APP下载

“身”“家”同修,“家”“国”同构:《道德经》思想与大学生和谐修身观的构建

2018-05-14左殿升马海凤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修身道德经和谐

左殿升 马海凤

[摘 要]习近平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和谐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谐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破解其中“为身”而“为天下”的致思理路,推阐其治化思想的微旨,寻绎其与立德树人的高度契合性,抉发其时代价值,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修身观,要统筹道德观、荣辱观、义利观、审美观和幸福观等“五观”,协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四维”,体道修身、修身体道,以道化风、以道治学、以道齐家、以道修身,引导学生在修德、学学、修心、修行上自觉自为。

[关键词] 《道德经》; 和谐; 大学生; 修身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7-0028-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09

源初于“子学时代”(冯友兰语)的修身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普遍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他尤其注重吸收和借鉴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抉发崇德修身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2]。总书记十分看重老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其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引用《道德经》名言,他还面向世界自信地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3]。

老子是世界公认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德经》是集老子一生思想大成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冠上的明珠,通篇闪耀着和谐且生生不息的光芒。新的时代背景下,寻绎《道德经》和谐思想,实现其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破解青年学生修身难题,实现“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的教育目标,开启和谐人生与和谐社会的“众妙之门”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寻道:《道德经》和谐修身思想寻绎

体道修身,修身体道。道、天、地、人是老子思想的“四梁”,其中特别强调“人居其一”,“道”最终通过“人”来体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所谓道究竟是什么?道的观念是从天道转化而来的,天道是天所具有的规律,道是比天更根本的普遍规律。这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却无形无象,不同于一般事物。老子提出道德观念来,实际上是强调普遍规律的重要。他把普遍规律看作最高的实体,把普遍规律实体化了。”[4]“道”分个人之道、人与人之道、人与自然之道三个层面,个人之道即修身,人与人之道即齐家、治国,人与自然之道即平天下。和谐的修身之道是形成其他两个层面“道”的前提条件,是指个人对自我、本我、他我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总看法,包括道德观、审美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

(一)道德观:生于道养于德

《道德经》特别重视德行修养,积极倡导“建德”“孔德”“积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品格,在于它与“道”一致”[5],形而上的“道”要靠形而下的“德”来体现。“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将个体厚重的道德修养上升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他认为,万物生于道而养于德,德和道都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道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原和法则,是事物良性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万事万物只有遵循其“道”,才能够达到“和”的状态。而“德”指事物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秩序,德是道的具象化,是道的外在表象。值得注意的是,德与道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尤其是社會之德,“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6]这就导致人会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内在尺度来构建个人之德和社会之德,因为对于道的利用和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形成的德并不一定与道完全契合,有时会出现较大偏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认为“道”统摄“德”“仁”“义”“礼”,“道”“德”缺失, “仁”“义”“礼”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导致礼崩乐坏,最后“盗贼多有”“奇物滋起”“国家滋昏”。要想避免这类事情发生,只能“守道”而“贵德”,用最厚重的“德”来诠释最完美的“道”。

(二)荣辱观:宠辱不惊,功成身退

《道德经》倡导在荣辱面前要得失坦然、宠辱不惊、功成身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可以抛弃一己私利,以众生的利益为先,能够在功名利禄面前保持宠辱不惊的高风亮节。“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人只要不以沽名钓誉为最终目的,在荣辱得失面前处变不惊,只是行顺道顺德之事,反而会自然而然受到尊敬和仰慕,坦然自得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凡夫贪生反而近乎死,追求名誉反倒受毁,图谋私利反而招损,故须清除私欲妄想,才能到处都是快乐的天地。”[7]现实社会,有些人因为过度地追求功名利禄走上歧途,陷入折磨煎熬中,如同《庄子·人世间》所说的“饮冰之人”,实则得不偿失。“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功成身退,天地之道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老子认为不要流连忘返,要以淡然的心态,保持内心的纯净,始终坚守“德”与“道”,坚持本真,要“复归于朴”。

