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探析与培养

2018-05-14周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个体创新能力

周璇

[摘 要]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结构更新加快,创新成为各领域、各行业保持竞争活力的核心与关键。创新人才是各项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力量。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是高等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与不可逃避的责任。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127-01

一、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组成结构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与渴望,也是人们对新思想、新概念的迫切确立与推动。创新意识使人们创造新的思想或事物成为可能,也使人类在不安于现状的意识下更加精益求精。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挑战精神等的总和。创新精神包含探索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不断推动创新者探索、求知,能够主动地去发现、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创新精神包含求实精神,创新不是不切实际,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既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又有尊重真理、尊重客观现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能够脚踏实地去创造,去耕耘。创新精神包含开拓精神和挑战精神,创新要敢为人先,积极进取,勇于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挑战未知。

(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普通的思维过程,它不仅是依据现有知识、数据、事实、材料等进行推导、论证、分析,而是在现存依据或尚无依据的情况下,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概念或新的思想的思维过程。

(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创新主体完成各种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如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创新主体既要有发散思维能力,又要有聚合思维能力。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还需要出色的执行力、操作动手能力、计划实施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五)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一个人的品质与德行问题。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时的心智因素主要包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坚实的自信、开放的思维等。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能力、独立动作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

(一)生物遺传

生物遗传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影响创新个体的智力,如果父母均不属于高智力人群,创新个体也无法从父母那里遗传到高智力,从而影响个体的先天创新能力。生物遗传还影响个体的思维类型,个体先天的思维类型会表现出和父母极大的相似性。生物遗传影响个体创新能力,从而使个体的想象力、洞察力、动手能力等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

(二)文化制约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髓,但其中有些文化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知足常乐”作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们更容易体会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这和不安现状、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相悖。

(三)教育落后

现在的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模式一成不变,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新缺乏主动性。

三、促进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策略

(一)清除创新心理障碍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胆怯、不自信、束缚等。帮助大学生清除创新心理障碍,需要营造创新心理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让学生大胆、自信地去创造。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中,教师应多给学生鼓励,耐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帮助学生消除不安心理。

(二)转变知识传授观念

在大学生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应由传播知识本身转向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三)转换教学主体身份

促进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正确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应用问题教学法、社会探究法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文化、文体表演等。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策划、积极思考、勇敢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创新体验,提高创新心理素质。

四、总结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不是单一的某种心理素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时,应多维度思考,多种途径并进,从心理和行动上促进大学生创新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红丽.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袁楠.创新思维与创新心理及其相互关系[J].管理论坛,2008(2):7-13.

[3]朱红专.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娄底师专学报,2002(2):67-69.

[4]张勇.高校大学生创新心理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探析[J].教学天地,2013(9):175-177.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个体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