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博物馆灵魂的毕生探寻

2018-05-14李响王晓义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技馆学术博物馆

李响 王晓义

徐善衍著,《域外博物馆印象》,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3月,16万字,184页,定价48元。

《域外博物馆印象》(以下简称《印象》)(图1)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几经盼望,终于读到了徐善衍老师的这部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著作。在博物馆的科学教育功能愈发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今天,针对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亦如井喷之势涌现,各类专著、论文从博物馆与考古学、传播学、教育学、管理学乃至政策学等各个角度,对博物馆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剖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印象》依托作者丰富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经验、扎实的调查研究和独特的观察角度,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学术界献上了难以取代的新篇章。

该书共分为六个独立篇章,将三十余篇博物馆印象的学术随笔按照内容进行了划分,纳入相应的篇章结构中。《北美掠影》《英伦览胜》《欧洲巡礼》《东瀛探幽》四个篇章根据博物馆所在地进行了划分,其中的文章分别介绍了作者在美、英、欧、日等地各大知名博物馆的调研经历,以及在参观过程中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运营、展览设计等环节的独立思考。虽然目前国内不乏对域外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案例介绍,但《印象》的独特之处在于介绍微观案例的同时保持了宏观视角,书中除了介绍国内学者耳熟能详的众多知名科技博物馆,还暗含着作者对国内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考量。《他山之石》篇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浓缩的思考与抽象的追问,通过对当下的总结来探索博物馆的未来。《末篇》则通过对作者多年游学经历的总结,将对博物馆的反思扎实地落在探寻中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之路。

《印象》的写作体例与一般的博物馆学术专著略有不同,作者以学术随笔的方式对域外博物馆一一介绍,辅以师长谈心的口吻向读者展开陈述。通读全书,唤起了读者对自然科学博物馆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打破了学术论文的刻板形式,反而能让人直截了当地读到更多深层的反思,并触及反思之后的责任、关心与使命担当,感受到学术融进思想并最终形成“学术生命”的隽永。就当代研究者的习惯而言,阅读本书很难功利地从摘要、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跳到结论,因为字字句句都是有机生命,令读者难以跨越。

与体例相应的是本书的论述方式。对海外博物馆的介绍可以使难以亲自外出调研的读者得到相对直观的视觉感受,亦或凭借作者身体力行的经验研究来现身说法,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获取间接经验。因此,这类著作往往面临两难之境,或易成为经验材料的简单堆砌,或观点先行并凌驾于经验之上。《印象》则对经验材料的处理游走于论与述之间,通过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将散碎的案例和照片融入作者的学术理念,与思想融会贯通。这样处理之后文图形成紧密的呼应,成为引导读者对博物馆进行思考的媒介,而非博物馆网站或旅游论坛中司空见惯的参观导览;作者在书中融入理念而非强加观点,把对答案的寻求交还给读者,正如《他山之石》篇章中收录的文章总以问题收尾,开放式的结论在引导读者进行思考的同时也使无形的结论更加牢靠,是为从知识到智慧的升华。

在引领读者遨游域外博物馆的同时,《印象》也表达了对自然科学博物馆行业的若干洞见,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在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实践层面上都值得借鉴。例如,作为国内科技馆行业的泰斗之一,作者并未将观察对象局限在科技类博物馆,而是汲取各类博物馆的精髓形成对科技类博物馆的思考,正像他在自序中所使用的“反刍”一词。事实上,无论科技馆的展陈形式与理念如何发展,的确有必要对自身作为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身份强化认识,用作为博物馆的类别来规范自身的创新路径,以确保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博物馆作为智识空间的悠久传统。书中提到社会作为无边无形的博物馆,也正是将博物馆的本质和内涵内化为观察者看待问题的特定维度,使博物馆理念跳出种种严格或宽泛的定义而渗透在思考过程之中。

最后,《印象》多次论及历史展示与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关系,既反复强调了科技史展示对于科技馆的重要性,又通过案例生动地描绘了博物馆与历史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欧陆巡礼》篇章中的《一段悲情与伟大的科技史展示》一文,通过作者在西班牙瓦伦西瓦科技馆的参观经历引出了科学巨匠特斯拉(Nikola Tesla)的悲情人生。文中论及特斯拉的历史评价之际提到有必要直接引述展览的结语,而作者的观点同样值得直接引述:“科技史应该怎样在科技馆中出现?不能只有器物类的收藏,一定要有体现思想、精神和情感的事件与人物,这样才生动深刻并触及人们的灵魂,才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历史与人物的展示可以引发博物馆观众对“何为科学”的思考,作者的观点值得博物馆从业者、研究者对“何为科技博物馆”——即科技类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不断追问。

事实上,重物轻人或者厚今薄古,仍然是自然科学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唯有重视弘扬和传承科学精神、思考并传播科学文化的建馆理念才是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内涵更加深刻的理解。博物馆展示中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展示中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乃至历史展示中人与物的关系,这些问题与其寻找标杆来进行对照,总不如回到地方文化背景中去追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国外先进案例的学习永远需要理念先行,而不是直接挪用看似耀眼的成果。在讨论旧金山探索馆的创新理念中,在思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中以及不胜枚举的字里行间,《印象》正是不断传达着这样的声音。从博物馆出发,引出历史故事实质上是论述博物馆对待歷史的态度,最终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形成对博物馆本质的反思。

猜你喜欢

科技馆学术博物馆
找出口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我在四川科技馆
博物馆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