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急危重症护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①

2018-05-14陈宝玲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3期
关键词:护理学心肺心脏

陈宝玲

[摘 要] 以心肺复苏为例,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详细展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和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应用的一种探索。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104-02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学科,亟待一种创新的授课方式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1]心肺复苏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临床护士的必备技能。本文以心肺复苏为例,详细地展示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希望能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2015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病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急危重症护理学》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特点为好奇心、表现欲、动手能力较强,喜欢手机上网,喜欢参与性学习,但学习持久度不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熟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以及心脏按压的基本原理。了解心脏骤停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目标:能正确判断心脏骤停,规范熟练地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

3.素质目标: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备沉着冷静的素质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心肺复苏的意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或判断);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2.重难点

(1)重点: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及效果评价。(2)难点: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

(四)教材

《急危重症护理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惠珍主编,2014年1月出版。

(五)教学环境及教具

1.教学环境:现场急救实训室。

2.教具准备: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带显示器)、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带电脑和打印机)、交互式电视电脑一体机、多媒体课件(包括视频、动画)、微信企业号平台。

(六)课时要求

该课程共安排4课时。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以模拟人为依托,“做中教、做中学”

用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带显示器)和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分别示教,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实施和效果评价。充分体现“做中教”。学生分组练习,可互相拍摄视频播放点评,充分体现“做中学”。

(二)教学手段:全方位信息化教学,寓教于乐,突破重、难点

1.通过播放心肺复苏宣传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心、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用圖片、影视情节来识别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3D动画形式讲解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机理,使教学难点通俗易懂。

4.通过半身和全身模拟人的练习,解决实训教学中的重点:操作要点和评价标准。

5.师生合作,完成地方话版《青年医生》心肺复苏片段的录制,并及时编辑成微信消息推送,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提高学习的参与性。

(三)教学平台:微信企业号,碎片化学习,体现自主性学习

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手机上网、喜欢碎片化学习的特点,通过微信企业号布置作业和推送心肺复苏课件、操作视频,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并减少课上讲解时间。课后,老师及时将课上练习照片编辑成微信消息推送,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实施

课前:随机把学生每4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并向学生说明,作业提交、实训练习、考试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老师通过微信企业号发布作业:每个小组上传1~2张猝死图片。学生上传图片后,编辑成微信消息连同心肺复苏课件和操作视频一起通过微信号发布。学生随时随地、反复查看,大大节省了课上讲解时间。

前2课时,首先播放心肺复苏宣传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件讲解心肺复苏的意义。明确五个课堂任务,其中,任务一和任务四在前2课时完成,任务五在后2课时完成。(5分钟)

任务一: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8分钟)。首先提问:脉搏微弱、呼吸微弱的可否进行心肺复苏?让学生回忆影视中判断呼吸停止的方式并结合医学知识判断有何不妥之处。结合课件讲解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演示并指导学生相互触摸颈动脉搏动。

任务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5分钟)。利用课件中的视频和动画讲解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机理。提问并讲解:(1)按压频率要求至少100次/分,那么按压是不是越快越好,为什么?(2)按压深度过大,会引起什么并发症?(3)吹气过多会引起什么并发症?

任务三: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2分钟)。利用课件和视频简单讲解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在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上演示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显示器的识别,然后在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演示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操作,并解释训练模式和竞赛模式下显示数据的意义。之后,请学生演示2个循环的操作,并用手机拍摄视频。连接电脑后播放让学生点评。

任务四:心肺复苏术的实施(40分钟)。学生分组在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上练习,互相纠正并拍摄视频,可用手机或连接交互式电脑播放。老师巡视课堂,纠正错误动作,并拍摄视频和照片。然后组织操作步骤比较熟悉的学生轮流到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上体验按压和吹气效果。

课外:整理课上拍摄的照片、视频,编辑并发送至微信企业号。并组织学生录制《青年医生》中心肺复苏片段的配音,编辑后通过微信消息推送。布置作业:指出里面不规范的动作。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提交。老师点评。

后2课时,完成任务五、考核评价(80分钟):先由小组长抽取小组考试顺序。考试前小组内成员再次抽签,抽出1名同学为代表参加考试。其考试成绩作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组织学生在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考核,并打印结果。按照评分标准表(表二)对学生操作进行打分。考试不合格者继续练习直至通过考试。

四、教学效果

(一)亮点

1.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心肺复苏模拟人解决实训中的重点问题,充分体现“做中教、做中学”。运用3D动画和视频解决心肺复苏中的难点问题。

2.教学策略体现自主、快乐学习。通过微信号布置作业,上传视频、照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并组织学生录制了地方版的电视剧片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新奇感和成就感,并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考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实现了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二)效果

1.通过微信平台上传视频和课件等,充分利用了课外时间,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查看,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节省了课上理论讲解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通过视频、动画等使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提高了学习兴趣。

3.通过心肺复苏模拟人的使用,使评价指标数字化、直观化,学生更易掌握操作要点。

4.通过微信平台的作业提交、老师评价,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猜你喜欢

护理学心肺心脏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复苏纳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补课
关于心脏
学习通网络平台下翻转课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①
医工交叉学科发展背景下护理学教研的思考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最美的花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