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培育与建设对策分析

2018-05-14杜修明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培育

杜修明

摘 要 进入新时期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通过建设生态公益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目前,生态公益林建设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在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培育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33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和建设,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如水资源涵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绿化等,有利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发挥生态公益林的作用,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

1 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原则与培育技术

1.1 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原则

在生态公益林规划实践中,需要将林地生态敏感性、林地区位重要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等纳入考虑范围,紧密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结合生态公益林总体规划与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林业发展需求。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加入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内容,正确处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林业经营综合效益。2)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公益林的总体规划要结合营林状况,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使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林业部门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模式进行深入探索,提升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水平。

1.2 生态公益林的培育技术

1.2.1 天然林的培育改造

天然林的培育改造主要利用树木的天然播种能力,主要途径为封山育林。其中,针叶林、阔叶林是天然林分的主要组成,且在山地中广泛分布,那么就需要应用全封、轮封方式进行科学改造,有机结合管护和防护工作。在管护实践中,需要科学配备管护人员,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避免人为因素破坏森林资源[2]。

1.2.2 人工林的培育改造

针对幼、中、近龄林,需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因为存在天然播种树种,那么就可以将混交树种补植于林中块状分布的空隙地带,有效改变树种结构。同时,砍除杂草、藤蔓,保留培育前景广阔的针阔树种。对于郁闭度较大的林分,主要采取抚育间伐的方式,及时砍除密木、枯死木、病虫木,解决林木生长矛盾。通过对林分立木密度进行科学调整,可以满足每一个林木的生長需求。

针对成熟林、过熟林,则应运用间伐抚育、间伐更新等措施。在间伐抚育实践中,主要伐调濒死木、过密木、上层林木。在间伐更新实践中,则需要合理设置间伐抚育带、更新带,并紧密结合实际地形合理设置带间距。通常情况下,按照2~3 m的标准控制抚育间伐带间距,按照8~10 m的标准控制保留带间距,结合自然地形因素合理确定带的长度[3]。

2 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过高的管护费用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地区没有合理界定生态公益林区位,没有集中连片存在生态林,导致不利于正常开展规模经营管理工作。同时,分散开展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护费用成本。

2.2 管护人员缺乏积极性

管护人员缺乏积极性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管护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就需要身兼数职,从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护林工作。另一方面,当地人员是主要的管护人员,从而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制约,进而无法顺利开展部分工作,导致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大大增加。

2.3 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现阶段,我国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公益林的管理要求要远远高于一般森林管理法,如果在公益林管理中应用森林法中的相关标准,就容易出现问题。同时,不同地区没有统一设置生态公益林处罚标准,从而会影响执法的严肃性。

2.4 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不高

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个人、集体等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造成新造生态幼林面积不符合要求。调查发现,绿植种类不够均衡的问题出现在部分生态公益林中,如针叶林、阔叶林比例不合理,天然林、人工林比例不合理以及混交复层林、纯林比例不合理等,从而会严重弱化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此外,因为没有明确商品林产权,导致经常出现一些盗伐、放牧等问题,严重破坏了生态公益林,降低了林分质量。

3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对策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想更加科学地建设和发展生态公益林,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遵循公平、高效、合理的原则,科学保护生态公益林,应用一系列法律手段构建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相关部门要结合法律制度,严格惩罚那些随意破坏生态公益林的不法人员,在判刑的基础上,还要追究赔偿责任。总之,相关部门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措施,降低生态公益林破坏行为的出现几率,从法律角度保障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

3.2 重视生态资源培育和保护

1)积极构建和完善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在区乡两级以上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中,针对性地设立生态公益林管理岗位,明确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2)将本地区林业资源条件、特征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注重封山育林措施的差异化。其中,全封、半封、轮封等都是封山育林的主要措施,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同时,要避免在封山育林阶段出现砍柴、放牧等问题,并实施套种、补种等措施,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3)加强森林防火控制力度。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度,完善森林防火机构与设施,并严格控制野外火源。4)深入调查区域内生态公益林中的资源和生物状况,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以便编制科学的生态公益林经营方案,不断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5)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调查和了解生态公益林中的病虫害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搭配使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以便更加高效地控制病虫害。同时,要严格贯彻落实林政资源管理措施,完善限额采伐制度体系,严厉打击和禁止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现象。

3.3 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补偿形式

结合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重点落实融合级差补偿制度。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时,要紧密结合生态公益林的采伐年龄、采伐方式等内容,依据林业保护级别,合理确定生态补偿费用。在商业林方面,则需要将群众的经济损失纳入考虑范围,合理确定生态补偿。同时,要紧密结合地区单位进行。本地区生态公益林拥有较大的占比面积,获得的补偿比较多,二者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要科学划分生态公益林的林龄,以便深入掌握树种、龄组的生态效益差异,进而更加科学地管理生态公益林。此外,相关部门要严格监管生态公益林的采伐行为。

3.4 在领导考核体系中加入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面的内容

林业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会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在领导考核体系中适当加入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面的内容,以便引起林业部领导人员的重视,不断提升生态公益林管理水平。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结合地方官员的任期时间,综合评估本阶段天然林的面积保存率、森林覆盖率、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等内容。

3.5 加强生态公益林护林队伍建设

相关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生态公益林护林队伍,以便更加高效地保护和管理生态公益林。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内的森林资源,需要充分明确护林人员的管护职责,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同时,相关部门要结合现有的森林管护办法及护林员管理方针,建立完善的出勤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依据护林工作的实际内容合理确定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等原则,对管理护林员进行量化考核。

3.6 完善生态公益林的效益补偿

在建设管理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生态公益林的效益补偿标准,通过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政策,保障林业生态安全和护林人的切身利益。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央公共财政投入作为主要途径,配合使用省市县级财政投入,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实时调整公益林补偿标准。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会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生态公益林的規划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制订完善的措施和方案,不断提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力伟.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现状初探[J].现代园艺,2018(17):187-188.

[2] 田彩霞,陈周峰.宜君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18,46(1):92-96.

[3] 闵志强.县级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研建[J].陕西林业科技,2016(4):34-36,45.

猜你喜欢

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分配问题研究
浅析变电站规划建设法律手续办理常见问题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城市新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