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助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究

2018-05-14陈忠梅李晓晖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

陈忠梅 李晓晖

摘 要:卫生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加大对卫生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建设力度,按照卫生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出具有可行性的策略,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实好,从而构建出一支具有理论和技能综合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助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助产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陈忠梅,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助产系教学主任、副教授;李晓晖,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山东省职教学会立项重点课题“‘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研究”(编号:ZJXH20161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7-0114-02

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加以及妇幼卫生行业的迅猛发展,各个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开始将培养高端技能型助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助产核心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和助产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提出高要求。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助产专业教师岗位特色,提出要立足于“三个素养” 和 “五个能力”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三个素养 ”就是指道德、职业以及人文素养;“五个能力”是指讲解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组织管理、医患交流以及科研创新能力。通过院校交流、医教与考评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构建一支“学识渊博,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助产教学队伍。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养

1.加强“双师型”教师的道德修养。助产教育不仅要对教育工作的特征充分思考,还应结合临床医疗服务的特征。由于助产专业教师同时扮演着教师、医生或者是护理人员的角色,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既需要在教学中将对助产教育事业不断追求的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也应该在实际开展教学以及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将热衷于医疗事业、忠于职守、关爱生命以及体贴病患的精神凸显出来[1]。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修养。助产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相适应,坚持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一视同仁。临床医疗工作要求教师的着装整洁、仪态端庄、精神焕发,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反应迅速、步态稳健、操作熟练,仔细认真、沉着镇定、雷厉风行,语言简洁并能与团队协作。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必须以身作则,因为其言行举止在无形中会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造成影响。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从事助产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具有关爱生命、缓解病患痛苦的同情心以及尽职尽责、甘于付出的责任心。除此之外,还应该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亲切、细致入微。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

“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教学技能,还应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以此来打造出一支复合型教师队伍。基于此,可从以下五方面来培养助产专业“双师型”教师各方面的能力。

1.培養助产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授课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应该构建出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相比较而言,助产专业的理论知识授课模式与护理专业之间存在不同,是基于护理学科知识逐渐向专科方向的深入培养,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较重视有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关联性。教师应该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整体把控课程与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应该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技巧。由此可见,高职卫生职业院校在选用教师时应该让已经被评为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优秀教师来教授理论知识,此类教师的初级阶段培养工作已经完成,整体教授过妇儿课程,参加过妇幼临床工作,教学和临床经验丰富,教学风格独特,能够将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而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应该先至少进行半年的临床工作实践,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夯实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临床实践指导能力。临床教学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部分,主要有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技能操作与临床见习以及顶岗实习。临床实践既是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也在学生基于专业实习与社会产生接触、为病患提供服务、提升专业服务意识以及树立专业思想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卫生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护理人才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临床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临床教学效果。助产教学师资队伍中的所有教师均应具备独立完成上述教学环节的能力,而且在开展实践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同临床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将基本护理技能应用在临床技能操作过程中。由于医院的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带教均将实际病患作为操作对象,教师在实际开展临床带教工作时应该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与人文素养传递给学生。

3.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保证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开展班级管理建设和组织护理助产技能教学比赛工作、医疗下乡活动、检查实习工作以及参与就业双选会组织接待等。这些工作既培养了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又为师生提供了互相接触、了解和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4.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医患交流能力。助产人才毕业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助产士、妇儿科护理和保健工作。由于母婴的生命安全与家庭息息相关。母婴群体的医疗护理服务工作较易发生医患纠纷和暴力袭医案件,加大了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工作难度。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形成以病患为核心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尊重病患的知情权、个人隐私权以及治疗护理权等,保障病患的切身利益,坚持以病患为主体的原则,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病患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护理检查和操作的顺利完成,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果,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应该让学生学会冷静处理,提升其处理矛盾的能力。

5.培养助产专业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要想为企业与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提升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水平,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素质较高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随着医疗领域各种先进知识、技术以及方法的日益涌现,助产专业教师要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相适应,善于接纳新信息和先进的思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立足于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前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引领行业的发展,以此来符合社会日后的发展需求[2]。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最先进的医学信息传递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科研,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助产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必须多样化,激发专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力求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双师型”助产专业教师。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而教师决定着教育成效。从卫生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应该构建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卫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晓敏.高职高专助产专业教学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7,(5):112-113.

[2] 王海波,高鹏,秦向阳,等.提高课堂授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1):929-929.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秋天在哪里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美育教师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