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造园特色

2018-05-14张琲旎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

张琲旎

摘 要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西蜀地区历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具纪念性质的古典园林。眉山三苏祠作为园林大观中的个例,融文人宅园与祠堂纪念园林风格为一体,是西蜀名人纪念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基于此,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园林构建的各个要素入手,分析和归纳三苏祠的总体构思与造园理法。

关键词 风景园林;西蜀园林;三苏祠;造园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29

1 概况

西蜀是一个地域综合体,也是四川地区最富有经济活力和文化气息的区域。在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背景、社会宗教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性园林——西蜀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寺观园林、祠宇园林、衙署园林、宅院园林和陵寝园林等组成西蜀园林整体[1]。与气势浑厚、富丽堂皇的北方皇家园林和古朴自然、精巧玲珑的江南私家园林不同,西蜀园林富有独特的纪念气氛与文人精神特征,追求的是飘逸自然、文秀清幽的园林风貌[2]。园林特色方面,因辈出的文人、发达的经济、优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地域风俗等,形成了文风氨氯、乡情浓郁、唐风宋韵、山水画境的特色以及自然飘逸、雅朴恬淡、旷达疏朗、清丽幽雅的美学风格[3]。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深受西蜀傳统历史文化浸润,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其数量和种类都较为可观,基本涵盖了西蜀园林的主体组成部分,能够代表西蜀园林的典型风格[4]。至汉始,西蜀地区便文风鼎盛,文人贤士辈出。孕育于蜀中的就有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宋代的三苏,明代的杨慎等。流寓于蜀的文化名人也不少,秦蜀郡守李冰、汉蜀郡守文翁,唐时杜甫、白居易,宋时陆游、范石湖,明时曹学侄等,这些本土及外来的文化名人为西蜀地区名人纪念园林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表1)。

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是西蜀纪念性园林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蒋中正评价眉山三苏祠道:“较之武乡遗庙(武侯祠)、工部草堂(杜甫草堂),殆有过之无不及也。”[5]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后来人们为了祭祀与纪念三苏而改宅为祠。及至明末,毁于兵祸,清初重建主体建筑——木假山堂、瑞莲亭、启贤堂等。历经三朝,逐年完善并增设厅堂楼榭,经过不断的扩建、维护与经营,现今已形成将近60 000 m2的规模,几百年来游览凭吊之人络绎不绝,称之为名胜毫不为过。自清康熙至光绪200多年间虽内容小有增减,但规划布局仍坚持与自然结合的特色,内外呼应自成体系,景观序列以三苏文化为脉络,无不浸透着历代后人对他们的仰慕与尊敬。以三苏祠为代表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物质与精神文化双重融合的宝贵遗产,加上后人咏之以诗歌书画、铭之以碑楹匾额、筑之以门亭殿堂、佐之以山水草木,造就了它鲜明动人的特色和强大持久的生命力[6]。

2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造园特色

2.1 总体布局构思巧妙

2.1.1 园林选址——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2.1.1.1皆因人起,逐步扩展

西蜀园林建园伊始便不同于江南园林,常为私家花园而开凿,也不同于江南园林起始即略成规模,而是后人为纪念名人墨客,在他们的住宅与踪迹的基础上逐步修缮而成。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公共园林的历史发展的浓缩。三苏祠开始是官府划拨田地给当时在本地为官的苏轼作为庭院,于元改为祠,明末毁于战乱,并于清加以修缮扩建,及至今日。

2.1.1.2因地制宜,借景得景

四川地区自古水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园林建造更是常常借以水景。在选址布局时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表现“蜀水”的独特魅力。三苏祠造园讲求因地制宜,利用原始场地中的池塘、土山,“因下疏沼沚,随高筑阶基”,并引入自然活水作源,形成“岛居”特色。若向西南极目远眺,秀甲天下得蛾眉诸山立刻跃入眼帘,闲云映山如海市蜃楼,莽莽苍苍,真可谓“绿扬城郭,大好江山,皆饶有天然画意”[7],使人襟怀开阔。

