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带钩赏析

2018-05-14李敏种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6期
关键词:馆藏

李敏  种坤

摘 要:带钩是我国古代用来束带和佩系的用具,其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变迁有重要关系。考古发现最早的带钩源于良渚文化,战国汉代发展至顶峰,魏晋南北朝时衰落并延续到唐宋时期,至元明清时发展成为赏玩装饰器物。其演化过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带钩;馆藏;分期造型;工艺文化

带钩是我国古代用来束带和佩系的用具,其形制、质地、纹饰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缩影。三门峡市博物馆收藏了三门峡地区出土的不同时期带钩,文章择其中三件,以飨读者。

战国错金银铜带钩,通长12厘米,长牌形。钩首趋细弯曲为鸟首形,钩背饰一圆形钩钮,钩面错金银间以绿松石装饰,呈卷云纹图案,整体纹饰对称排列,装饰工整华丽。双、对、偶等对称纹饰反映了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中庸之道(图1)。

清代龙首白玉带钩,通长9厘米,宽3厘米,琵琶形。钩首为龙形,龙首高昂,戴冠,冠将鬃发分为两撮且向后飘拂,龙眉上扬,相向转弯呈勾云纹,龙眼圆且凸现,龙鼻前伸上翘,龙嘴微张,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钩面饰浮雕变体螭龙纹,左前足向前,作爬行状,拉大了钩面的空间。螭头圆而披长发,螭首向着钩首,螭的背部有一道阴刻线纹,从肩部开始随背形延伸至背部,表现背脊线条。腿部粗壮,爪伸张,尾部腾空呈卷云形弯曲状。钩背有一圆形钩钮,通体为白色,玉质细腻光亮,质感较强,制作精细(图2)。

清代龙首墨玉带钩,通长6.3厘米,宽3.5厘米,厚0.3~0.5厘米。该器物为龙形钩首,龙首高昂,龙眼凸现,龙耳向后且末端呈卷曲状,龙鼻为蒜鼻,鼻翼开阔,露出角状鼻孔,嘴上下略倾。钩背有长方形突起带孔。通体呈墨绿色,近似长方形。整体宽短,略呈弧形。玉质细腻光亮,制作精细(图3)。

带钩是我国古人扣接束腰的革带,或是别在腰上以悬挂武器用具、囊物、饰品的钩。一般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使用方法有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等。王仁湘在《带钩概论》中,又将带钩细分为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背、钩钮、钮柱、钮面九个部分。目前发现的带钩,一般多由铜、金、银、铁、玉、石、木等材料制成,形状多为条形、铲形、棒形、琵琶形、鸟兽形等,常饰蟠螭、鸟、兽、龙、虎、卷云、几何、连勾雷、水涡等纹饰或铭文。

带钩,最初单称“钩”,见于《左传》《国语》《管子》《荀子》《庄子》等书,出土的带钩其自身铭文也称为“钩”。“带钩”一名的全称,可能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的记载。

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带钩,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带钩。但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弯钩向内,纹饰面或光洁面向外,而后世带钩形制则是钩首向外,纹饰面与弯钩方向一致,因此良渚文化的玉带钩被称为原始带钩。此后带钩的发展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代空缺,直至西周晚期才重新出现。

