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梅兰芳成名时间及其原因探究

2018-05-14原平方詹欣

关东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梅兰芳剧场上海

原平方 詹欣

[摘要]作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梅兰芳在中国的成名始于1913年在上海的公演。本文以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切入分析,认为:迥异于北京地区的文化差异、媒介接触习惯、受众主体及媒体发展状况共同促成了梅兰芳在上海公演的成功,也直接促成了梅兰芳在全国的成名。因而,梅兰芳的上海公演不仅是梅兰芳本人享誉全国的转折点,更是京剧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

[关键词]梅兰芳;上海;戏园;剧场;媒介环境

生于1894年10月、去世于1961年的梅兰芳毕生追求完美的艺术,又不断革新,开启了作为京剧中独特门派的梅派表演艺术的先河,是“梅派”的创始人和“中国传统戏剧体系”的代表。作为中国最早最完整地将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更是享誉世界、名满天下。世界知名导演爱森斯坦高度赞誉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称梅为“最伟大的形式大师”;布莱希特则从梅兰芳的艺术实践中汲取了理论养料,撰写了《论中国戏剧》和《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两篇著名论文,巩固了自己关于戏剧表演的“陌生化”理论。因此,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京剧演员中的首要代表,不仅在后世独放异彩、影响深远,更使得中国戏曲从单一的本土传播发展成能同时在西方舞台演出的双轨传播形式。

自走上京剧舞台到去世,梅兰芳的演艺生涯大约有五十五年,对于京剧及梅兰芳艺术的研究,在梅兰芳出道不久就已开始,但对于梅兰芳成名的时间则莫衷一是、各有看法。早在1985年编著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四大名旦”条目下说:“(四大名旦)指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演员,即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专事京剧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在《艺术家》撰文同样认为“梅兰芳先生成名于二十年代”。多年从事戏曲史论研究的苏移先生在1992年《中国京剧》第2期的论文《四大名旦的产生及其它》中也认定“进入二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梅兰芳、尚小云等著名演员。”但唐德刚先生在其1952年的“梅兰芳传稿”中以为“在清末兰芳虽已声名大著,唯说起来还是谭鑫培、余叔岩辈的配角,兰芳成名是在民国二年第一次南下到上海之后。”“民国二年”即1913年。后来的戏剧学专家傅秋敏教授等人延续了这一论断,认为“1913年梅兰芳的赴上海跨城市公演使梅兰芳成为名角”。

梅兰芳先生到底是在1913年成名还是在二十年代成名?本文试图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确定梅兰芳的成名时间,并以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探究梅兰芳成名背后的原因。

一、1913年的梅兰芳上海公演

从梅兰芳从事京剧表演的经历来看,作为“同光十三绝”的名旦梅巧玲之孙,梅兰芳虽生在梨园世家,却并非出类拨萃的天才神童,其姑母一度认为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而梅兰芳在七岁开始学艺时也曾被师傅评定为毫无演艺才能并终止师徒关系,不得已梅兰芳只能到自己姐夫朱小芬家的“云和堂”师从吴菱仙重新学艺。1904年梅兰芳十岁时在北京首次登台,串演《鹊桥密誓》中的配角织女;十三岁时进入喜连成科班搭班学艺;1910年,搭玉成班和双庆班;1911年脱离科班,开始进人主要演员行列,在北京的“菊榜”中荣登“探花”。1912年秋,梅兰芳在文明茶园演出伯父梅雨田亲自指导的《玉堂春》,由于梅雨田的高超精湛琴艺,又适值当时的旦角新腔是刚露头萌芽的事物,演出现场一时掌声雷动,梅兰芳在北京渐渐知名。1912年冬天,谭鑫培发起为正乐育化会筹募基金义演,于是在北京天乐园梅兰芳首次陪谭鑫培合演生旦并重的《桑园寄子》,“此实足以大震燕京戏迷之耳目,而使梅郎声价顿加者也。次日北京新闻评论此事者连篇累犊,约一星期始稍息”。保守的人认为谭叫天以往选择配角苛刻严厉,这一次选择年轻的梅兰芳“顿失往日择配角谨严”的态度,失之于草率轻忽;拥护的人认为梅兰芳技艺已日精、殊非往日,兼色远超同辈,与谭鑫培配戏合演“询无愧色”,反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中立的人则从谭鑫培与梅兰芳伯父几十年交情来看谭叫天“乐见故人子成名,故奖进之不遗余力”之事,认为谭顾念旧谊、提携后进。

