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天翮创编之晚清乐歌集考

2018-05-14李静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中国

李静

摘要:金天翮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诗文大家。1905年前后,他曾编创过7册乐歌集,但这些作品鲜少被近代文化研究者著录和研究。笔者有幸搜集到了其中的3册,即印行于1905-1906年间的《国民唱歌·第二集》《新中国唱歌集·初编》和《新中国唱歌集·二编》。这三册歌集集中体现了金松岑借助学堂乐歌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实现一个“新中国”的不懈努力,更为我们研究近代学人重建“乐教”的思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

关键词:金松岑;学堂乐歌:“新中国”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乐教传统,“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然而,“吾国古时,音乐如此之盛,而后世竟失其传。纯粹之古歌、乐府,竞为小曲、弹词所夺;古雅之琴瑟,竟为琵琶、胡琴所夺”,所以在1840年前后,中国音乐界的情况可以用“伶官去鲁,雅乐久亡,靡音艳曲,贻害风俗”来概括。

在近代西风东渐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的音乐和教育体系传播到中国,受到知识界的极大重视。有识之士开始把西洋音乐当作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之与中国古代乐教理念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音乐体系,使之成为了社会性的文化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年暑假,笔者有幸从吴江图书馆找到了寻觅已久的出版于晚清的三册乐歌集,它们分别是出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的《国民唱歌·第二集》、出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的《新中国唱歌集·初编》,以及该年八月的《新中国唱歌集·二编》。这三册歌集均未著录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一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中国音乐书目·初輯》《中国音乐书谱志》,以及张静蔚汇编的《搜索历史·附录:学堂乐歌曲目索引》。更为难得的是,这三册歌集均为近代思想家、教育家、诗文大家金天翮所编写。这对研究近代学堂乐歌创作与晚清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金天翮简介

金松岑(1874-1947),原名天翮,号壮游、鹤望、天放楼主人等,笔名中最著名者为金一、爱自由者,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十三岁时,师事顾询愚,习诗文六载,成诸生。后厌弃科举帖括,开始钻研经史名家著作,及舆地、兵谋、水利等经世之学。甲午战后,金氏“痛政府之不足图存”,与陈去病等人组织“雪耻学会”,意图维新救国。1903年春,蔡元培在沪创办“爱国学社”,金松岑间出上海,与“爱国学社”诸君游。邹容出版《革命军》曾得其襄助。《苏报》案发,章太炎与邹容入狱,金松岑多方奔走营救。及邹容被害,金氏撰《哀邹容》以祭之。其时,金松岑认为清廷势力尚大,欲谋光复,非扩大革命力量不能成功,于是返回故里,继续从事著述、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民国元年(1912年),金松岑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23年出任吴江县教育局局长,凡两载。此后,他曾组织中国国学会。抗战爆发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讲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金松岑遂折返苏州濂溪坊,闭门著述,寄情诗歌。1947年1月病逝于苏州。

早在1902年,金松岑就与薛凤昌等人依托“同川书院”创办了“自治学社”与“理化音乐传习所”,传授新文化。《苏报》案后再回故乡,金氏改“自治学社”为“同川两等小学”,并创办“明华女校”,“吴江之有学校,自先生始”。

金松岑一生著述颇丰,其早期著述以笔为戈,鼓吹革命,代表作品有1903年9月出版的《女界钟》,署名“爱自由者金一”。该书提倡男女平权,是推动近代女性解放的重要著作。11月,他以清政府驻俄大使洪文卿为主角、以赛金花为配角创作的一部讲述清政府五十年外交政治的小说《孽海花》,开始在江苏留日学生会主办的《江苏》杂志第8期连载。后金氏自谓“以小说非余所喜”,创作6同乃辍笔。此后,曾朴得其同意,续作此小说,其六十回目,乃二人共同商定。此小说后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而享誉不断。1903年12月,金松岑翻译的《三十三年落花梦》出版,该书原作者为日人宫崎寅藏。前半部叙述其人三十三年中思想之变化,后半部则述说其赞助孙中山之革命运动,因得孙中山为之序。

此外,金氏一直与近代报人交往密切,《女子世界》《小说林》等杂志之主笔丁祖荫(初我)、曾朴、蒋维乔等人均为金氏好友,几种期刊亦得金氏助笔。他还曾与薛公侠创办《理学杂志》,提倡科学,前后共出版7册。

