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玉刚学校的“上海+”课程

2018-05-08/

新校长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验学校学院学校

文 / 综 合

案例学校: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

“所谓国际教育并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体系,或者课程。美国有它的体制,英国也有它的特色,其他国家的教育各有所长难以概括。但总体来讲,国际教育可以形容为开放的、多元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这个世界。”这是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下称“包玉刚实验学校”)创办人苏文骏先生对于国际教育的理解。在建校之初,苏文骏就明确了办学方向,把自己定义为中国文化和先进教育理念融合的一种探索和实验,而这种实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程设计。

课程融合,文化浸润

目前包玉刚实验学校采用被称之为“上海+”的课程。也就是结合上海课程与国际课程的标准和要求,采用多元化教材进行双语授课。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中学阶段开始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专门学习。九、十年级是IGCSE课程,十一、十二年级是IB课程,同时也进行中华文化的教学。

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表示,中西课程是完全可以融合的。原因如下:第一,课程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创新的过程。第二,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第三,中外课程互相学习借鉴是国内教育主流的发展趋势。以上海的二期课程为例,和IB相比,两个课程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点。第四,上海的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第五,IB课程本身也是高度国际化的课程,对世界各地的课程体系有很强的兼容性。

图1 包玉刚实验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借鉴了香港知名双语学校汉基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小学阶段,每个班级学生不超过26人,配一位中国老师、一位外教和助教,中英文教学各占一半。中学阶段六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不分班级,每一个辅导老师负责管理6到8位学生。学生上课采用西方的“走班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程表。语文采用人教版教程,中文教学。数学采用上海公立中学数学课本,每周五节课中有一节课由外教教授,采用西方数学课本,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他课程,将逐渐过渡到全部英文教学。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因势利导,而不是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学校对开设的每门课程都会进行提前的分析,比如说历史、政治这一类人文学科,它们的知识点是相通的,但是由于角度不同,有中西方观点差异。但是从IB课程的理念来讲,核心是尊重和理解本国的文化。无论引进何种国际课程,国际教育对包玉刚实验学校而言,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教授中国传统的课程。

吴子健认为,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包玉刚实验学校的中国文化传承,并不以停留在表层符号为满足。除了语文课之外,还有一套完善的中国文化课程体系贯穿一至十二年级,涵盖语言与文学、哲学与宗教、政治、历史、地理与经济、艺术、体育、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能通识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

随着年级的升高,英文授课比例越来越高,学生们的英文应用能力也越来越强。但他们都掌握了一种根据不同对象和语境,迅速在中英文间转换的能力,很自然地就流露出对他人的尊重。

比如,在包玉刚实验学校,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更是文化的润泽和学习,学生不是光靠做习题来学习英语的。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学校采用了“分级阅读”的教学方法。英语分级读物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包玉刚实验学校中小学部使用的PM Reader和Lexile就是国际通用的分级读物体系。在图书馆,所有英语书都被分为ABCDEFGH等不同级别,每个级别代表不同难易程度,教师会推荐学生看相应等级的书。

图2 IBPYP和上海二期课改课程对比

包玉刚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通过戏剧、游戏等形式加强语言的运用和学习。通过参与游戏,孩子们自然而然说英语,教师则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巩固了过去时态的运用,又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课程文化,完全需要积淀。对单词与语法的学习融合在阅读与理解中,语言学习更重视的是语言所拥有的文化内涵。在包玉刚实验学校,老师们相信语言学习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不论中文还是英文。

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中文读写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学校的中文教学不仅保留了中国教学的优势,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西方教学资料的老师也会主动借鉴英语教学的好方法。比如传统语文教学多侧重于节选篇章精读,而包玉刚实验学校则借鉴了西方语言文学教育中“大阅读”的概念,鼓励学生在课外共同阅读一本完整的书,并根据书籍的内容、体裁、情感脉络等展开一系列自主阅读活动,以此提升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玉刚实验学校的语文学习体系也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设计,从“小小书法家”“我爱记汉字”“小书虫遇上大书迷”到“中国文化周”,多维度的活动设计涵盖了语文学习的不同方面,寓教于乐。

