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闽宁镇回族劳动力就业现状调查

2018-05-14查帅

今日财富 2018年16期
关键词:闽宁回族劳务

查帅

闽宁镇全镇人口4.4万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重要的考核环节。回族人口在闽宁镇总人口中占大多数,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对少数民族就业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就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和典型性,对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闽宁镇生态移民民族基本情况

闽宁镇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下辖的乡镇级行政单位。“十二五”期间,永宁县在扶贫开发中共安置移民4328户1.78万人,其中,生态移民2128户9300人,劳务移民2200户8500人,集中安置在闽宁镇。截至2015年底,全镇有户籍人口8870户4.4万人,回族人口占全镇总人数的83%。全镇及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39户共计6551人;2016年新增贫困建档立卡户54户,2017年已全部实现脱贫。闽宁镇在设镇之前为闽宁村,闽宁村的主要移民来源为宁夏“山区”部分村庄,主要以吊庄移民为主,移民迁出地区即为西吉县、海原县等国家级贫困县和地区。而“西海固”及周边地区的贫困人口的民族成分大多数为回族人口。所以在吊庄移民的过程中,自然就从客观方面影响了闽宁镇的人口民族的分布状况,即闽宁镇下辖六个行政村是以回族为主要少數民族的移民分布状况,而且永宁县的回族主要集中在闽宁镇,所以闽宁镇的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由此可以得出闽宁镇的移民民族的基本情况为回族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分布现状。

二、闽宁镇回族就业现状

(一)闽宁镇扶贫产业中回族的基本就业情况

以闽宁镇原隆村为例,扶贫产业的发展采取流转原隆村的土地进行建设发展,将原隆村的土地流转给相关企业,让企业对自己已经流转到位的土地进行规划和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将本村的产业发展划归为企业的发展,让企业带动原隆村产业的经济发展。现阶段,原隆村的葡萄种植规模已达到1500亩,红树莓种植规模2700亩,光伏农业大棚第一期为1245亩,第二期还在努力建设中,肉牛托管企业现养殖规模一万头牛,园区存栏数为6000头,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的土地流转出去,将企业引进至原隆村建厂扩大生产,然后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吸纳回族移民剩余劳动力。

闽宁镇在对于其下辖行政村的农民就业举措中引导各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加强组织输转,促进移民增收,加强培训力度,坚持引导为先,做好政策指导及宣传工作,2016年闽宁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07元,增长10.1%。闽宁镇主要从四个方面去加强农民增收和保障农民就业。

第一,结合闽宁镇各村发展实际,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回族就业人数中主要以中粮集团、德龙酒业、中银绒业和金顺友清真牛羊肉加工等企业用工为主,其中,长期务工以食品加工为主,季节性务工则是葡萄酒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业生产。在解决闽宁镇回族困难家庭就业问题方面,闽宁镇镇政府加强对接县内部分企业,安置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就业。为农户安排公益性特殊岗位50个,实现农户稳定就业、收入保障,解决了部分群众家庭的经济困难。扩展就业层面,从基本的量变向质变突破。在实现就业有保障的前提下,加大相关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及向技能劳务输出工作。

第二,发展特色种养植产业。大力推进葡萄种植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化,劳务输出组织化,园区建设规模化。积极争取葡萄产业发展资金1200万元,新增酿酒葡萄种植面积3000亩;依托草畜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建设红树莓产业园,2016年在原隆村1000亩的红树莓种植基础上扩增1700亩,带动原隆村300余人就业,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70元。

第三,以劳务输转为基础、做好就业引导。建立区市县联网的闽宁镇劳务市场,新培育劳务派遣公司3家、劳务经纪人15人,闽宁镇劳务派遣公司达到16家、劳务经济人达71人。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但无职业技能和就业渠道的131人,安排92人县域内务工,15人县外务工。在闽宁镇及永宁县和银川市加强联系各种培训机构,强化回族劳动力培训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并改变闽宁镇劳动者技能结构,使劳动力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加强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建设,以服务移民群众和发展闽宁经济为主导,开设劳务市场,收集、登记劳务人员信息,即时在电子屏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配备室外LED大屏用工信息平台、CAD移动信息发送平台等多方面基础设施。

