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至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布局与效率优势匹配情况分析

2018-05-14王晓蜀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1期

王晓蜀

摘 要 1979年以前,计划统一配置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资源的体制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率的。基于此,应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来判断我国三大主粮生产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从土地生产力来判断我国三大主粮对比较优势遵循的情况是小麦>玉米>稻谷。考查稻谷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相背离的原因,认为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除了从土地生产力来判断之外,还应从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判断。总体来看,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期,我国三大主粮生产总体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关键词 效率优势;规模优势;秩相关系数;资源禀赋优势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43

1979年以前,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要,我国对粮食生产采取了强化的行政措施,这种强化手段主要表现在对粮食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农民在生产中几乎没有种植决策权,种什么、种多少都是由政府计划给出的。总体来说,1979年以前我国基本上是计划统一配置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资源的体制,通常被认为是无效率的。基于此,探究在计划经济下,各个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安排,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

1985年,世界银行报告了对中国(1981年)和印度(1977/1978年)经济作物按照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差异[1],采用的方法是测量两国同一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比起印度1977—1978年的情况,1981年中国各省经济作物生产的专业化在更大程度上依据比较优势而推进。卡特等[2]分析了1979-1988年中国江苏、河南、湖北和安徽粮食与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情况,结论认为,只要给予农户足够的决策自由,他们能够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安排生产决策。安晓宁等[3]年对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作物按片区进行了效率优势与规模优势的秩相关系数分析。但是,这一分析是单独进行的,没有将三种粮食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且同样没有深入讨论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布局是否遵循了效率优势。

基于此,计算了各地区这三种粮食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通过这些数值之间的关系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布局是否遵循了效率优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匹配度是否有所提高;2)如果其中一种或几种粮食作物的生产布局没有遵循效率优势,其原因是什么。

1 三大主粮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之间的匹配度

1.1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农产品生产的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借鉴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方法。考虑到比率变量比数据原值(绝对数)更能体现一个地区在全国相应农作物生产上的相对地位或比较优势,效率优势测定选择某一区域农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相应指标的比率做基本分析变量。农产品生产效率优势值越大,表明该种农产品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而规模优势的测定根据某一区域农作物的专业化种植程度与全国该种作物的专业化种植程度的比率来测算。规模优势数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值越小,表明专业化程度越低。为分析稻谷秩相关系数为负值的原因,还计算了地表水资源比较优势指数,计算方法是用各省区每平方公里的地表水资源量除以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表水资源量。同样,这一数值大于1,说明该省区水资源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越高,从而具有水资源禀赋优势;如果该值小于1,则说明该省区水资源缺乏禀赋优势。

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法对数据序列的正态性没有严格要求,因此,可以用来分析农产品生产的效率优势是否与规模优势相匹配。如果一个地区农作物种植的规模优势与其效率优势越匹配,则Spearman秩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反之,则越接近于-1。

1949—2012年共64年全国各省区三大主粮的产量和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部网站;各省区地表水资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但只能得到2002年以后的数据。

1.2 玉米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之间的匹配度

从1949—2012年我国玉米平均规模优势指数和平均效率优势指数来看,我国玉米生产规模优势的省区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贵州、云南、陕西和新疆;而玉米效率优势产区则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寧夏和新疆。对比以上两组地区,多数省份是重合的。

从效率优势指数曲线与规模优势指数曲线上看,1949—2012年间我国玉米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而从秩相关系数来看,平均秩相关系数为0.536,在置信度(双侧)为0.05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考虑到1949—2012年间我国农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用64年平均秩相关系数可能不够合理,将64年划分为6个时间段,基本上按每10年为一个时期。6个时期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0.423、0.461、0.541、0.564、0.670,也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1.3 小麦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之间的匹配度

1949—2012年间小麦平均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区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而平均规模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区则为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对比小麦规模优势产区和效率优势产区,大多数省区是重合的,只有极个别省区不一致,如内蒙古小麦生产有效率优势,但不具有规模优势;而江苏小麦生产具有规模优势而不具有效率优势。此外,西北五省区的效率优势指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小麦生产技术的进步方面,西北五省区落后于其他省区。

1949—2012年间小麦的效率优势指数曲线与规模优势指数曲线走向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并且从秩相关系数来看,1949—2012年平均秩相关系数为0.91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认为小麦的效率优势指数与规模优势指数是高度一致的。如果分六个时期来看,小麦的秩相关系数也全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1.4 稻谷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之间的匹配度

通过计算稻谷效率优势指数与规模优势指数之间的秩相关系数,得64年加权平均秩相关系数为-0.85。查询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临界值表,表明两者呈显著(1%的显著性水平上)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越是没有生产效率的地区其规模优势越明显,这似乎说明我国稻谷生产布局完全背离了生产的效率优势。而6个时期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0.789、-0.751、-0.852、-0.616。从中并不能看出稻谷秩相关系数随着时间而递减的趋势,说明按时期分析,我国稻谷生产的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仍是背离的。

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对水资源的要求并不高,但稻谷受制于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并不是每个区域都可以大面积种植稻谷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效率越高的地区越应集中种植某种水稻;但农产品生产除了考虑效率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农作物种植的外部条件,例如,稻谷的种植就需要考虑水资源禀赋。计算2002—2012年间平均地表水数值并按前述方法计算其禀赋优势,计算发现稻谷规模优势指数不但受效率优势的影响,还受到地表水资源禀赋优势指数的影响。

2 结论与启示

2.1 对一国(地区)内部农产品比较优势评价的思考

将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一国(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来,可以理解为不论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该农作物单产水平处于绝对优势还是劣势,都应该生产该地区相对单产水平较高的农作物。相对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国内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由于没有国际贸易中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更加接近现实。要素禀赋论认为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资源禀赋的不同。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较工业更加依赖于自然和地区气候条件。日本铁矿石资源稀缺,但可以通过铁矿石的进口生产高端钢材。然而,农业生产不可能通过进口或输入气候来实现(或者成本极其高昂),这样来看,单纯以土地生产力的相对优势来判断农业生产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是有所欠缺的。通过本文对我国稻谷生产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背离和解释来看,还应通过自然资源的禀赋比较来判断。正如对稻谷问题的分析,当引入地表水资源数据后,能更好地解释稻谷规模优势的决定。

2.2 我国三大主粮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判断

1980年以后,种植指令性计划逐步放开,农户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但三种粮食作物在1980年以后的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指数的秩相关系数并没有结构性的转折。可能的解释是,尽管我国在改革前实行种植指令性计划,要求农户定量上缴粮食。但这种计划经济并非一定违背了比较优势,相反,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为主时期,还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主时期,我国三大主粮的生产总体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对这一观点支持的原因是,小麦和玉米的规模优势遵循了效率优势;虽然稻谷的规模优势违背了效率优势,但遵循了水资源禀赋优势。总之,不论粮食生产规模遵循了效率优势还是遵循了资源禀赋优势,认为它们的生产都遵循了比

較优势。

参考文献:

[1] Lim E, Wood A, Porter I, et al. China: long-term development issues and options. The report of a Mission Sent to China by the World Bank[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2] Carter C A, Zhong F N. Will market prices enhance Chinese agriculture? A test of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J]. West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16(2):417-426.

[3] 安晓宁,姜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二)——以玉米为例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1998(7):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