这样看来,与谭鑫培共同演出之所以能使得当时的戏迷们惊异莫名,是因为在论资历、讲辈分和拼唱功的京剧舞台,梅兰芳唱功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然而声名还远不能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并驾齐驱、还不能与前辈相媲美,因而才有很多人认为谭鑫培与梅兰芳合演是照顾和奖掖故人后裔的作法。事实上,梅兰芳先生自己也承认这一点:“民国元年冬,谭鑫培发起义演义务戏,地点为天乐园,王君直等约我陪谭老唱戏,我一口答应,当时觉得这是谭老提拔我。”但无论如何,经过与谭鑫培的合演,梅兰芳在北京顿时为大众所熟知,其知名度更上一层楼,可这样的声名也仅仅限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尚未达到全国知名的地步。因而,当梅兰芳1913年到上海丹桂同京剧宗师王凤卿同台演出时,丹桂老板许少卿还加以阻拦,担心梅兰芳技艺和号召力不够,会将堂会演砸,影响公演票房收入。

在三天的打炮戏“彩配楼”“玉堂春”和“武家坡”预热后,上海戏院反响很好,王凤卿趁势主动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压台刀马旦戏“穆柯寨”,一下子惊艳台下观众。《歌场新月》杂志一个月内连刊十几篇文章和诗赞美这位19岁的年轻演员,如阿严的《梅兰芳之“武家坡”》,远公的《梅兰芳剧谈》等。其中,笠民的《与远公论梅兰芳》一文,首次把民间众口相传的“梅党”一词以文字的形式写在了报刊里,特指那些为梅兰芳演艺技巧献计献策的智囊团和单纯喜欢梅兰芳的粉丝。“捧梅”的潮流开始公开化,梅兰芳一时红透上海滩。第一次跨城市之行,使梅蘭芳成为全中国都知晓的名角,这从1915年王梦生的《梨园佳话》一书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梅兰芳在1913年前在北京知名,1913年赴上海演出后在全国知名”。

同样,赴上海演出成功的巨大光环和荣誉亦使梅兰芳在北京更受欢迎。据说,梅兰芳从上海返京时,车站出现了好多邀请梅兰芳搭班唱戏的戏班,梅先生因此应接不暇。另据齐如山先生回忆,在一次为戏曲界子弟创立育化小学校的筹款义演中,压轴的戏本来是谭鑫培,倒第二是杨小楼,倒第三才是梅兰芳与王蕙芳合演的《樊江关》。可由于当天梅兰芳在其他地方还有三处堂会戏,无法及时赶回,只能最后演出。于是杨小楼临时救急、提前上场,梨园行本以为后面有名角杨小楼、谭鑫培撑场,梅兰芳不来也无关大局、不影响观众看戏。谁知杨小楼一上台面相,观众们便嘘声四起、群起抗议:“梅兰芳非来不可,不来就得退票。”戏班无奈赶紧派专车把梅兰芳接来,观众才得以安抚。亲临现场的戏曲评论家张聊子先生事后回忆梅兰芳当时演出的《樊江关》后,作了生动的评述:“梅郎扮薛金莲着绣花短袄和垂丝小甲,腰横宝剑,足踏蛮靴,头戴珠冠,双垂难尾,更披一五色迷离宝光闪灼之斗篷,结束新奇,令人爱杀。跑马舞剑两场最为精彩,如玉树临风,朝霞散绮,珠光剑气,盘舞一团。与樊梨花枪白一场,俨如娇惯小姑可笑可爱,末后向老夫人处膝行请罪,并学鸡鸣,一种温柔婉媚之态尽收眼底。又王惠芳扮演樊梨花,璧合珠联,更能增色。”印象如此深切,可见梅兰芳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及名声之盛。

猜你喜欢

梅兰芳剧场上海
开心剧场
梅兰芳以情打假
动感剧场
梅兰芳以情打假
欢乐上海迪士尼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开心剧场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