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碧桂园学校国际教育全景图

2018-05-08

新校长 2018年3期
关键词:碧桂园学校老师

本刊记者 / 赵 方

与许多新兴的国际学校相比,已经走过23个年头的广东碧桂园学校(下称“碧桂园”),历任校长尽皆回避媒体采访,可供收集的资料少之又少。

这所坐落在佛山北滘镇的学校,记者从白云机场转3次车才顺利抵达,相对于国内一线城市的设施豪华、交通便利,它究竟是拥有怎样的内涵才会如此有名?

站在外围看“碧桂园”,不是一流生源,却有92%的学生能考上世界50强的名校,第三方机构调查家长满意度达100%。正如现任校长程晋升所说:有钱、有资源、有信任,领导者像顺水行舟般轻松惬意。

一周深度采访后,我们似乎初懂了程晋升和他领衔的碧桂园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构建一套完整的IB课程本土化实践样本,走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多种国际课程并行运作……而这一切,对老师的挑战究竟有多大?教学的跨度如何化零为整?

因此,这所老牌IB类名校,便有了许多外人急于解开的优质教育之谜:

“碧桂园”的理念?

“碧桂园”的课程?

“碧桂园”的管理?

“碧桂园”的升学?

“碧桂园”的未来?

……

带着这些疑问,请您跟随记者走进“碧桂园”。

理念兼收并蓄

解码一个学校的文化基因,总是要从它的诞生开始。

众所周知,“碧桂园学校”与碧桂园房地产是分不开的。一般而言,房产集团的常规思路是先有楼房再配套学校,然而1994年,面对当时的区域和市场现状,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决定,通过办学校来聚集人气,反过来推动楼房销售。

事实证明,这一步极富创见性。如果说,带动楼房销售是“碧桂园”诞生的直接催化剂,那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子女强烈的高水平教育需求,则是“碧桂园”一诞生就受到高度关注的深层原因。

如何把人们眼中的这些“富二代”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如何打造作为像“教育奢侈品”一样的高水平精英教育?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在《论语》中强调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硬件配备和使用上,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碧桂园”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改革,建立了校园网,每师、每班配备电脑,全校实行电脑办公,是第一批使用大屏幕投影课件的学校,站在了校园数字化的最前端。

课程上,一方面在三个小学部进行人教社、北京景山学校、上海实验学校三种版权教材的对比实验,同时引进国外英语教材和外教,倡导校园里人人说英语,为后来转型国际学校奠定了基础。

师资配备和储备上,“碧桂园”一方面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接受景山骨干教师的指导,同时以大约相当于当时平均水平十倍的薪资吸引人才,面向全国招聘最优秀的教师。

有此二者,很快初见成效。

1999年,“碧桂园”的学生在顺德区的中考“会战”中拔得头筹,5年办学有了回报。

2000年,“碧桂园”开始在校内小范围实验IBMYP(国际文凭中学项目)和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一年后正式获得IBO(国际文凭组织)的授权。2004年,“碧桂园”决定,未来要逐渐转型为完全的国际学校,不再国内国际课程双线并行。此时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际教育的先进性,民办国际学校与公办学校国际部都在迅速发展,要想不被淘汰,便要加快行动。2005年,学校引入IBPYP(国际文凭幼小项目),经过长达6年的探索,终于在2011年获得授权。至此,“碧桂园”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以招收中国学生为主,同时实施IBPYP、IBMYP、IBDP三大课程的IB国际学校。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作为世界公认最难的“精英教育”,IB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非常高,而“碧桂园”生源复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条路线并不适合所有人。于是,学校开始大力推行个性化教育,提出“为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教育”,又先后引进了包括A-Level、AP等多项国际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和家庭的需要。

记者询问“碧桂园”的成功秘诀时,校长程晋升笑着概括了四点核心竞争力:集团提供的资金支持、脚踏实地的23年经验、充足的生源,以及一个有教育眼光和情怀的老板。

碧桂园集团的经营模式是“地产+教育”。

毋庸讳言,“碧桂园”的成功,首先在于集团强劲的经济实力。没有物质基础,再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地。“碧桂园”为什么能承受为时不短的亏损呢?当然是碧桂园地产的利润足以维持集团的存续和发展。

但更重要的是,碧桂园集团的创始人杨国强有一份深深的教育情怀:“你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学校办好。办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板凳要坐十年冷,搞教育如果只想从里面赚钱,这个学校肯定是办不好的。”

集团不断投入资金,即使学校有盈利也不拿走,全部用于改善设备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一心一意发展学校。由于碧桂园在全国有上千个楼盘,而学校基本都开在小区里,所以自然不愁没有生源。

2017年年初,碧桂园教育集团正式更名为博实乐教育集团,并于5月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作为旗舰校的“广东碧桂园”,将以先驱之姿引领博实乐旗下的近60所学校迈入新阶段。