(三)义利观:绝巧弃利,知足常足

《道德经》倡导无私、不争、知足的义利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以众人的利益为先,个人之私为后,首先将自己在利益面前置身度外。“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往往只行有道义之事,并不刻意追求回报,更不强求和霸占,只是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下顺时顺势为之。“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在利益面前要留有余地,不能利令智昏。“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对于利益的获取要把握有度,适可而止,过多的财富会带来麻烦,且不易守得住,追求任何物质财富都要把握分寸,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要转而注重实现内心的修养和自身的和谐。“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贵身,他认为在生命面前,名誉和货利都乃身外之物,要“绝巧弃利”,要正确处理外物与本身的关系,不要人为物役,更不要让个人独立之人格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受辱。在世俗社会,见利忘义、贪得无厌、宁为利死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老子提出此观点的现实关照。

(四)审美观:处其厚,处其实

《道德经》欣赏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道德经》开篇就将善与恶、美与丑对立起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价值判断标准。在第三十八章中,老子更加具体地阐述了审美观,“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空有其表是虚伪的存在,只以表面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不理智的,是有悖于“道”的行为,只注重外在美而忽略本质和内涵,往往会本末倒置、走向歧途。“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要相信巧言声色和夸夸其谈,“夫轻诺必寡信”,沉潜平实、简简单单的语言更加令人信服,不要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用深厚的学识来装扮自己。《道德经》中关于审美观的论述饱含辩证法,按照老子的原则,“信言”“善行”“真知”“厚德”是美的基本要素,智巧、伪诈、争斗、不德是丑的表现形式,在塑造和发现美的过程中要“见素抱朴”、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五)幸福观:为腹不为目

《道德经》追求天人合道、少私寡欲的幸福境界。“老子以天人合道方式重新厘定获取幸福之径”,“道是其幸福哲学的落脚点和归根处”[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认为沉醉于物欲的满足和生理的愉悦不是真幸福,口舌之快令人沉醉,靡靡之音蛊惑人心,奇珍异宝令人玩物丧志,因此面对光怪陆离和看似美好的事物要始终保持内心的“道”,要剔除杂念、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中,老子清晰地描述了他理解的幸福境界,“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理解的只要保持慈善、勤俭、虚怀若谷的生活态度就会享受让人知足的幸福人生。老子还认为幸福是一个运动转化过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物极必反、器满则倾,幸福和灾祸是相伴而生的,幸福中隐藏着痛苦,不能因为一时的幸福而得意忘形,痛苦中也包含着积极的因素,在痛苦难熬的时候也不能放弃希望,保持知足常乐的积极心态和一定的忧患意识是最佳的幸福姿态。

二、省道:当代大学生修身观不和谐表征

人是存在于感性世界的理性动物,“他必须承认他自己是属于感觉世界的;但就他的纯粹能动性而言,他必须承认自己是属于理性世界的”[9],修身本质上是人们理性存在的特定感性文化形态。“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个体在尽情享用文化的饕餮盛宴时,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文化冲突”[10]。青年学生置身全球化多元思想文化时代,要比春秋时期纷繁何止千万倍,修身方面不和谐现象也要比老子时代更为复杂明显。

(一)道德观:离其道,背于德

大学生经过多年的优质教育,是社会公认的高素质人才,但不尽如人意的是,当下有部分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在校园里,有些大学生目无尊长,不尊师、不爱人,无所敬畏;有些学生缺乏公德,有文化没文明,我行我素;有些学生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贪图享乐;有些学生视考风考纪和学术道德为无物,投机取巧、作弊抄袭、粗制滥造。在家庭里,有的学生一味啃老,不敬不孝,不感恩、不回报。在网络上,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也存在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有的信谣、传谣、造谣,不辨是非,煽风点火;有的喜好三俗、非法传播,有的沾染黄赌毒,沉溺虚拟世界,游戏人生。在社会上,有些学生缺乏足够的道德情怀和道德担当,冷漠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公益常常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二)荣辱观:宠辱若惊