混合编班制,混龄学院制

在兼收中外籍学生的学校中,包玉刚实验学校是为数不多将中外学生混合编班的学校。将母语非中文的孩子送到包玉刚实验学校,而不是选择纯粹面向国际生的“国际学校”,这些家长显然对孩子的中文水平有更高的期待。精心设计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用心营造中文浸润环境,通过混合编班为占比20%的国际学生提供更多中文输入和输出机会,这是混合编班制的优势。

与此同时,针对中文非母语的孩子,包玉刚实验学校还在Language Support Program的框架内,调整中文教学的方法和要求,比如加大中文输入,增加适宜的阅读量,降低书写要求,以此激发国际学生们对中文的兴趣。在围绕语文学科而设计的表演、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国际学生也会融入参加。

在“中国文化周”中,曾有一个全体四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茶博会”。老师不仅请来了专业的茶艺师,还在活动前做了与茶叶相关的课程铺垫,课后则让孩子们自己搜索信息,分别化身茶商、广告人来邀请宾客品鉴自己的茶叶。

图3 “茶博会”

通过这种PBL的教学方式,中外学生不仅提高了中文信息检索、写作和演讲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深入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只不过对于国际学生,老师会给予更多的辅助。

小学部“春、夏、秋、冬”四个学院,每个同学、每个老师不分年级地集合在一起,共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学院长是由五年级的学生担任的。到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哪个学院分数最高,就可以搞学院派对活动。每个老师都可以给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打分,分数交给班主任,计入年底的总分之中。

中学部的学院制以小学部同名制度为蓝本而提出,并加以扩展。八个学院的标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八种树木:南美的蓝花楹、地中海的雪松、欧洲的枫树、新西兰的贝壳杉、北美的红杉、中国的云杉、非洲的猴面包树以及亚洲的橡树。学院成员由不同年级学生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学生在学院之间的各项竞争活动中为自己的学院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包括体育、戏剧以及其他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学院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与人交往和交流的更多机会。这个学院制实际上是引进了英国寄宿学校的传统,为的是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培养孩子的集体融入感。学院,更多是一个跨学科和领域的组织。这也是完善包玉刚实验学校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让目光重新回到学生本身

在这所上海出了名很难进的学校,吴子健强调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上,而不是研究教材上。从国际学校行业来说,当前社会各界对国际教育关注的点大多集中在市场宣传、课程设置、管理特色、考试结果和升学率。当然这些是需要关注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同样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当前国际教育领域面临新变化,学生来源多元化,教师队伍国际化,课程教材及考试评价多样化,吴校长说,“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希望能够进入双语教育的领域,这将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一教育本土化创新过程中,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建设,对学生的研究将非常关键。”

吴子健曾分享发生在学校里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在小学部,保洁工突然听到卫生间里有声音,打开门一看,一个小男孩正在那里拆装马桶的水箱。课后他和老师们把男孩喊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想研究一下马桶水箱冲水的原理和构造。又把家长请来,才知道这个孩子从懂事开始,除了他父亲的名贵手表,家里所有的东西他都可以拆装。那他为什么在学校里面拆?原来是因为家里是连体式马桶,而学校是分体式的。家长知道以后,当然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同时你们知道家长做了什么事吗?他特地买了个分体式马桶,让孩子在家里拆装。

图4 马桶结构图

后来这个孩子在香港举办的乐高国际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吴子健回想当初学校在面试这个孩子的时候,他差点没被招进来,为什么?就因为他坐不住。从学生的心理行为规范来看,好像有点“问题”,但是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说不定他在琢磨事情,这说明他应该是具备创新能力的,果然不出所料。

“包玉刚学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这是包玉刚实验学校官网上一位家长的评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要给他一种发现自己能力的空间,也要注意引导。”在吴子健看来,培养国际舞台上具有领导力的创新人才,就是要发展“全人教育”。对孩子成长而言,品格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猜你喜欢

实验学校学院学校
浙江省杭州春芽实验学校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新乐市实验学校书画作品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学校推介
西行学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