2.1.2 园林布局——正变结合,因境而成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突出纪念与游赏双重性质的轴对称与不对称并融的特点。公共游赏要求园林空间外向自由,层次丰富,给人以可亲近之感;纪念性质需要一种内向型空间,多以建筑为主,呈规则式分布,创造庄严肃穆并引发人们思念敬仰之情的环境氛围。因此,主张以自然景观元素为主、人工改造为辅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空间讲求“有正有变”的群体精神[8]。“正”是通过轴线来组织主要建筑群,“变”是因地制宜,根据场景不同灵活进行布置。三苏祠全园重点集中于东部中央半岛的主建筑群,南北向的三进四合院以一中轴线控制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和东西两侧厢房的排布,兼顾东西对称与均衡,彰显宗法礼制,体现祠堂的庄重肃穆。同时,水体周围建筑布局则是均衡而不对称的形式,运用漏景、透景、折景的手法,使空间开合有致,灵活多变,通过百坡亭、披风榭西侧步道向西延伸空间,使整体布局由规则式向自然式过渡[9]。

2.2 造园理法灵活多变

2.2.1 筑堂构院

按照功能性质的不同,西蜀名人纪念园林中主要建筑一般划分为主体纪念建筑和辅助纪念建筑。前者以纪念为主,以殿、堂、楼等大型建筑为主要形式,体量宏大,造型端庄肃穆、规整大方;后者主要承担一些园林建筑的功能,如观赏、集散、观景、休憩等,与主体纪念建筑相比,辅助纪念建筑的形式更为多样,基本涵盖了亭、台、楼、阁、廊、舫、轩和榭等诸多常用类型。此外,还有如陵墓、雕像、古井等一些特殊类型的纪念建筑等[10]。

为平衡纪念怀先的肃穆与休闲游憩的闲适,三苏祠建筑布局主体部分大致呈现轴对称而两侧散点式分布的方式,巧妙地将庄严气氛与游玩乐趣融为一体。其殿堂建筑座北朝南,承担陈列摆设和纪念怀先的功能。考虑到观景和游览需要,在其周围建造了许多如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和抱月亭等亭榭建筑。为了打破殿堂建筑布局对称分布的规整,建筑间皆由道路、回廊、堤桥相连,空间氛围霎时生动有趣。在建筑风貌上,一方面为保证古代宗法礼制,另一方面竭力体现四川民居的特点,建筑均采用木架结构,体量适中,色彩多为灰砖青瓦、白墙黑梁柱,朴素雅淡,色调洗练。

2.2.2 理水通源

自古四川水系众多,水渠纵横,《成都园林志》记载:“成都比较缺少象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那样的叠石材料,但是因成都地区多浅丘平原,降水丰沛,河流众多,湖池星罗棋布,所以水景成为了成都园林重要的景观。”[11]

城市水系的发达为名胜园林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石令人古,水令人远”[12],以水活园,尤其在西蜀园林中往往都具有很大比例的水面。对水的运用方式多样,通常以“池”和“渠”相结合的形式,在西蜀园林中较为常见的理水手法是采取集中水面结合水渠贯穿全园的方式,如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均可见这样的方法。

三苏祠园林中“三分水,二分竹,还有一分是家屋;三轴并,环水居,一瀑两山几楼宇”[13],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1/5。祠内通过城北瑞莲堰将岷江水引入园内,再向东西南分流,将亭榭与瑞莲池中连为一体,其中木假山堂北面方池水源便与瑞莲东西两池相通相生。因水源来自自然河流,源源不竭,体现出活水造园的成熟技法。全园水体由湖、池、井等连同众多沟渠组成水网,形成众多的岛和半岛,并以堤、桥、廊相连接,因势造景灵活多变,形式丰富。

2.2.3 垒石挑山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大部分为开放式的公众场合,所以在假山石的选料上,常是以挖塘取土之土垒筑土假山,或在土假山上点缀石料形成土石相间的假山。三苏祠的假山地形多为矮丘,园中道边或溪畔,多以土间石,依凭自然地势构土成冈,形成以土山为主、间以垒石的山埂,山型浑朴自然,既能减少人工又能節省物力,又便于栽种植物,以绿意衬托山石,或植以小木,或配以莳花,刚柔并济,颇有生趣。三苏祠中“堆山”少有,但“置石”则时常可见,石料多为当地卵石和红砂岩,也有太湖与灵壁,或置于门前水畔,或散于林间草边,又“或植小木,或种溪荪于石之奇巧处”,平添几分野趣。