在西方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有些大学生价值观模糊,价值判断出现偏离,荣辱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集中表现在:有的不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荣,甚至出现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抨击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嘲讽,嘲笑助人为乐,蔑视仁义道德;有的盲目崇尚西方的享乐主义和精致个人主义,以嘲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荣;有的集体观念淡薄,同学概念弱化,不以团结友爱、互帮互学为荣;有的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不以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为荣。除此之外,有些大学生虚无历史、戏说英雄,以鞭挞社会和丑化共产党为荣,一言一行“浮慕西化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知传统为何物”[11],如同“一个掐断脐带,没有母体滋养,并且不知我是谁的残缺婴儿”[12]。

(三)义利观:道不及欲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伴生的是疯长的物欲,青年学生处在“营养”需求的旺盛时期,很容易被物质欲所奴役。当下大学生是“95后”独生子女一代,00后即将步入校门,这些是在丰衣足食中长大的新新人类,对于“义”的概念模糊,对于“利”却异常敏感。有的信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功利思想严重,凡事斤斤计较,利欲熏心;有的学生见利忘义,在评奖、评优、入党面前不择手段、拉帮结派,事后又不以为耻、招摇过市,践踏荣誉;还有的学生,在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爱心捐助等活动面前,首先强调“凭什么是我”,将“真善美”抛到九霄云外。如今,“裸贷”之祸殃及校园,波及者大多为女大学生,她们为了追求一时的物质愉悦,通过裸贷这种“短平快”的途径,犹如饮鸩止渴,是爱慕虚荣、丧失底线的典型代表。更有甚者,为了物质利益和寻求刺激,当枪手、买卖答案、涉黄、贩毒、裸聊、骗贷、盗窃、酗酒,将“大学生”这张名片践踏得一地鸡毛。

(四)审美观:居其薄,居其华

信息社会是个“大染缸”,各种媒体资讯铺天盖地,娱乐节目光怪陆离,各种选秀、戏说、选美、相亲、奔跑、大话、太囧等庸俗影视节目的泛滥,为大学生审美观扭曲埋下了注脚。作为嬉笑着“光头强”,模仿着“熊大”“熊二”、迷恋着“灰太狼”长大的一代,心中没有中国的“漫威”,脑海中没有真正的英雄。心中没有或扭曲了美的真谛,行为上就会折射出来。有的大学生过分注重外在美,華而不实,热衷整容、减肥、装扮,追求的是一种肤浅的美;有的学生盲目攀比、无知炫富,比吃、比穿、比容貌、甚至比男友(女友),就是不比学习,追求的是一种愚蠢的美;有的学生行为怪诞、性趣扭曲,两性关系混乱,追求的是一种畸形的美;有的学生对现实生活没有兴趣,沉溺于“二次元”世界,追求的是一种虚幻的美。凡此种种,就是美丑不分、以丑为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追求浮夸和外在的东西,学习、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谈论理想、自我修养的时间就没了,重色必定轻友,无知就会无畏,审美观的扭曲将直接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

(五)幸福观:为目欲盈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首要目标就是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而一些大学生恰恰是在幸福观上出了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个三方面。一方面,追求畸形的幸福,有些大学生以物质(财富、金钱、权利等)占有作为幸福的根本,在无穷无尽的攫取中迷失了幸福。有些大学生以感性欲望(情欲、性欲、物欲等)满足为幸福,在毫无节制的挥霍中异化了幸福。另一方面,追求不劳而获的幸福,期待坐享其成、天上掉馅饼的幸福,“宁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13]幸福的获得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没有付出的艰辛就无法体会幸福的愉悦。第三,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幸福观,没有幸福概念与欲望,不想要幸福,也不在乎幸福与否,精神世界苍白无物,是失魂人、麻木人、单面人、空心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除在于“生活优裕和行为良好”,“还在于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的统一”[14],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恰恰是缺乏这种向善的、和谐统一的幸福观。

