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辞别高薪,“绿二代”女子随父治沙演绎别样人生

2018-05-11夕遥

妇女生活 2018年5期
关键词:沙地治沙示范区

夕遥

她上大学时就跟随父亲做环保,毕业后又跟父亲走上了治沙之路。2006年,她辞去高薪工作,成了全职公益达人。在她和父亲的努力下,吉林省通榆县新合屯,这个地处中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有1500亩已经荒漠化的草原被成功恢复,植被覆盖率达95%,流动沙丘已经固定。更可喜的是,3万棵杨树栽种成林,300亩杠柳昂然挺立,草原上现有植物260种,动物数十种。她叫万晓白,不仅创下了治沙奇迹,还带领农牧民致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赞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

随父治沙,被戏称为“绿二代”

“历史上,科尔沁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但随着放牧开荒的影响,沙土逐渐活化,加上气候干旱,秀美的草原变得寸草不生,黄沙弥漫。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科尔沁沙地能重新变回一片草原,就像人间的天堂。”说这话时,吉林女子万晓白的言语中透着青草的香甜味。

说到为什么会踏上治理沙漠的道路,万晓白很有感慨地说:“2000年,因痛心土地沙化严重,我父亲万平从电厂辞职,在白城市通榆县承包了一块1500亩的荒漠地。那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强烈的西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夏天更是热浪滚滚,让人难受。”她父亲当年在那里做过知青,他说他要回报乡亲,立志要将这块被当地人叫作“火沙坨子”的流动沙丘变绿。“我从小崇拜父亲,他下决心治沙,我得帮他。那时我们还没有荒漠化治理的概念,主要是防风固沙和绿化。”万平最初就是雇佣当地村民建设工程围栏,用铁丝网搭配其他材料,把100公顷的沙地围起来,然后在里面种上杨树,树间空地栽植沙棘。

2001年“五一”,万晓白和同校好友以及哈工大的18名志愿者,在她父亲承包的荒漠地,度过了一个实打实的劳动节。在漫天沙尘暴中,他们挖坑、放沙棘苗、把土踩实……整整7天都在重复这几个动作,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回到学校都累瘫了。万晓白说,近1米深的树坑,她一天要挖十多个,手上磨出了一个又一个血泡。

“然而结果却让人欲哭无泪。那年夏天,杨树苗被沙埋风拔,就连耐旱的沙棘也没能扛住,露出沙地的部分被烤得焦黑。”见到满地被风刮起的树苗,父女俩痛心疾首,万平还为此大病一场。无奈之下,万晓白只好去吉林省林业厅,请林业专家实地考察。结果专家告诉他们,当地的沙地并不适合栽杨树,只能科学地恢复植被固沙养地。万晓白和父亲听后都沉默了,因为固沙养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既然签了合同,就得干下去!”父亲不顾母亲的反对,倔强地要坚持下去,万晓白站在了父亲一边。接下来,万晓白和父亲打深水井、建晾水池、铺设灌溉滴管,干得不亦乐乎。

“我一直把父亲当成榜样,因此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他治沙事业的忠诚追随者。”大学毕业后,万晓白没有立即找工作,而是继续帮助父亲在沙地里干活,她也因此被同学称为“绿二代”。

然而,父爱如山。父亲对万晓白的前途及个人问题极为重视,他怕耽误女儿的终身大事,执意让她去外地工作。2003年8月,沙地初绿后,拗不过父亲的萬晓白去了宁波,并在那里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辞去高薪,当全职公益达人

两年后,父亲的示范区原有植被物种恢复了85%,一些中药材破沙而出,各种哺乳动物、鸟类也开始现身。这时,万晓白却得知父亲的治沙事业越来越艰难,因为劳累,他的身体状况远不如从前了。万晓白放心不下,陷入重重的矛盾之中,如果回去帮父亲,就要与丈夫两地分居,而且孩子只有一岁。

万晓白的丈夫是宁波人,为人质朴,在一所高中当老师,经常利用课间给学生灌输环保公益理念。他对岳父的治沙行动非常敬佩,得知眼下岳父孤军奋战,身体每况愈下,没有一个得力助手,他也很着急。然而让妻子回去帮岳父,他也有些为难,毕竟,妻子这一走,他得操心孩子和家务;而妻子丢了大城市舒适的工作,在沙地上吃苦受累,他也于心不忍。可看着妻子心事重重的样子,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了支持妻子,同意万晓白回去帮助父亲。