2.2.4 莳花莳树

本土植物花卉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西蜀园林以竹和花为主的花木特色,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园林的特色也成为了西蜀园林的精神标志,三苏祠尤以此为胜。在传统的蜀文化中,竹文化占据重要地位,从古至今竹便是抵抗世俗污浊侵蚀的顽强精神的象征,文人骚客无不为它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而称颂,为竹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条件。此外,栽花赏花自古以来便是西蜀民间风尚,在成都地区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传统花木不胜枚举,如梅花、茶花、兰花、菊花和芙蓉花等。这一方面源于成都地区优良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更是与平民百姓甚至文人墨客对于花卉的喜爱息息相关。

园内以名贵乔木与乡土树种混交成林,植物的栽植多配合诗词典故,衬托园中的人文精神,如门厅前院中的两株对植银杏,巍然耸立,隐喻苏氏雄文雄句。园内采用群植或盆栽的方式,将杜鹃、山茶、海棠、柑橘等乡土观花观果植物作为植物造景的主体,呈现出一种质朴可爱、自然大方的整体风貌。三苏祠的竹以当地广泛自然生长的慈竹、苦竹、琴丝竹、观音竹等为主,也有人面竹、佛肚竹、紫竹等高观赏价值的品种。竹的配置形式多样,有群植、丛植、列植,或造竹海背景,或点于山前堂后或衬小径幽幽。

园内另一特色便是荷花,每到夏季,三苏祠中便可观赏道莲池胜景。林语堂曾在他的文集中这样描述眉山:“镇上街道整齐,五六月间荷花盛放……花朵盛开,香气宜人。”[14]苏轼当年也为荷花迷醉,他的高洁胸怀及人生志向,则像这脱俗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2.2.5 诗书画意,尽融一园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深受古时入川名士文豪的优秀作品和思想的影响,充分发挥文学语言形而上的审美功能,园中的题名、匾额、对联、刻石等多取意于诗、词、歌、赋、文,一方面使纪念园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纪念的宗旨,是造园中的重要脉络,力求与园林意境相吻合。

三苏祠中的诗文书画多有画龙点睛之效,祠中景点名称多直接出自苏氏诗词文章,如取自苏轼《赤壁赋》“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意的抱月亭。亭前水面开阔,亭后翠竹悠悠,夜深人静之时可赏月中阴晴圆缺。前厅门楣上挂一匾:“文献一家”,为清道光眉州知州红运开书。门枋上挂对联一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为清康熙年间进士张鹏翮书。从构思布局到取名造景都与诗文书画密切关联,园内处处流露出纪念先贤、弘扬三苏文化的园林个性[15]。

3 结语

不同于北方园林之雄、江南园林之秀、岭南园林之巧,发达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温润的气候、丰茂的植物造就了雅致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表现出一种清旷大方、飘逸自然的造园特色。园林内建筑富有川西民居风格特色,粉墙青瓦,朴素宜人,造型和尺度与自然地贴合环境;水面开合有致富于变化,水岸多以开朗平直为宜;堆山手法古朴自然,显现出西蜀园林特有的大气疏朗、清旷端庄;植被茂密,景观有趣,衬托当地的人文情怀。总之,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园林无定格,情景各千秋”的具象化表达,从共性上展现“文、秀、清、幽”的造园技法,又受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影响,突显与园林类型截然不同的个性,是真正所谓“各有千秋”的造园旨趣。

参考文献:

[1] 姜涛,李春浓,陈其兵,等.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景名特色研究[J].广东园林,2015(2):65-67.

[2] 陈其兵,杨玉培.西蜀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 谢娟,廖嵘,余燕.浅论西蜀名人纪念园林[J].四川建筑,2008,28(4):27-29.

[4] 蒋侃讯.园之理法,法无定法——三苏祠造园艺术简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14-17.

[5] 蒋侃讯.中国眉山三苏祠造园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6] 曾宇,王乃香.巴蜀园林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7] 郭丽,陈其兵.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6(5):60-65.

[8] 谢娟.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及其纪念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9] 文震亨.长物志校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0] 成都市园林志编委会.成都市园林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1] 蔡致洁.川西名胜园林形成发展及特色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12] 刘庭风.巴蜀园林欣赏(五)三苏祠[J].园林,2008(4):30-33.

[13] 姜小萌.西蜀文人纪念园景观视觉质量评价[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6.

[14] 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南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分析
信息时代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研究
论风景园林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风景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措施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娄钢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