三、问道:大学生和谐修身观构建推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生崇德修身,并且时时刻刻身体力行之。早年下乡插队时,习近平就给自己立下座右铭,“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立下了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15]。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全球化持续加速、意识形态持续多元、虚拟社会持续蔓延的当下,青年学生更应该向习近平同志学习,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樹立和谐修身观。大学生和谐修身观的养成从来就不是他们某一群体或个体的自身的小事件,而是需要社风、校风、教风、学风、家风互相作用的大格局。

(一)以道化风:构建社会价值坐标,培育社会和谐风尚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都是富有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对社会风气表露出隐忧,“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形成了物质“高原”与“高峰”,但社会的精神财富增长却相对缓慢,形成了精神“洼地”与“黑洞”。洼洞之中,沉渣泛滥、污秽横流、群魔乱舞,成了西方自由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温床,侵蚀着社会肌体,污染着社会风气。

习近平同志对社会风气十分警觉,早在主政浙江时,他就强调,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7],表现出了强烈的前瞻意识。十八大后,甫一上任,习近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社会中不正之风尤为突出,“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奢靡之风的主要表现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18]。习近平对民族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之情是遥相呼应的。早在1844年1月,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状”》中,恩格斯就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享乐主义风气予以无情揭露,“还有一种更坏的享乐主义‘福音,它使政府无所事事,使人不做一点正事,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丢掉人的本性,而去一味寻求‘幸福,只想吃得好,喝得好;它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19]。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社会风气治理的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征程上,形成了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国家治理维度,习近平秉承的是一种民本和大道至简的思想。早在2007年8月,习近平就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2013年3月,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表示要顺应民意,不瞎折腾,不乱作为;在党的建设维度,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告诫全体党员,“我们一定要牢记‘圣人去奢‘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诟来一次大排查”;而后渐次开展的“两学一做”“三严三实”“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主题教育活动,无不是通过改善党的风气来形塑政风和社会风气;在社会治理维度,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20]。习近平总书记苦心孤诣倡导的就是一种求真、向善、寻美的道德自律社会。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治国理政、社会综合治理和党的建设等关键部位“刮骨疗毒”,无非是要重塑一个“有道”的党,一个“有道”的政府,一个“有道”的社会,以此来汇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从广义上讲,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和中国梦的需要;从狭义上讲,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塑造和谐身心、追求幸福生活的逻辑起点。

(二)以道治学:坚守校园精神高地,涵育笃实教风、学风

学习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青年学生的天职,不学习无以立。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关键阶段。大学与其他一切形式学校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知识资源的极大富集和学术大师的四海云集,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谈大学生以道修身绕不开学校先要以道治学。

大学要守道、弘道、行道。高等教育受到市场化的巨大冲击,校园已非神圣清净的象牙塔,市场化倾向愈发明显,高校的办学、科研、招生、就业纷纷向市场要效益,高等教育数量上去了,但与质量提升并不成比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等教育需要重新修正发展“大道”。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大道”呢?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1],“立德树人”就是高等教育的“常道”和“大道”。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是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为高等教育把脉定向。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高等教育事业都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都要使高校成为明德、亲民、至善、弘扬核心价值观、汇集正能量的精神高地,成为整个社会的良心所在。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大学离道、失真,学生还能独善其身吗?

教师要明道、信道、传道。“有其道必有其教”,“‘治由‘教所烛照,‘教为‘道所导引”[22]。大学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明友,学生学得怎么样关键要看导师“导”得怎么样,学生的人格修养、知识修炼和日常修为受老师的影响非常大,老师传什么样的“道”,学生就会行什么样的“道”。受市场冲击和各种考评的干扰,大学教师能坚守神圣理想、安于三尺讲台、潜心著书立说的愈发稀缺,但“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呼唤用真心、动真情、有真招的学术大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道出教育的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之后才会有真人,没有学为人师,何谈行为世范?习近平也曾強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3]。大学教师要成为优秀的“布道者”,首先要成为明道者和信道者,惟其如此,学生修身才能得道。

