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8-05-14王振王颖高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王振 王颖 高爽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其发展模式并不完善。试从创新创业教育初始、成长、孵化、成熟四个阶段,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04-02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展势头强劲,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多渠道就业局面。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应发挥其独特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和学生盲目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择业的问题,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理念植根于心。究其原因在于教育体系不完善。改革开放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统一分配的模式,社会对创业并没有概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人开始“下海经商”,有了最初的创业,但当时大学生创业还很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首次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才真正开始,但发展缓慢。最近十几年,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大学生创业才突飞猛进的发展起来。面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问题,学校、学生及家长在就业观念上一直停留在以传统就业为主,对于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强烈的实践意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实际上大学生群体中萌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不在少数,但受家庭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将创新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理念并付诸创业实践的只占极少数。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创新创业课程与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通知,对高校“创业基础课”做了要求:不少于32学时,2学分。事实上,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仅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没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也只是生搬硬套其他高校或是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未将本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与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结合起来,落地性不强,与市场需求切合度不高,不能引起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另外,在管理上没有形成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创新创教育交叉管理,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政策和课程常规设置,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加有效地拓展到第二课程活动中。科学量化创业活动抵扣学分的细则等课程管理方面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待加强

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的试金石,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关键。我国各高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并没有很好的銜接。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实践经历,学生只能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在实践技能的掌握上并不是很多。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模式上,重点学习理论知识。其二,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实践基地运用不充分,部分高校在学校内建立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对实践孵化基地有严格的准入门槛,能够进入孵化基地的学生是少数,而进入不了创业孵化基地的多数学生不能亲身接受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其三,大学生已有的实践项目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多半不能坚持下来,中途退出,不能在真正的实践中获得创业实践的真知。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课程属于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科,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或是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教师本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加之很少有创业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简单讲解,而缺乏实践经验指导,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创业复杂性和曲折性估计不足,教学往往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数都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少,师生配比低,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学生得不到高水平专业教师的指导,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较低,降低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始阶段

大学生在第一学年对就业的关注度低,对创业就业概念处于了解的起步阶段,此时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基于此,从思想层面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常态性组织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做报告,在情感上感召学生,引发学生创业共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以实地所见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欲望。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热情后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将学生的创业理想、热情变成可行的创业行动方案,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创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抓住学生在创新创业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为日后学生在创业道路上的发展赢得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二)创新创业教育成长阶段

学生在第二学年对创新创业有了初步的接触后,学校通过与校外优秀企业联合对“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实践,共同在校内开设“创新班”或“青创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招募、培训,培养高精尖创业人才。校企协同办班,针对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专业性项目,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创业项目成功率。在此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运用,还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对学生技能提升、创业实战、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与沟通提供多角度、高层次的支撑,学生在短时期内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自信心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创新创业教育孵化阶段

在学生的第三学年,开设创新创业系统课程及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分层次、立体化,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编写适时、适情的高质量教材。理论学习后强化实践锻炼,尝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创业,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创业活动的情景模拟或分析创业成功公司发展计划等。学生通过参与创业实践,掌握基本创业流程,储备创业知识和能力,待时机成熟后将模拟项目申请进入创新创业产业园或是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经过“项目进驻,全真管理,企业孵化”的多级联动实践机制,享受全方位的创业指导,通过全真式的孵化,严格评估,最后将优秀的项目投向市场。

(四)创新创业教育成熟阶段

经过前期的准备、酝酿、孵化后,在学生的第四学年,对准创业者提供资金和场地,促使经过前几个阶段培训的学生着手开创自己的企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部门对准创业者和创业者提供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对参与创新创业学生实施跟踪式帮扶,实行全程式指导和一站式服务,为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项目论证、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启动毕业论文设计与企业研发项目相接轨的培养体制。启动“一导师一项目”帮扶政策,创业导师全程式跟踪指导,对新创企业实施全方位、分时段评估,确定企业成长方向,对于新创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新企业顺利发展。

经过四个连续阶段的培养,学生经历了从初步了解到参加“创新班”“青创班”,到实践孵化基地模拟训练,再到实际创业一整套过程,使创新创业理念根植学生心中,为将来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成为高校予以贯彻的核心工作,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断突破创新,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

[2]肖知亮,兰龙辉.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的探索[J].三明学院学报,2016(5).

[3]浦艳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7(9).

[4]何迪.“互聯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6).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