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班集体建设为抓手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18-05-14姚振瑀陈卓陈会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班风建设班集体班级管理

姚振瑀 陈卓 陈会军

摘要: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能塑造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品格,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修学方式使得大学班级的概念正在淡化,以班级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之弱化。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通过创建“N+1=1”群体效应下大学生班级管理与班风建设的工作模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显著。

关键词:班集体;班级管理;班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009-03

2010年12月16日北京市教工委在《关于加强北京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班集体是目前唯一能够覆盖高校全体学生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要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核心目标。2016年12月7—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的学生工作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班风和学风建设为核心,以两团七队建设为抓手,以素质拓展为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班级建设中,始终坚持让学生生活在优良的班集体之中,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N+1=1”班级管理与班风建设模式的构建

目前,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占有较高比例,衣食无忧,学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同情心,在与他人相处时过于自我,遇到问题较难换位思考的现象,人际交往中矛盾冲突较多,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课余时间,学生大多忙于自己的事,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对班级组织的活动也不关心,集体意识薄弱,班级归属感不强。以寝室或小团队为活动中心,班级观念淡化,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目前高校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学生缺乏班级观念,遇到班级选举或团推优,通常是选自己寝室的同学。班级开展活动或者节日聚会,多数学生通常也是以寝室和小团队为单位形成明显的小集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经常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却很少和寝室以外的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数高校采取学分制的修学方式,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也给班集体建设造成了阻碍,同学之间缺乏团结的现象很严重。针对以上情况的发生,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积极探索基于“N+1=1”群体效应下的大学生班级管理与班风建设,旨在使班级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经过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促使班级形成一种行为风尚,促进班集体形成一种较稳定的精神状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N+1=1”班级管理与班风建设模式的构建

“N”代表班级里的同学;“1”代表一个优秀的人、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人或者是班级需要实现的一个工作目标;最后一个“1”代表一个团结的集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建工学院使用“N+1=1”群体效应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发挥其不同效用,目的是加强班集体建设,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N+1=1”群体效应是指一个人处于某个群体中,他的行为和结果影响到周围人群的行为,最终使群体行为一致,实现群体目标。班级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主要日常活动也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这种群体稳定性使同一班集体内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品质、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N+1=1”群体效应在同一年级内表现的更为明显,通常体现为先进班集体内人人奋发、个个向上,无论是班风、学风都较好,而落后的班集体则懒散、消极,成员普遍动力不足、不求进取。这种现象也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证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思想和行为会自动产生趋同性,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宁可违反组织纪律,也不愿违背朋友圈子中约定俗成的规范。个体会在个体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个性两者之间主动寻求一种妥协,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也同时感受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

任何事物都有消极的一面,“N+1=1”群体效应的产生也会伴随着一些问题产生,群体中也会存在一些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影响学生目标的确立,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使班级缺乏凝聚力。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及时引导学生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确立自己的目标时减少盲目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现实工作中,“N+1=1”群体效应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积极的群体行为,调整消极的群体行为,使班级建设在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真正发挥出塑造品格、提高政治素质、增强综合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运用“N+1=1”群体效应开展班级管理班风建设的实践

“N+1=1”群体效应的积极性体现在能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在外界竞争加剧、压力增大、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学生有了共同的目标,发挥集体的力量,完成既定目标。在班集体中,大家相互交流能够产生新的思维方法,形成新的力量,使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在集体行为的约束和影响下,那些不自觉的后进者能够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和行事作风,为了集体的目标而努力。“N+1=1”群体效应也体现在其能促进良好作风和习惯的形成。一个班级内的先进模范和正面典型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赞赏以及同学们的关注和模仿,以此可以带动身边的一部分人。如果一个班的大部分人都能够争当先进,都能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能心态积极健康,那么整个班就会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共同行为模式,形成自己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从而带动个人的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1.选好班集体中的“1”,重视榜样的作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社会现象可以表明,在人们内心深处都会存在一种从众心理,因此,如果能够在班级内选出优秀的“1”,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1”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可以是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对于班级内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奖励和肯定,强化良好的定式。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发扬光大,成为集体的财富。同时,也可以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要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是各种各样先进典型的集合体,能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为集体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使学生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从众,发挥“N+1=1”群体效应的积极作用。通过榜样教育,最终引导学生将对榜样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具体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行为。