2006年春节过后,万晓白放弃了宁波的教师职位,带着1岁的女儿回到了父母身边,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第二年,万晓白的丈夫也辞掉宁波的工作,来到她身边,在通榆县城重新谋到一份教师工作。

女儿的到来让父亲万平惊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的治沙事业有女儿接捧,能开创出新的局面;惊的是女儿辞职搞公益,失去了经济保障,家庭也受到牵连,以后怎么办呢?父亲的眼眶变得湿润了,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干好,不让女儿再受苦。

听说老万的女儿回来了,要与父亲一道共同治沙,屯子里的农牧民除了惊讶便是感动。几位老汉由衷地说:“这闺女硬气,好样的!”

“治沙需要慢功夫,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2006年11月,万晓白在通榆县民政局申请注册成立了吉林省第一家民间治沙社会团体——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由她出任协会会长兼秘书长。

2007年初,“火沙坨子”终于变成一片青青草原,植被得以恢复,不但阻止了流沙向东移动,而且为这里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村民的年均收入高出其他地区30%。父亲竖起大拇指夸奖说:“女儿,你确实比我能干,理念比我先进,老爸不服不行啊!”万晓白笑了:“爸,看你说的,我也是跟你学的嘛!”

接下来的几年,万晓白两头奔波,一边料理设在通榆县城的“协会”办事处相关事宜,另一边则与父亲一起守护示范区的发展。她总是举着望远镜站在沙丘顶部,看到有闯入的牛羊就奔向那里,驱赶它们,然后再用工具把破损的围栏逐一修补。无论冬夏,万晓白重复着这两项工作,好几次因劳累晕倒。一次,内蒙古那边过来六七个人,骑着马牵着狗,非要进示范区打兔子、野鸡。万平与对方交涉、对峙,万晓白赶紧去“搬救兵”。十多分钟后,看她领着屯里的十几位村民跑过来,那些人见势不妙便撤了。

“我们治理土地的沙化,更要治理人类心灵的沙化,因为环境是人为破坏的。”这是万晓白常说的一句话。也因此理念,她经常挤时间走村串户,讲荒漠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讲示范区里的动物植物,讲如何治沙致富。一天,屯子里几个小学生围住她,好奇地问:“万老师,我们听说您辞职来干公益事业,你没工资没报酬,这样值得吗?”“当然值得,牺牲我个人利益是小事,治理沙漠是大事呀!”“老师说得对,我们长大了也要像老師一样,积极参与沙漠治理。”孩子们眨着漂亮的大眼睛天真地说。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话语,万晓白的胸中涌起一股暖流。

为了推进环保知识教育,万晓白奔走于吉林省农村中小学,帮助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还协助编著环保教材读本两套。她还自费带领学生对科尔沁荒漠化土地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湿地进行实地体验,每年要接待数批来示范区接受环保教育的中学生。

2011年10月,万晓白筹划举办了一场“治沙十周年”庆典活动,虽然时间推迟了近一年,但周边附近几个村的男女老少、志愿者欢聚一堂,非常热闹。万晓白和父亲乐不可支。席间,有位老者说:“万平呀,十年前我们都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也不相信你能成功。今天,你们父女成功了。接下来十年,我们全都相信,有了你女儿的接力,你们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说完,那名老者连干三碗酒。这一年,草原充满雨后清新的绿色。

创新理念,践行“环保+致富”模式

在示范区治沙成功后,万晓白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地方。“治理草原沙漠化单靠环保示范和教育还不行,还得让当地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他们才会有精力和想法来支持治沙。”万晓白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通榆县西部有26万公顷沙地,当地农民仅靠开垦沙地、放牧牲畜收入微薄。从2010年开始,万晓白到每个农牧民家里走访,尝试与当地农民合作,让农民各自拿出一块地,专门种植有机农作物,不用化肥,远离污染,然后她负责收购农产品往外卖。为了把有机农作物产品售销出去,2013年2月,万晓白注册了淘宝公益网店——“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万晓白开心地说:“这是我与农民共同探索治理沙地的新产物,这样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将部分收入继续投入到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恢复上。”万晓白还与父亲从哈尔滨运回葡萄苗,请来专家,指导村民种植葡萄致富。

