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与突破①

2018-05-14於凤婉刘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监护监护人家校

於凤婉 刘伟

[摘           要]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依旧是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从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折射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监护人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树立角色意识;家校合作机制要不断健全,家校教育相辅相成;发挥留守儿童主体作用,增强家庭教育功能;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农村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001-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5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由2.21亿增加到2.46亿,增长了11%。由此也带来更多的流动儿童、流动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正常的社会化发展,家庭权威角色的缺失使得其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1]目前我国研究者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问题、监护人类型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进一步研究甚少。因此,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川南某市2县4所乡镇小学82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川南某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找出并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相应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四川是一个人口、农业、劳务输出大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方,总数538万,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9.84%。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四川所占比例已经超过45%(来自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相关数据)。以川南某市4所乡镇小学824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40份,回收率为94.545%,有效问卷为824份,有效回收率为74.91%。

留守儿童现象在农村依旧较为普遍,青年夫妇为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双双到城市里务工,被迫留下年幼子女,将本应自己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过渡给他人,由此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冲击,缺乏完整性,正常家庭教育难以为继,致使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四种。在笔者的调查中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单亲监护次之,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均占较小比重,单亲监护类型的家庭中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占比较大(见表1与表2)。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树立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容小觑,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难以及时与儿童沟通并予以指导,致使儿童产生多方面问题。

祖辈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的首选临时监护人,祖辈对儿童的教养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同时,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亦使得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难彰其效。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困境分析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位

父母外出务工无法直接参与家庭教育活动,加之受家庭经济条件及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的局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无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

在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其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减弱。笔者所调查到的单亲监护家庭中,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为主,留守儿童父爱缺失严重。缺少父爱的孩子会表现出多方面的消极行为,父亲的支持、鼓励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感和心理健康均具有预测性[2],父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外出务工使得亲子间的直接互动机会甚少,亲子间的沟通只能依靠电话或网络。这种暂时性的亲子沟通使儿童难以通过电话或网络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而父母不能及时与儿童沟通,给其以正确引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有了烦恼,仅有34.34%的留守儿童将父母作为首选倾诉对象,越是高年级学生越难以将父母作为首选倾诉对象,这是由于青春期的叛逆使得留守儿童更愿意寻求同辈的情感共鸣或者选择闷在心里,最终导致亲子关系淡化。

(二)隔代监护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祖辈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的首选临时监护人,但其自身能力不足,文化程度有限,長期疏于对儿童心理发展、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监控与引导,以致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困难重重。[3]

在所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监护人文化水平有71.60%在初中以下,且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文盲、半文盲”。在笔者所调查学校中的一位老师曾表示,多数留守儿童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甚至出现祖辈帮孩子撒谎,编造作业未完成理由的情况。

当儿童在某方面行为出现偏差,19.7%的监护人会进行打骂,70.39%的监护人会进行说教。监护人多仅停留在暂时的、简单的口头说教上,并未深究儿童在某方面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未能及时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督促其认识并改正其不当行为。家庭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和日常生活,缺少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父母与留守子女长期两地分隔造成家庭教育缺失,使得留守子女在心理、性格、智力等方面与正常家庭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隔代监护这一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有较为明显的消极人格特征[4],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有53.28%的人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有过无助感、被遗弃感、自卑感、失落感;7.65%的人感觉没人关心自己,47.21%的人认为关心自己的人变少了。加之祖辈对儿童学业成绩监管不到位,致其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感兴趣的留守儿童仅有54.97%。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与家长沟通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严重。主动联系家长并为其提供子女在校情况和家庭教育指导这一教师义务已被纳入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5]然而,鲜有教师真正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并落到实处。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除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的家长会以外,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甚少,有些老师甚至表示从未见过某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少有外出务工的父母或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主动联系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了解与沟通。老师亦不主动与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良性互动,不利于家校共同培养孩子,让其健康成长。

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有28.15%的监护人偶尔会去或从来不去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有71.84%的监护人每次都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在校表现的好坏往往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放学回到家有临时监护人照看,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责任,监护人则只需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而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则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父母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负责儿童的基本生活起居及基本的人身安全。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长期处在“盲区”,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破除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非一朝一夕促就的。首先,父母应勇于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不能一味将教育儿童的责任推给学校、老师或者临时监护人。父母在加强责任感,主动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二者间的关系,权衡好事业发展与儿童教养二者间的关系。

其次,父母要多与留守在家的儿童联系、沟通,转变原有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儿童身心方面的发展情况,对儿童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应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与儿童建立起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留守儿童父母若外出务工,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即使由于现实问题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父母应当至少留下一位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使家庭教育得以继续,若实在迫不得已双双外出务工,则对临时监护人的选择应再三考量。

(二)监护人积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角色意识

留守儿童父母既然将孩子委托给监护人照顾,则说明留守儿童父母对监护人十分信赖。其次,监护人与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举止也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因此监护人不仅应积极主动认真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更应强化自身的教育责任感。[6]

对监护人而言,照顾留守儿童不是简单的在日常生活中吃饱穿暖,还应如同父母般多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行为变化,多与儿童沟通了解,重视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儿童父母般的关心和爱,尽量消除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的不适。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不能是盲目的,过度的爱就是溺爱,在教育儿童时,要严宽并济。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或品行不端时,应严厉指正,严格管教。当儿童取得进步时,应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促使其继续进步,做到严和爱的结合,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校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家校教育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不只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私事,学校有能力也有义务参与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要使家庭教育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更需要学校教育的助力,因此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

学校是儿童除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教育的力量才得以泉涌,教育的效果才得以彰显,农村留守儿童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家长与教师交流的内容不应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家校表现,更重要的是相互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校沟通、免费为家长开办讲座传授教育理论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家校联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只有家校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相辅相成,才能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发展搭建起平台。此外,对留守儿童外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建立规范性家访、创立多样化家长会、进一步丰富联系渠道、开展相关活动都是家校合作机制不断健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四)发挥留守儿童主体作用,增强家庭教育功能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将长辈作为家庭教育主体,强调长辈对儿童的单方面教导,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活动也可以是一种互动性和平等性的活动,忽视了儿童在家庭教育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所要求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加深,祖辈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能力等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致使祖辈在家庭教育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日益弱化。[7]

对留守儿童家庭而言,适当发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家庭教育功能。当儿童指出长辈在某方面的错误时,长辈应及时向儿童承认错误并改正,不耻于以儿童为师;当家庭内部事物进行决策时,多询问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儿童的创造精神;在儿童学习方面,借鉴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即儿童把自身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回到家中讲给长辈或晚辈等。在这类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必将进一步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增强家庭教育功能,促成家庭教育目标的达成。

(五)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做出的牺牲,而其子女也做出了相应的牺牲。社会各界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紧迫性。[8]

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落到实处,要积极主动举办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对留守儿童的父母、临时监护人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有关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可发放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手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借助现行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优势,充分利用媒体工具,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聚集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设立图書阅览室、活动室、心理辅导室等。

参考文献:

[1]刘伟.论乡村文化变迁中的留守儿童教育[J].宜宾学院学报,2015(7):17-25

[2]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6-118.

[3]孙颖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4]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7):56-61

[5]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2):22-23.

[7]刘伟.家庭教育主体实践品性的迷失与回归[J].宜宾学院学报,2017(5):92-100

[8]毛勇庆.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J].中国市场,2017(17):187-188.

猜你喜欢

监护监护人家校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意定监护:安享晚年的一种途径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神奇的太阳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