会松岑一生博览群书,性好游历,其诗与文名满天下。章太炎曾评价:“其意气风发,为豪杰之文,其格上取季汉,下兼南北隋唐,而不主一格。诗尤杰出,先生亦以诗自负。”其主要著述还有《天放楼诗集》《词林撷隽》《天放楼文言》《鹤望中年政论》《孤根集》《皖志列传稿》《摩哈默德传》《日俄战争本末记》《自由血》《妒之花》(翻译)等。

二、现存之三册歌集

近代学堂乐歌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曾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参与创作,如张之洞、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胡君复、王文君等。金松岑之乐歌创作亦属此列。据钱太初记述,在金松岑创办的学校中,“除文史外,重数理及唱歌”。据此也许可以推断,金氏所编之乐歌集应为其实际使用过的学校音乐教科书。

现将三册尚存的稀见乐歌集介绍如下:

《国民唱歌·第二集》

开本尺寸长19厘米,宽13厘米,平装,70页。乐歌歌谱均为单音乐歌,简谱。曲调和歌词均未注明出处。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版发行。版权页题署,著者:金一。发行所:上海棋盘街,小说林。定价:大洋三角。

由于该书乃“第二集”,故前无《序言》《凡例》等表明作者编创意图的文字,实为可惜。然乐歌之后,附录了一篇文字《中国音乐改良说》,根据内容可知,该文为“匪石”(名陈世宜,号倦鹤)于1903年发表在《浙江潮》第6期上的文章。作者简略梳理了中国音乐的历史,认为“孔子者,音乐改良之大家也”。不过,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古乐今乐二者,皆无所取焉”:

故吾对于音乐改良问题,而不得不出一改弦更张之辞,则曰:西乐哉!西乐哉!西乐之为用也,常能鼓吹国民进取之思想,而又造国民合同一致之志意。

匪石首倡“音乐改良”之说,不但指明了近代音乐改良的方向——向西方音乐学习,更指出了实行近代音乐改良背后的社会意义与启蒙意义——“鼓吹国民进取之思想”以及“造国民合同一致之志意”。金氏将这篇文章收录于此,大概是因为“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透过此文,亦可见其“改良音乐”之志意。

《国民唱歌·第二集》中收乐歌22首:《祝自由神》《国旗》《陆军》《祈战死》《海战》《从军乐》《杀敌快》《凯旋》《汉高帝大风歌》《黄河远上》(附“秦时明月”一首)、《岳武穆满江红词》《摆仑叹希腊之歌》《哀印度》《吊埃及》《虚无党》《自由结婚》《哀祖国》《太平洋》《国民大纪念歌》《大汉纪念歌》《鸦片烟》《缠脚》。

另:《国民唱歌集》考订

根据目前的材料可知,晚清出版的乐歌集中很有可能存在两种名为《国民唱歌》的作品,一为曾志忞编,一为金松岑(金一)编。

曾志忞编《国民唱歌集》线索: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初一日三版的曾志忞编《唱歌教授法》书后广告《上海曾志忞编音乐书目》中载:《国民唱歌集》已经印制三版,简装,二角五分。

另,晚清留日学生所办之杂志《醒狮》第4期(1906年4月24日)上有一页《曾志态音乐书之用法》的广告:

根据这两份广告可知,1906年前后,曾志忞曾编辑过一册《国民唱歌集》,由东京中国留学生总会、上海开明书店发行,且至少印制丁三版。

金松岑编《国民唱歌》:金松岑所编之《国民唱歌》,现因第二集尚存,所以也可以推知其曾经存在过。而且晚清报刊中也有许多此书的线索。例如,陈去病、汪笑侬所创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第2期上,就曾登载过关于金松岑《国民唱歌》的广告:

本社广告·国民唱歌

著者最重尚武精神及爱国思想。通计各题如,《祝自由神》《汽球》《汽车》《航海》《自由车》《赛船》《赛马》《招国魂》《国旗》《哀印度》《吊埃及》《奴痛》《亡国(恨)》《从军乐》《杀敌快》《海军》《陆军》《娘子军》《国民大纪念》《日俄大海战》《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思祖国》等歌,计谱四十余,歌百余首。音节雄壮,半得之东西旧谱,半为自制。诚中国唱歌中空前绝后之作也(明年正月出版)。

