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比较性研究

2018-05-14李志国刘学东邵理堂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学分课程内容

李志国 刘学东 邵理堂

[摘 要] 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研究课程体系的载体,通过对25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调查分析、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这三个要素出发,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为该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成果导向;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102-02

为满足能源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培养新能源领域的高级人才,2010年教育部新批准成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近十年来全国陆续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随着学科建设的需要、专业的发展,依据新能源行业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数据等资料,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本科教学,达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建设是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规范、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在实际发展中不断调整与创新。本文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研究课程體系的载体,通过对25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调查分析、研究,结合我校近十年的专业建设发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这三个要素出发,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为该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

通过深入分析25所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发现,由于传统单一的学术性精英教育所具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和教育体制,大多数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没有真正按照社会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社会生产活动过程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要求的人才类型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将高深学问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那么,应用型高校如何突出“应用型”课程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具备高深学问的知识素养,同时又要指望能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必然要求打破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二元对立的局面,重构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课程建设[1]。

首先由美国提出来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就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所谓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国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充分吸收了OBE的理念,其通用标准中将专业毕业要求应覆盖的内容分解成工程分析、问题分析等12个指标点作为学生预期产出的能力指标,并将每个能力指标落实到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中去,确保学生毕业后获得“未来走向成功的经验”。李志义教授提出了利用反向设计原则进行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主要步骤有5个,即先确定培养目标,再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再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等[2]。这样就能确保每个能力指标点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来支撑。课程与教学设计从最终学习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高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高峰成果需要什么。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

二、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笔者系统分析了25所不同类型本科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总结了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一步,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对后续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标定位是确定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仅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真正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引领整个培养过程及其成果的总方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起点。

调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目标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进行了定位,但存在办学定位不清、培养目标趋同、应用性特色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应用性特色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最终所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总体描述,并在毕业生要求中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12个指标点要求)。知识方面包含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分为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分为专业素质、人文身心素质。

课程目标来源多样,包括社会需求、学校特色及条件、专业自身的特色及国际标准。据调查分析可知,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学术型院校的课程目标要求相比应用型院校的具有“口径宽、基础厚、层次高”的特点。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盲目向研究型、综合型大学靠扰,其课程目标与实际需求不符,未能真正体现学校特色及周边地区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

研究发现,所有院校进行的都是模块化课程,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存在模块名称界定不够明确、说法混乱、关系混乱以及课程所属不够清晰等问题。但大体均分为基础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性课程、专业深化的专门化课程)、实践课程(部分应用型院校将其单列)。基础课程有的院校又称之为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

依照高等教育工程认证的通用标准和国家强制要求,考虑到学生特点、技术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知识类别等影响因素,在确定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指标后,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均开设跨学科课程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基本素质课程,如计算机、英语等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强调沟通与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强调所学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互动的关系;学科基础课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科目,为本专业的学习以及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科学原理的支持,如包含高数、线代、概率等的数学课程,包含大学物理、量子物理、材料物理等的物理课程,力学和化学课程;向学生提供能够直接对技术现象和技术问题提出理论解释的专业基础课程,诸如机械学、电子、测控技术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门深化和拓宽知识面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利用等。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基础到专深,由部分到系统。研究也发现,部分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简单参照学术型院校的课程体系,增加理论课程的比重,减少实践课程的比重。课程体系过于封闭,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发展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飞快,要求课程内容也要及时更新。

(三)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设计是指将各类课程进行学分、学时的合理分配,安排各类课程的开展顺序。在开展顺序上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专业特点,在课时比例分配上要考虑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通过对25所不同类型高校培养方案的研究,将各校的课程学分占比进行了总结,本专业要求毕业的学分总数从138.5到206.5不等,公共基础课的学分从31学分到70.5学分,其在总学分的比例从16.6%到55.5%,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占比也有少有多,从11.7%到44.2%不等,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占比一样没有固定值。研究发现,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具有如下特点:(1)所有院校在大学一、二年级集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中间穿插较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环节,大三、大四学年以专业课程为主,设置一些集中性实践课程。在学时的安排上显得“头重脚轻”,低年级课程紧张,高年级时间宽松,这实际上符合学生渐进式学习方式,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以记忆为主,学习起来较为轻松,很容易获得学习成果;高年级的课程看起来轻松,但获得学习成果需花的时间、精力及学习成果获得的难度都相对增加。(2)重点学术型院校的课程结构具有较大的不同性,不同院校要求的总学分数、公共课程学分数相差很大,要么国家要求的公共基础课程全部都开,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也不少开,总学分数200左右,力求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要么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尽量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比例,总学分数较少,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中规中矩,大多公共基础课程占30%左右,学科基础课程占20%左右,专业课程占20%,实践课程占30%,总学分数大多在170左右。这是因为,国家要求思想、体育、人文等基本课程不能砍,同时总学分数也不能多,只能是尽可能减少某些课程的学时、降低学分,将多余的学分学时增加到专业实践课程中,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课程,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三、结论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特定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框架结构,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反映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对25所高校的课程体系研究,我们认为,应用型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毕业后应该获得的最终学习成果为人才培养目标描述,按照工程认证的12个毕业要求指标点为课程目标要求,合理确定课程体系,组织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将课程与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一一对应,培养出符合行業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学分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