2.挖据“N+1=1”群体效应的外展性。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一所大学永葆生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班集体建设中领头羊和掉队者并存,掉队者分几种情况: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生活困难等,在集体齐头并进的同时,我们要做好掉队者的帮扶工作,帮扶体制的完善是高校创建优良学风、校风的必要举措,也是一个负责任的集体的应有之义。关注困难群体,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以全方位、具体化、常态化的措施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是高校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在班集体建设中,1个困难学生的背后,要建立起N名学生组成的帮扶队伍,一个人面临困难时是渺小的,但是加上N个后盾,一个集体的力量可以超常迸发。

3.发扬“N+1=1”群体效应,构筑家文化。班集体建设中营造“家文化”氛围,以“1”种文化,团结“N”个个体,凝聚成“1”个团结的集体。班级家文化——LOVE爱的文化,外延上是爱国家、爱集体、爱班级,内涵上是L——Learning(学习)、O——Orchid(友谊)、V——Value(价值观)、E——Ego(自我塑造)。

四、“N+1=1”班级管理与班风建设的工作实效

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积极探索“N+1=1”群体效应,加强学院班集体建设,成果显著。

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2013级2班围绕“每个人都是一滴水,大家团结起来就是一片汪洋”的宗旨,积极开展班级活动,着重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班干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建造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2013级2班这个大家庭。班级学习成绩突出,学年加权79.95,居学院第一名。这片汪洋给了同学们归属感和安全感,载着31艘小船不断前行。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2013级2班荣获北京市高校“十佳示范班集体”荣誉称号。

土木工程专业2014级1班倡导“63+1”的帮扶机制,让学生在索取中感受温暖,在奉献中收获感动: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阻碍,每个需要帮助的同学都可以变成这个“1”,而另外63名同学则是其强大的后盾。班级中共有25名同学获得校级学习优秀奖,4名同学在第九届“高教杯”工程制作大赛中获奖,2名同学在北京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土木工程专业2015级6班构筑“家文化”,班级学分通过率为100%。大一学年第一学期有6人获得院基础奖学金,优秀宿舍3个。英语四级通过17人,六级通过1人。院級结构大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14人。多名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制图大赛、英语词汇竞赛、辩论赛。班级有校级杰出学子4人,院级杰出学子4人。学生们一向秉持着土木学子不息为体、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助,构成了班级独有的学习氛围。土木工程专业2014级1班、2015级6班同时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十佳班集体”荣誉称号,土木工程专业2015级6班是全校唯一获得此殊荣的2015级班级。“N+1=1”群体效应下的大学生班级建设模式,获得了北京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一等奖。

五、经验和体会

1.认真负责,提倡“三走”。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学习态度怎样,班级建设情况,不是班主任、辅导员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了如指掌的,因此提倡班主任、辅导员实行“三走”,即走进宿舍、走进课堂、走入操场,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多与学生接触,对班级建设进行跟踪观察,以便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主动听,主动看,主动了解,掌握具体情况,为班级建设提供科学建议。

2.正确认识班级建设中的困难。班级建设中常常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学生容易忽冷忽热,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班主任、辅导员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一种风气的形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班级建设中出现反复时,班主任、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原因,控制局面,对症下药。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正面引导,变阻力为动力。当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主任应提出更高层次的班级奋斗目标,创造性地把班集体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无止境,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创新、多观察、多思考、多想办法,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低下身来,潜下心来,从细节做起,才能使班级建设见成效。面对未来的挑战,社会需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班集体建设为载体,发挥“N+1=1”群体效应下班级建设模式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程莉,林秋琴,李红.基于“同群效应”的大学生班级管理与班风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3,10(5).

[2]孙皎皎.高校新生班集体建设方法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2,(2).

[3]谢超峰,吴宝林.高校政治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

[4]马海波.关于大一新生班集体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3,(34).

[5]白涛.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6]吴惠.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角色转换及策略分析[J].辅导员工作研究,2009,(9).

猜你喜欢

班风建设班集体班级管理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中职班主任班风建设的大掌控和微管理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