在《二十世纪大舞台》这份广告的乐歌曲目中,有两首乐歌作品《汽车》和《祝自由神》在杂志的正文被完整刊登,并写明作者是“爱自由者”。“爱自由者”是金松岑在这段时间常用的笔名。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份广告介绍的正是金松岑的《国民唱歌》。在时间上,广告说该书计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出版,而现存《第二集》的出版日期为“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集和二集相差一个月出版,也是与此条材料正好相合的。

将现存之《国民唱歌·第二集》与《二十世纪大舞台》广告中所收乐歌对照,可以发现,重合者只有《国民大纪念歌》《祝自由神》《从军乐》《国旗》《杀敌快》《陆军》《吊埃及》《哀印度》8首。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那本至今未见、可能亡佚的金一编《国民唱歌·初集》中所收乐歌,应该包括了《航海》《汽球》《自由车》《汽车》《招国魂》《赛船》《奴痛》《赛马》《海军》《亡国(恨)》《日俄大海战》《娘子军》《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思祖国》这15首乐歌作品。其中《娘子军》《汽球》《航海》《汽车》《招国魂》《赛马》《奴痛》《海军》《亡国(恨)》9首作品,于现存之《新中国唱歌集·初编》和《二编》中存在着同题之作,概亦可从中略见《国民唱歌·初集》之风采。

《新中国唱歌集·初编》与《二编》

也许正是因为和曾志忞的乐歌集书名撞车,所以《国民唱歌》出版后的第二年,金松岑即对歌集进行了重新编定,并加入了新创作的乐歌,题为《新中国唱歌集》出版。

《新中国唱歌集》,《初编》内封存,88页,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版;笔者所见之《二编》封面已不存,100页,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版。兩册歌集中,歌谱均为单音乐歌,简谱。版权页上均注明“编辑者:吴江金一”“校阅者:常熟初我”“发行所:小说林社”。开本尺寸均为宽18.6厘米,高13厘米。两册书中均无《序言》《凡例》等说明作者创编意图的文字。

现存《初编》中收乐歌38首(其中13首为金一作词,另《国民大纪念》为金一增润):《祝自由神》《历史歌》《长城》《踏青》《慈乌夜啼》《燕》《蚕》《黄菊花》《物理图》《八音琴》《电灯》《电车》《汽车》《轻汽球》《航海》《蜡人院》《寒山寺》《岳阳楼》《庐山高》《边风》《终军请缨》《祈战死》《出军歌》《出征》《凯旋》《欢送征兵》《野操》《国民大纪念》《中国地理》《秋思》《织锦女》《明妃》《黄鹤楼》《日本不忍池晚游》《黄河远上》(附《秦时明月》)、《喝火令》《清平调》《易水饯荆卿》。

《二编》收乐歌40首(其中15首为金一作词):《黄帝》《国旗》《赛马》《纪念塔》《女青年》《娘子军》《奴痛》《招国魂》《亡国恨》《舍身报国》《征兵》《怀帝乡》《战辽东》《哀印度》《吊埃及》《法兰西马赛革命歌》《摆仑叹希腊》《大操》《陆军》《中国海军》《古行军》《出军》《雪中行军》《凯旋》《练兵》《哀祖国》《大风歌》《大汉纪念歌》《太平洋》《扬子江》《黄河》《大国民》《演孔》《爱国歌》《英文字母》《笑》《幼稚园上学歌》《女学生入学歌》《暑假》《终业式》。

另:金一编《新中国唱歌集·三编》考

据《月月小说》第4号(1907年1月28日)上广告第4页,《小说林宏文馆发行之书目表》,其中有“《新中国唱歌初集》(原名《国民唱歌》),二角半;《新中国唱歌二集》,二角半;《新中国唱歌三集》,一角半”的内容。

另据金本中《百年同川旧事》一文称:“一九O四(应为‘六,笔者注)年,即光绪三十二年,苏州小说林社出版了他(即金松岑,笔者注)编的《新中国唱歌集》,这应是他为自治学社、音乐传习所所编的教材。据广告,原计划出四集,结果只出了三集。可能是书名的关系,当时即被列为禁书,无法广为流传,至今更难见到。”可惜该文作者并未说明“据广告,原计划出四集,结果只出了三集”的资料根据,然料想不是杜撰之语。因此可知,《新中国唱歌集》原计划出4册,但实际出版了3册,可惜《第三编》至今未能被研究者寻获。