看着周边的沙漠都变成了绿洲,自己种植的农作物收获颇丰,新合屯的农牧民一个个喜上眉梢。2014年,万晓白又从吉林农大引进了绿色玉米,让乡亲们试种,获得成功后农户们兴奋不已。“用绿色玉米在示范区喂养草原生态鸡(鸭),并有偿有序放牧牛羊。每只生态鸡(鸭)能卖到80元,放牧牛羊也让屯子有了集体收入。”两年后,新合屯和附近两个屯子的500多户农牧民平均每户增收4000元。2017年3月,又有5家公司预付了扩建鸡舍和配套设施的资金。万晓白与父亲终于可以带领乡亲们大干一场了。而她的淘宝网店“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生意更是异常红火,万晓白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随后,万晓白别出心裁,在新合屯成立了“公共服务核心组”,小组成员以当地村民为主。自2015年开始,示范区以1头牛每天1.2元的费用,将草地租给需要放牧的村民1年,数量在100头左右。而收取的费用则交给“公共服务核心组”,用于村里的公共事务:修建图书室、公厕、广场及道路等。“草原是需要放牧的,有牛羊的草原才完整。”万晓白说。

2017年初,万晓白推出了治理荒漠新模式。“我们正在科尔沁沙地及向海湿地推动有机谷物种植项目,探索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具体方法是,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种植原生态传统谷物,并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根据沙地(草原)水土资源状况,实现示范区内部粮食作物—饲料—禽业—肥料—经济作物的良性循环,为更好地治理科尔沁沙地奠定基础。当年5月8日,万晓白在参加意大利举行的世界社企大会时,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基层青年环境保护治理沙漠的声音。

长期受风沙的刮擦,万晓白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上去和她的年龄并不相符。丈夫十分心疼她,女儿也戏称她成了“老太婆”。可与治沙的成绩比起来,万晓白并不在意这些。如今,1500亩原本已经荒漠化的草原被成功恢复,植被覆盖率达95%,流动沙丘已经固定。更可喜的是3万棵杨树栽种成活,300亩杠柳昂然挺立。万晓白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还获得了第九届“五四青年奖章”和中国第七届“母亲河”奖。2017年11月,万晓白又摘得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奖”的桂冠……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巴西、以色列、伊朗、刚果、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无不为万晓白的创举称奇,联合国粮农组织也称赞她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

过去十多年治沙的资金,全靠家中的积蓄和父亲的退休金,还有部分借款,共投入80余万元。眼下,万晓白用众筹的方式在网上筹集治沙的费用,账目全面公开,让几名志愿者骨干参与环保协会筹资的处理,并向募集者回报科尔沁出产的生态粮。万晓白知道,这样的筹资方式比起家庭自掏腰包力量要大得多,但离她要去拯救5万平方公里沙地的梦想还有很大差距。不过,她坚信,这个距离会一天天缩小。

早在2017年6月,万晓白就和志愿者一起,带着乡亲们,在示范区周围流转沙地做起第二块2000亩科尔沁生态示范区。他们在众筹网上发起了“驻绿科尔沁:一角钱换一平方米草原计划”,成功筹得资金15万元。万晓白对志愿者们说:“有生之年,我和父亲再做出40个示范区,同时带动几代人治沙,那时,科尔沁沙地将变回茫茫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绝美风光。”

如今,万家的示范区已接纳从全国各地来的2.5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治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200余所高校,先后确定该示范区为志愿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国内外相关的治沙、环保专家也纷纷关注示范区。纵然如此,万晓白的主要工作依旧是穿上厚重的工服,拎着铁锹在户外对恢复的草原巡逻、防盗牧。她那孤单行走的背影,总会令人想起诸多与她同龄的人的惬意生活……“幸福的理解有很多种,对我而言,让沙地变成绿洲,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说这话时,万晓白笑靥如花,丝毫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苦。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沙地治沙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沙地迷宫
风滚草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