第四,建设适合闽宁镇劳动力就业发展的工业产业,保障劳动力就业渠道多元化。实施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全面推进闽宁扶贫产业园建设,入园企业优先使用贫困人员,力争全面建成后解决3000人就业。通过闽宁镇扶贫产业的政府投入,强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联系,结合相关产业企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回族劳动力就业输转比例。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信息和村信息网建设,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使创业就业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取得突破。

(二)外出劳务基本考察

闽宁镇回族生态移民中一部分就业属于以外出劳务吸纳为主的就业现状,福宁村是最早的一批生态移民村,不论从外出务工还是村镇建设过程中的劳务务工,都代表了除扶贫企业吸纳回族剩余劳动力的又一部分的就业现状,最重要的是劳务输出,回族多外出劳务,用工紧张时每人每天100元人民币。在季节性用工的状态下和用工需求量小时的劳动力就业工资则为每人每天70至80人民币,两种情况都是以月结的方式进行。在外出务工的回族剩余劳动力中,多为青壮年劳动力。而在回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男女分布现状中,以上的打工形式以女性为主,男性打工主要都去银川或者更远,闽宁镇回族劳动力在性别结构的劳务输出中,建筑类行业是回族男性外出务工的主要劳务输入渠道。劳务类型分为大工和小工,即为按技能结构进行分类。在这种分类状态下,闽宁镇回族男性劳动力的从业状态是基本都为大工,小工基本没有。大工每人每天230至240元人民币,小工每人每天130元人民币。

在闽宁镇福宁村回族家庭外出务工的收入方面,如果一家有四五个人外出打工,那收入就好,家庭就较为宽裕。20多岁如果没有读书上学的回族青年,自己就会去永宁或者银川的餐厅里给小工,比如在后厨给大厨帮忙、洗碗、摘菜等零活。还有一部分的回族青少年在永宁银川上学,在假期补贴家用,所以也出去打工,一般都是去火锅店等服务店面打工,工期一般为两到三个月,也有部分短期假期工,一般是一个月,主要的工资为每月800元至1500元左右。在劳动积极性方面,回族更愿意在银川打工。在福宁村,252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全部脱贫,人均收入均超过3150元人民币。在夏季打工的回族村民较多,30岁至40岁的基本都外出打工,工期一般从三月到十一月,如果外出没有就业机会,大部分回族劳动者基本选择回乡进行技能培训,以政府免费技能培训为主。而且村内务工的主要是妇女和年龄偏大的回族劳动力,青壮年回族劳动力和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回族劳动力均在银川周边打工,工资日结70至80元。

三、闽宁镇回族就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回族移民就业统计存在的一般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各村人员流动性大。对就业人员的统计、报表、报册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对劳务经纪人带队输出的劳动力就业从业的统计难度更大,劳务输出实名制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发放和就业花名册的规范性问题等工作难以落实。从而直接影响建档工作,同时由于工作量大等问题使得村级部分工作人员出现了态度松懈,统计数据与现实不符等现象。

回族移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传统观念仍是回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瓶颈,广大群众还没完全形成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思想。受家庭和伊斯兰教的宗教思维观念的影响,回族生态移民劳动力“致富”的主动性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迁入闽宁镇的时间不长,原有的惰性思想还未消除,加之对本地的适应性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所以对于闽宁镇回族劳动力的精准扶贫应该先从观念上进行引导,扶贫先扶智。(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闽宁回族劳务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对口扶贫协作“闽宁经验”的样板闽宁镇
讲述脱贫攻坚战中的“闽宁模式”
劳务派遣转向劳务外包的分析与思考
记闽宁教育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劳务派遣策略思考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劳务派遣,面对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