将《二十世纪大舞台》广告中所收乐歌标题,以及现存之《国民唱歌·第二集》中的乐歌,与现存两册《新中国唱歌集》中的乐歌进行对勘,未被收录进现存之两册《新中国唱歌集》中的乐歌作品有:《法国革命》《自由车》《海战》《缠脚》《赛船》《鸦片烟》《从军乐》《杀敌快》《自由结婚》《日俄大海战》《虚无党》《美国独立》《岳武穆满江红词》《思祖国》这14首作品。而这些作品很可能出现在《三集》中。

三、金天翮编乐歌集考辑

根据以上材料可知,金松岑所编乐歌集有《国民唱歌·初集》《国民唱歌·第二集》《新中国唱歌集·初编》《新中国唱歌集·二编》《新中国唱歌集·三编》5册。但这还不是其所编乐歌集之全部。

晚清杂志《女子世界》第10期(原刊未标出版日期,推测为1905年初)封底广告:“金一编撰书/女子唱歌《娘子军》/定价三角。”前文已说明,金氏一直致力于推动近代的女性解放,与《女子世界》主编丁初我关系密切(《新中国唱歌集》即为“常熟初我”校阅),其于1903年9月出版之《女界钟》,为近代提倡男女平权、推动女性解放的重要著作。且《二十世纪大舞台》之广告,以及《新中国唱歌集·二编》中已有《娘子军》乐歌,但所有现存歌集中关于女性的作品,只有《女青年》《娘子军》《缠脚》《女学生入学歌》4首。因此,由其立场可以推测,金氏断不会舍弃极具宣传鼓动功能的“乐歌”来为女性解放摇旗呐喊,故其曾特为女性编辑过一册“女子唱歌《娘子军》”不亦宜哉!

另外,《女子世界》第8期(1904年8月11日)封底广告:“学校唱歌《军魂集》:裒录汉唐迄今激越雄壮之从军诗三百首,使蒙小学生唱之,亦足以振起尚武精神。《钦定学堂章程》于唱歌一门,以吟诗当之。若此集者,非吾国民之好模哉!定价三角。寄售处:小说林、镜今书局。”广告中虽未明言该歌集的编撰者是谁,但是笔者怀疑此乐歌集亦为金松岑所编。

首先,金松岑在办学之初就一直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详下)。《国民唱歌·第二集》书后有一则广告:“《军人谈》,金一著,近刊。”此《军人谈》久未查获,虽不知其内容,但是金氏非常注重培养近代国民的“尚武”精神,据此可得明证,另外,近代“尚武”“军国民主义”的思想风潮在以“救亡”为主旨的表象之下,一直蕴藏着“反清”的志意。前已提及,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清政府之不足以图存,故群起而倡“革命”,金氏亦不例外。《新中国唱歌集·二编》以《黄帝》开篇,歌词第一段即为:“赫赫我祖名轩辕,降自昆仑山。北逐獯鬻南苗蛮,驰驱戎马间。扫除异族定主权,以贻我子孙。嗟我子孙无忘无忘乃祖之荣光。”黄帝为“炎黄子孙(汉族)”之始祖,《黄帝》歌非常隐晦地表达了提倡“种族革命”的意图。因此,金松岑顺着编写《军人谈》的思路,再单独编创一册提倡“军国民主义”的《军魂集》,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其次,在金氏现存之三册歌集中,“裒录汉唐迄今激越雄壮之从军诗”者多有所见,如古人作品之《汉高帝大风歌》《黄河远上》(王之涣)、《秦时明月》(王昌龄)、《古行军》(李颀,首句“白日登山望烽火”)、《岳武穆满江红词》《明妃》(杜甫,首句“群山万壑赴荆门”)、《喝火令》等。当时人之作品则有《海战》(曾志忞)、《出军歌》《日本不忍池晚游》(黄遵宪)、《边风》(朱纬军)、《战辽东》(华振)、《雪中行军》《练兵》(辛汉)、《出征》(沪学会)、《凯旋》(南洋公学)、《野操》(湖北师范)、《易水饯荆卿》(横滨大同学校)、《中国海军》(兴复海军社)等。金氏自己创作的有《黄菊花》《娘子军》《航海》《欢送征兵》《终军请缨》《纪念塔》《祈战死》《太平洋》《凯旋》《陆军》等篇。以上各题,共计29篇之多。在乐歌的准备上,金氏亦有编辑《军魂集》的可能。