(三)以道齐家:建设和谐幸福家庭,育化优良家教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24]。和谐的家庭、家教、家风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修身的中转站和能量场。邓小平十分重视家庭建设,“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好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25]。习近平总书记不但高度重视家教、家风,而且其自身也是和谐家庭、优良家教和优秀家风的示范者。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新一届妇联领导班子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有基础”,他将好家风视为优良社会风气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6]。他将家庭建设提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诠释。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又将家庭建设举升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来审视,在他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运关乎国运。

家庭是开展家教和育化家风的固定场域,是两者的“本体”,本立而道生。家教是家庭的活动形式和家风的存在方式。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和家教的价值体现,是“魂魄”,既要摄魂又要入魄。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为借力,他们一以贯之的就是“道”,这个“道”就是几千年来家庭的运转规律和价值共识,体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身上就是家庭教养和个人修养。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道路都镌刻着家庭、家教、家风的烙印,习近平的成长历程精准地印证了这一点。习近平认为他的家教家风,对他的影响极其深远,2001年10月,他在写给习仲勋88岁拜寿信中诚挚地说:“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习近平还经常谈起五六岁时随母亲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他说“‘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27],总书记满含深情的肺腑之言为全国人民的家庭建设和家庭修身指明了方向。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如何让好的家风在当代青年学生身上体现价值、得以延续呢?对此,习近平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28]。

寥寥数语,总书记就从方式、方法、内容、意义上对家教的开展做了阐释。首先,每一个家庭都要涵育有信仰的家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融入家风建设,在家风中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文明、和谐、爱国、诚信、友善的价值标识,让家风建设体现“大道”。其次,每一个家庭都要涵育有文化的家风,要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诸如《道德经》《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中的道、法、仁、义、礼、智、信、忠、孝、勇等精髓思想植入家风建设,让家风建设有“义方”。再次,每一个家庭都要涵育有梦想的家风,把个人梦、家庭梦、大学梦、中国梦有机串联起来,将中国梦的勤奋、奉献、幸福、美好、富强导入家风建设之中,让家风建设有“追求”。“身”“家”同修,“家”“国”同构,青年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学生与家庭之间通过 “脐带”血脉相连,这是无论如何都剪不断的,家教对学生和谐修身观的养成居功至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庆”和“殃”早晚都会落脚在学生身上。

(四)以道修身:完美个人人生境界,修德修学修心修行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导性因素,是“根据”,外因是辅助性因素,是“条件”。大学生自身和谐修身观的确立,是内因与外因互动的结果,没有个人主观能动性,即使万事俱备,一切也枉然。《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青年和谐修身,要从“我”做起。

1.修德是基石。“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9]大学生是最优秀青年的集合体,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建设接力事业中的重要一棒。青年修身的第一要务是修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的崇德修身,2014年5月,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0]但是在世俗社会里,“厚德”已然是供给不足,“缺德”的现象并不鲜见,社会上各种“扶不起”“帮不起”“爱不起”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如果天之骄子集体“缺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希望何在?“立德”是“树人”的第一要务,要把当代大学生修德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宏伟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当代大学生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担当,要有勇气和能力成为“道德中国”的脊梁。青年学生要修“上德”“广德”“常德”“玄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当每一位青年学生将道德修养当做个人人生精神追求和行为体认的时候,道德中国和中华道德必将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修学是主业。“在西方社会,古希腊的三位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各自的教育理论中,都重视‘知德统一'的原则,就是把知识与道德统一起来、结合起来。”[31]修学与修德也要结伴而生、同向同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好习是本业。早在1941年,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专题报告,从而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深刻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僵化学风,倡导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新学风,这一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无独有偶,2013年3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了战略性论断:“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向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32]这是总书记对延安时期毛主席“本领恐慌”之问的隔空回答,也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命运的战略考量,他的这一重要论断,也必将深刻影响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修学首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新学风,学风决定党风、关乎民风、影响社风,因为“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情”[33]。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人都需要学习。在学习问题上,青年学生依然存在诸多瑕疵。从“60分万岁”到混学分,再到熬文凭,很多学生不真学、不好学、不愿学、不会学,在网络时代这种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往,就会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针对学风问题,《人民日报》、团中央发文痛批:《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文章疾言厉色、语重心长,对青年学生的学习风气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与担忧。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愚昧无知已经使中华民族经历了悲惨的暗暗长夜,历史不能重演,愚昧不能继续,当代大学生唯有“以学修身,避免少之而迷,不知而忙,无知而乱”[34],才能兑现习近平在出席亚信峰会后与外国专家座谈时提出的 “中国永远要做一个学习大国”的世界宣言。

