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制的跨专业教学研究

2018-05-14俞文斌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跨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摘 要:文章基于跨专业工作室平台跨专业教学实践,分析了传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总结和回顾了跨专业工作室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以及逐步形成跨界合作、策略优化的跨专业工作室教学新特色。通过教学流程、管理机制和教学资源,对课程在跨专业工作室的项目化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 工作室;跨专业;教学特色;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俞文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0-0135-02

从2014年至今,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筹建面向全院艺术设计领域学生的跨专业校企工作室,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建筑装饰专业工作室为依托,注重工作室的建設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深化校企合作,致力于解决以往陈旧、传统,途径单一的教学模式,打造艺术设计与技术全方位跨专业自由开放的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四年来,跨专业工作室平台在工学结合、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相关经验。本文以建筑装饰专业跨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着重阐述教学实施和多专业渗透,为跨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一、跨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1.核心理念。工作室教学模式起源于 20 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是随着德国大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使艺术和手工艺与工业社会需求相统一,培养一种具有较高艺术理论修养,同时掌握工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

跨专业工作室不同于单一功能或独立内容的工作室,而是重点体现专业的交叉性。艺术设计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如建筑装饰设计、展示设计、环境空间设计等,各专业学科体系有所不同,但在项目教学设计中有诸多关联的内容,通过教学顶层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内容重新构建而获得知识,这非常符合跨专业工作室学习的要求与特点。

2.发展现状。近年来,艺术设计类专业不断扩招,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思路以及课程考核体系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学环节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行业企业的需求。

早在20世纪80年代,艺术设计类专业就进行了实践探索,最早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本科院校。后来,该模式逐渐被三百余所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采纳[2]。一般工作室的成立以学校教师个人为主,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独特个性的艺术人才提供平台。但这些工作室呈现平行小专业方向的形态,具有服务单一专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其研究相对滞后、失衡。这些研究缺乏总体的、全面的论述,尤其是缺乏对工作室整个运行机制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没有体现工作室的优势。

二、跨专业工作室特色分析

1.跨界合作。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跨专业工作室依托专业工作室,提出跨界合作的模块化教学。跨界合作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面对广泛的行业企业工作领域需求,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等自发地相互合作和融合,如设计、策划、制作、管理、谈判等。由此可见,跨界合作教学模式中,艺术设计类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具有交叉性,因此要设置一些有特色的课程,同步训练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及其他思维能力。可以设置一些有特色的实践课程,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组织不同专业就同一选题一起进行设计。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促进跨界合作教学模式的形成[3]。

2.策略优化。跨专业课程教学是今后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课程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对于艺术设计这一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整合课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整合单一或交叉专业的课程,研究跨专业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是当前工作室发展的方向,但在进行交叉专业策略优化时要保持专业的独立性。

三、跨专业教学模式在工作室的实践

1.构建了跨专业协同合作的教学流程。跨专业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流程内容是根据建筑装饰专业的特点,与行业中优秀的企业合作打造真实情景的实践教学空间,依据四维平台的四大模块,共建工美装饰、展览装饰、平面装饰、环境装饰四个校企合作跨专业工作室,分别培养侧重艺术及技术的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四个工作室可同时进行实践教学,也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交叉使用。工作室教学流程可以分为“师生双向选择、校企合作培育、成果三方共有”三个阶段,师生双向选择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校企合作培育的教学过程主要在工作室内,以教学、实训、项目开发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情境。

2.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了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室中顺利地开展教学,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关键,通过各个教学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推进,分别出台了工作室场地、专业设备、专业工具、师资配备等权利与业务相一致的管理办法。各工作室、合作企业实行常规化考核,定期进行学习过程的总结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工作室教学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学分制度、考核制度等进行修订和完善,为跨专业工作室长效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整合了优势的教学资源。基于项目化跨专业工作室教学场地(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对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需求较高,工作室内教学功能的布局、设备的摆放都要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结合艺术设计类不同专业在工作室教学的特点,四个工作室分别配备有服务于不同专业对象的大型装饰类和设计类设备,如打印机、相机、切割机、压缩机、抛光机等。同时工作室配备有能高速运行不同专业软件的高配置电脑,实现了环境资源的高度整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开发能力,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4]。

4.探索了开放的教学模式。四个工作室以项目为课程载体,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教学过程有计划任务、有组织分工、有协作评价。这种跨专业“教、学、做”有机结合的教学特点,有利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的培养。以建筑装饰专业“展览装饰工作室”平台的“展览空间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包含展览文本策划、平面宣传策划、展览空间效果图表现、展览空间施工图绘制四大模块。工作室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特色,结合项目完整的工作流程来开展教学活动。来自展示设计专业学生擅长展览策划和平面设计,但缺少施工图和效果图表现,需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建筑装饰设计的能力;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正好相反,所以要探索展示平面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跨专业教学模式。

5.落实了严谨的考核流程。考核跨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以“展览空间设计”课程为例,一方面是对每个模块节点的考核,如文本策划、宣传策划、效果图表现、施工图绘制分别归纳为计划、构思、设计、实施四大模块分段式考核。对单一模块,如施工图绘制分解学生绘制步骤、门窗尺寸、图纸比例、尺寸标注等细分考核小项,以此做到考核的全覆盖。另一方面是对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行业导师)教学过程的考核,从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项目安排、计划制定到学生的教学测评,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

跨专业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工作室平台跨专业实践教学,从起步、磨合到提升,证明跨专业工作室教学并不是随意改变传统课程和教学方法,而是跨专业合作培养的一种延伸。

参考文献:

[1] 蒋新革,徐芳.创新体制共建高职双师工作室的研究与实践[J].南方技术教育,2014,(4):48-52.

[2] 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3] 魏 敏.“跨界合作”教学模式 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92-93.

[4] 阮彩霞.教师专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4):63-64.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跨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商科类院校跨专业经管实验运行体系思考和探索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
理科院校英语专业跨专业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策略分析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