再次,广告中“《钦定学堂章程》于唱歌一門,以吟诗当之”,所指为张百熙等人主持制定的《学务纲要》(1903年)中论及音乐课时的相关条款,“惟中国古乐雅音,失传已久,此时学堂音乐一门,只可暂从缓设”。不过,为了使“乐教”不致有所缺失,古典文化修养深厚的张之洞还是想出了替代的办法,不是有“中国文学”这门功课吗,那就在这门功课中“兼令诵读有益德性风化之古诗歌,以代外国学堂之唱歌音乐”。具体的“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如下:

外国中小学堂皆有唱歌音乐一门功课,本古人弦歌学道之意;惟中国雅乐久微,势难仿照。然考王文成《训蒙教约》,以歌诗为涵养之方,学中每日轮班歌诗;吕新吾《社学要略》,每日遇童子倦怠之时,歌诗一章,择浅近能感发者令歌之。今师其意,以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列入功课。……皆有合于古人诗言志、律和声之旨,即可通于外国学堂唱歌作乐、和性忘劳之用。

以金松岑诗文大家、博览群书的身份推测,张之洞之“以歌诗代唱歌”的方式,亦应为其所认同。

而且,以金氏与丁初我之密切关系,亦存在《女子世界》为其宣传的可能。至于《女子世界》广告中为何不提编者姓名,笔者猜测是为了保护金氏免受清政府之迫害。前已提及,《新中国唱歌集》曾被清政府列为禁书。而充满“尚武”而“革命”的歌词,如《满江红》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再如其所作之“痛矣哉,千重万重压制来,痛矣哉,生生世世为奴才。我奴本是神明胄,胡为奔走作牛后”(《奴痛》),“西风吹来兮愁煞人,哀我中原兮亡国民”(《亡国恨》)等,无疑会为其带来杀身之祸。

如果笔者以上推测不错的话,则目前可知的金松岑曾编辑的乐歌集就有7(87)册之多,它们分别是:

《国民唱歌·初集》(1905)

《国民唱歌·第二集》(1905)

《新中国唱歌集·初编》(1906)

《新中国唱歌集·二编》(1906)

《新中国唱歌集·三编》(1906)

《新中国唱歌集·四编》(计划中,但未出,1906)

女子唱歌《娘子军》(1904?)

學校唱歌《军魂集》(1904?)

如此多的乐歌集出自一人之手,研究近代音乐的学者却对松岑先生的贡献茫然无知,实在可惜!

四、乐歌题材及歌词创作

金松岑非为专业的音乐家,本身并不以音乐为生。因此,与梁启超、康有为、杨度等许多近代文人参与乐歌创作一样,其所作乐歌多采用现成曲调,而用力处均在歌词部分。所以,笔者将集中对这三册乐歌集中的歌词进行分析。

翻看三册歌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重要主题大致有“尚武”“痛时事(旧山河)”“新世界”“女性”等几类,下面一一介绍:

尚武与军国民歌曲

中日甲午海战后,清政府的失利使得近代爱国人士逐渐将日本纳入到学习视野中。戊戌政变发生,许多国人或留学或逃亡到日本。他们惊叹于日本举国的“崇军”“尚武”风气,认为日本能立围维新,称霸于亚洲,“武士道”精神功不可没,于是他们亟亟于用“尚武”精神来改造国民性。例如,蔡锷在《军国民篇》中声讨我国旧音乐“自秦汉以至今日,皆郑声也,靡靡之音,哀怨之气,弥满国内,乌得有刚毅沉雄之国民也哉”。这种观点得到了其老师梁启超的大力赞同:“中国人无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乐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识者所同道也。”从此,以“尚武”的音乐,尤其是军歌来培养国人成为“尚武”之“军国民”的观点在晚清大行其道。

受此影响,金松岑亦慨然加入培养“军国民”的行列。在一首题为《今怀》的诗中,他对自己的心路历程有过这样的概括:

支那有一士,独立三十春。十五好词赋,二十穷典坟。少更多事代,南疆战血腥。中历忧患界,东海飞琼尘。健者振臂呼,慨然起合群。大开国耻会,诞育军国民。

他所创办的同川公学,其立校宗旨也明确提出了“尚武”的主张:

君不见我校教育第一宗旨先拿定,庄严法律,养成人格,鼓吹道德成新人。共和精神,纪念讲台,日夜暮鼓晨钟声,使我学生人人爱国,个个尚武有精神。(《同川校歌》)

另据钱太初的回忆:“且先生亲自衣军装,佩指挥刀,以兵法部勒子弟。”因此,在其所编创之乐歌集中大力宣扬“尚武”“军国民”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现存三册歌集中,以“尚武”“军国民”为题材的作品甚多,除了第三节中所举之“裒录汉唐迄今激越雄壮之从军诗”外,歌集中明确标注为“金一”作词的乐歌,就有《终军请缨》《祈战死》《凯旋》《欢送征兵》《陆军》这5首。其中最为著名的乐歌是《祈战死》:

(其一)我有宝刀真利市,快活沙场死。短衣匹马出都门,喇叭铜鼓声。赴战地,临大敌,战袍的的(滴滴?)胡儿血。自问生平,博得容(荣?)名,头颅一掷轻!