3.修心是关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交锋、交触,暗流汹涌,青年学生作为一个首要目标群体被挟裹其中,犹如惊涛骇浪里的一条小鱼,难免惊慌失措、内心荒芜。“在晚期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35]

网络虚拟社会的虚幻和漫无边际更加扰乱了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性,内心充满了空虚和不自在。心性失却了方寸,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工具化和物化,成为被奴役的对象。“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科技和物质社会的日益发达伴随的是人物欲的膨胀和精神的飘忽,如何才能正其心呢?在当下的境况下,“慎独”显得尤为可贵,尤其是诚心正意去“慎独”。正如《大学》所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那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呢?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在浮躁的社会中努力使自己沉潜平实下来,浮华背后更要独善其身,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就是“年轻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36]。

4.修行是根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修身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演变,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修行是修身的价值所在和根本归依。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修行就是要通过自身言行来影响周边进而改变世界,而非冥思苦想、诵经打坐。“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修行的目的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修行要一尘不染、心无杂念,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37],修行要自觉、自为,要人前人后一个样,要日积月累,春夏秋冬不走样。修行要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38],“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行要胸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而这个信仰就是人间正“道”,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人间的真善美。青年要向着光明修行,坚定理想信念去修行,为了个人和人民的未来幸福去修行。“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39]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身、家、乡、邦、天下构成了和谐修身的整个循环往复,老子修身思想即使放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普世性。改革开放之初,一篇刊发在《人民日报》上关于北京大学学生修身活动的调研报告在全国引起持续热议,题目是《修身立德:跨世纪重任对当代青年的呼唤》。文章开篇掷地有声:“身处跨世纪前夜的大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何以落到修身上?他们的回答是‘祖國21世纪的宏图大业正等待我们去实现,大任降身当修身立德以承担。”[40]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当下,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更加需要青年学生和谐修身,“当代中国青年要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41]。和谐修身关乎民生和国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谐修身是体道、问道、寻道的源初,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和力量之源,在全新的历史语境下,抉发《道德经》和谐思想,构建大学生和谐修身观,对于立德树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以身体道、和谐修身,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3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0.

[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N].学习时报,2008-05-26(01).

[3]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

[4]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25.

[5]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8]史怀刚.鬼神、道德、幸福——孔子、老子、墨子三家幸福观试较[J].孔子研究,2014(02):48-53.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康德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113.

[10]沈壮海,王绍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 J ].思想理论教育,2014(03):15-16.

[11]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256.

[12]欧清华.全球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09(02):77-8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4]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N].光明日报,2017-01-23(15).

[15]胡琳.声音[J].中国人才,2013(10):5.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1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27.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1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20]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21][2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2]黄克剑.老子治化思想辨微[J].哲学研究,2016(10):39-47.

[24][26]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02).

[25]邓小平年谱(1975—1997)[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80.

[27]本报特约评论员.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N].学习时报,2017-07-28(01).

[28]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01).

[29]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30][3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407.

[3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4-9.

[3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2).

[34]习近平.第四批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序言)[M].北京:党建讀物出版社,2015:1.

[35]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

[36]杜尚泽,叶琦.总书记来到我们身边[N].人民日报,2016-04-28(02).

[3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5(02).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40]黄志坚.崇德修身: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养成之道[J].中国青年研究,2015(07):52-55.

[41]习近平寄语:青年们 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N].中国青年报,2015-07-25(01) (责任编辑:刘宇)

猜你喜欢

修身道德经和谐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