西周时期,宗法礼乐制度已比较完善,青铜礼器大量出现。礼器盛行的同时,实用器具也萌芽渐露。河南洛阳西周墓出土的水禽式带钩,山东蓬莱村里集7号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出土的铜制长方形素面带钩,证明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已使用带钩。春秋时期,“上衣下裳”发展为“衣”“裳”连体的“深衣”,这种服饰制度的变革使腰带的大量使用与流行成为可能,用于扣系带的带钩也成为当时服饰文化的亮点。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礼乐制度进一步衰退,内革带、外丝带的服饰礼仪转化为革带束衣。青铜铸造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陶范、浇筑等制造工艺和镶嵌、错金、包金、线刻纹饰等装饰手法被大量运用。但“初期的带钩多为铜、金、玉,式样单纯,纹饰简单”,器形以小型为主,水禽形、曲棒形和琵琶形较多,钩钮也千差万别,说明该类器物尚未定型。“质地不同以示区别,又可见带钩一出现就有贵贱嚴格的宗法礼乐制度的印记,为以后带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带钩已基本成型。以金、银、铜、铁、玉、翠、玛瑙、水晶、碧玺、绿松石、骨木、瓷石、琉璃等为用料选材,采用浮雕、错金、镶金、镂空、包金、鎏金、錾花等多种工艺手法,饰纹有涡纹、云纹、龙纹、凤纹、兽纹、螭纹、龙凤并体纹、龙凤兽并体纹等,装饰讲究对称、工整、严谨,钩体多为琵琶形、楔形、条形、棒形、鹅首形等,还相继出现了铲形、分节形、嵌玉铜带钩等。《侯马东周殉人墓》发掘的“错金铁带钩一件,琵琶形,因铁腐朽太甚,已不可复原”,说明在战国时期已用铁铸造带钩,并使用了错金的工艺。直至秦汉国家统一,带钩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其造型丰富,纹饰多样,工艺考究,制作用料广泛,成为带钩发展的鼎盛时期。尤以西汉金银冶炼技术高超,带钩制作灵活生动、形象多样,龙虎并体、龙虎相争、腾龙、飞虎、雄鹰、朱雀等动物形象的纹饰已被普遍应用。《淮南子·秦族训》有“带不厌新,钩不厌旧”的记载,说明了当时带钩使用的普遍性与形制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既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制度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北方民族服饰与中原汉族服饰的融合与演变。方便利落的服饰和比带钩更加牢固的带鐍(一种环形带扣)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带钩的使用急剧衰落,数量锐减,类型单一,实用意义减退。另外,南北朝时褒衣博带亦盛行,尤以文人雅士为多,表现潇洒超脱,带钩无用武之地。南北朝以后较具(带扣)盛行,带钩逐渐消失,并延续到唐宋时期。至元、明、清时期,带钩从实用器物发展为赏玩装饰器物,还出现了以玉和翡翠为质地,以龙螭纹为纹饰,有辟邪之意和玩赏性质的龙钩。这类龙钩一般以龙首作钩首,龙首高昂,龙眼凸现,嘴上下略倾,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有的钩面还琢有螭,螭昂首与龙首相对,神采奕奕,故又名双龙钩。

带钩不仅是古人用来钩系束腰的革带,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古代贵族、官僚及文人武士以带钩来显示其身份地位,《淮南子·说林训》有云:“满堂之坐,视钩而异。”孔子、孟子、庄子也都曾以带钩说事,阐述道理。《庄子·知北游》中,曾讲述了一个制作带钩的故事,以“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劝人做事要肯下功夫,专心致志。《庄子·胠箧》中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更是将带钩与国体并提。《淮南子·氾论训》:“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由此观之,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说明判断人是人非,观察小节即可推知大体,知其贤与不贤。《庄子·达生》记孔子曰:“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告诫人们做事要专心一志,若分心他顾思维必然混乱。成语“钩金舆羽”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以“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阐明不能用不恰当的对比去怀疑礼仪重要性的道理。

带钩,虽为小器,颇有大样。它的规格选材、形制纹饰、造型工艺、演变过程等,不仅反映了古人生活的时代轨迹,体现了各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演变,也承载了传统的文化价值,映射出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三门峡地处豫陕晋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原、秦、晋文化在此相互交汇。战国时期秦人由此东进,秦文化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深远。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和黄河漕运使三门峡不仅成为中原与关中政治、经济交流的要道,更是文化汇聚碰撞、融合发展的枢纽地带。因此,三门峡地区出土的带钩融合了二者的文化精髓,对研究中原与关中的文化交流、铸造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仁湘.带钩概论[J].考古学报,1985(03).

[2]王莉.带钩及其演变[J].文博,1996(01).

[3]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4]王仁湘.古代带钩与带扣[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王仁湘.玉带钩散论[J].四川文物,2006(05).

[6]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王仁湘.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群仙图》
国内馆藏文物腐蚀率过半
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捷克博物馆普查结果惊人馆藏红宝石一半是赝品
围场县档案馆提前三年超额完成馆藏量翻番目标
浅谈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藏书建设
浅谈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