(其二)阿娘牵衣向儿语,吾今不恋汝。爱妻结发劝夫行,慷慨送一程。搴敌旗,斩敌将,战死荣名出人上。军不凯旋,入国何颜,偷生要几年!

(其三)阳春三月莺花烂,祀我战死鬼。公园铜像巍巍尊,指点军人魂。千人山,万人海,羽林孤儿好模范。模范如何,去矣哥哥,毋忘祖国哪!

“祈战死”三字在晚清的流行是源于梁启超一篇著名的文章《祈战死》。安德森曾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说明:“‘民族在人们心中诱发的感情,主要是一种无私而尊贵的自我牺牲。”所以,“祈战死”正是在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之时最为极端化的表达。而金松岑的作品实践了蔡锷、梁启超等人力图以“尚武”精神改造中国诗歌,进而改造“国魂”的想法。

金松岑所作《祈战死》是目前所见同题作品中最早、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首。1910年毕业于同川公学的范烟桥先生于40多年后,在《辛亥革命前吴江三诗人》一文中曾深情地回忆过这首歌:“他(指松岑先生)还出过一本《新中国唱歌集》,我至今还记得‘龙宫宝藏血犹腥,太平洋居然号太平的激越呼声和‘阿娘牵衣向儿语,吾今不恋汝。爱妻结发劝夫行,慷慨送一程。搴敌旗,斩敌将,战死荣名出人上。军不凯旋,入国何颜,偷生要几年的《祈战死》的歌。”受金氏这首作品的影响,此后以“祈战死”为主题的乐歌创作不绝如缕(如《表情体操教科书》(1907年)、《共和国民唱歌集》(1912年)、《军国民教育唱歌集》(1913年)等乐歌书中均有同题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使这一主题达到了它的最高峰。

旧山河(痛时事)与新世界

1910年6月5日,一位署名“痴季”的作者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组以《望江南·仿吴梅村江南好体得长安乐十七阕》为题的词作。最后一首为:“长安乐,西向笑呵呵。极乐竞夸新世界,多愁独对旧山河,慷慨发悲歌。”其中“新世界”与“旧山河”对举,体现出诗人的心理观照。而“乐”与“新世界”相连,“愁”与“旧山河”相关,则更进一步表明作者面对时局复杂的内心情感。其实,近代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无不是处在“极乐竞夸新世界,多愁独对旧山河”的双重体验之中。一方面是对“旧山河”深深的眷恋与哀叹,另一方面则是对“新世界”无限的憧憬与赞美。两者还有互相加强的趋势:正是因为看到“旧山河”的衰败,才更加向往“新世界”的美好:正是以“新世界”为参照,“旧山河”才更显落魄。一种“过渡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就这样呈现在读者眼前。

金松岑是近代的诗文大家,所以这三册歌集中留存有许多颇具文人色彩的歌词创作。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题,即面对旧山河之慷慨悲歌与展望新世界之欢欣鼓舞。

对近代中国的“衰世”之感一直是近代艺术集中表述的主题。从龚自珍开始,诗人们就在不断咏叹一个“暮色沉沉”的中国:“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华亭鹤唳感神州,举目河山处处愁”。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之后,晚清社会的崩溃已经表面化。这成为了近代艺术创作中“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主要来源。

在这三册乐歌集中,慷慨悲歌之作多集中在《新中国唱歌集·二编》,如《奴痛》《招国魂》《亡国恨》《哀印度》《吊埃及》《哀祖国》《喝火令》等。作者在歌词中寄寓了面对破碎山河时的深深悲伤:

猜你喜欢

新中国
浅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艺术的发展
关注历史发展的逻辑
还原真实
历史视角下推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科技战略研究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的女博士学位授予史探微
周恩来新中国水土保持思想初探
论新中国独立自主文化建设道路的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