课程多元设置

在课程上,“碧桂园”目前仍是国际国内双线并行。国际课程方面,除国际文凭组织(IBO)的PYP、MYP、DP三大项目外,还引进了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IGCSE和A-Level课程、美国大学理事会AP课程、英国国家计算教育中心的IFD课程;同时也设有中国初中和中国高中。明年中国课程部将全部迁至碧桂园实验学校,“碧桂园”也将彻底转型为一所国际学校。

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学生均学习PYP课程,IB对综合素质要求高且灵活性强,在打好基础后,六年级时进行第一次分流,学生和家长根据未来的不同规划选择国际课程或国内课程路线,如选择国际课程,六到八年级则衔接MYP课程。

升入九年级前会有第二次分流,提供转向IGCSE或国家课程的机会,九年级结束,学校又加入AP课程,十年级结束升入高中时,学生再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升学方向选择DP、A-Level或AP。整体学习水平较弱,但对商科或计算机有特别兴趣和专长的学生,也可以选择IFD课程。

这棵稍显复杂的课程“树”,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要,正是“碧桂园”努力倡导的“量身定制的教育”。

图1

17年IB探索路

(一)PYP,让理想的种子落地

PYP六大超学科主题与六大学科领域相互渗透,通过单元探究的方式开展。每一所实施该项目的学校都需要制定探究计划(Programme of Inquiry,POI),把六大主题细分为具体的探究单元(Unit of Inquiry,UOI)。

图2

大部分的学科知识都已涵盖在了六大超学科主题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有机地放到一个个探究单元里去开展教学。世界上的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这种更贴近真实情境的超学科学习,学生得以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培养举一反三的思维。

IB提供的是课程框架和目标,而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统一教材,它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相兼容。

“碧桂园”PYP协调员谢芬告诉记者,在国家课程大纲里面,已经对每个学生要完成的内容做了具体要求,学校项目组的老师经过比较和匹配,对IB的框架和国家大纲的要求两方面内容进行了融合。比如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某个内容本来是在教材的第十课,但为了和目前开展的探究单元进行整合,就需要把它放到往前或往后的位置来上。像这样最终形成校本实施的一个学科范围和顺序,“碧桂园”PYP小学部现在的探究计划就是在老师们的精心研究下诞生的(见图3)。

每个探究单元的学习时间约为六周,除了在最后一年,官方规定必须完成的小学项目学习成果展以外,每个单元结束时都要举行的UOI结题展也是评估的重要形式。

UOI结题展包含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探究作品,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本轮探究单元中的所学所得,学生还必须就作品面对不同的听众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让老师、同学或家长作为听众,对每个人的展示做出反馈。

参观小学部教室时,角落里整齐摆放的一排排学生家庭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随行老师介绍道,这正是一年级刚结束的“我和我的家庭”结题展作品,那天来了好多家长呢!一张张感染力极强的笑脸,让原本有些疲惫的记者也忍不住会心一笑。

不过,实施PYP项目说起来容易,真正从零做起时,学校面临的难度非常大。

图3 “碧桂园”PYP项目2017~2018学年探究计划(课程图)

时间倒回到2005年,那时的中国内地没有一所PYP小学招收中国学生,师资也几乎被外籍教师垄断,作为集团旗舰校的“碧桂园”打定主意,要建立一所真正为中国学生打造的PYP学校。时任小学部校长王海斌临危受命,承担了这一重责。公务员出身、只学过初中三年英语的王海斌到上海去学习国际学校的办学经验,却得到当地学校校长的一句“中国教师办不了PYP学校”。

然而,这并没有动摇王海斌的决心。每个年级用两个班来实验,带着全校范围内精心挑选的几十名各学科骨干教师通读国内小学教材和PYP项目指导纲要,结合两方课程标准,看哪些内容可以整合为一个探究单元,对应设置在哪个地方,一年年逐渐形成基本的课程图设计……

比如每一个超学科主题对学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我们是谁”这一主题侧重于人文、社会学和语言,国家教材里相关的内容就可以放到这个主题单元下面去进行探究。“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可能侧重于语言、艺术,那么中文、英文还有美术、舞蹈、音乐这些学科的内容可以融入这个主题。但是也会有一些比较难处理的,例如像数学这样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怎么办?那就单设一个学科独立教学。

经过6年的摸索,“碧桂园”的PYP项目在2011年得到了官方授权,也成了内地第一家实施PYP中文探究的学校。现在,有了十几年的实践经验积淀,学校只需每年结合国家大纲的要求做一些调整就可以了。

这样的探索路虽然艰辛,但也让人自豪,难怪协调员在回忆这段“辛酸”往事时始终带着自信的笑容。

课程图有了,但要将超学科主题探究式的学习真正落实,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需要老师间的相互配合,这就是IB强调的协同教学。协同教学的落地需要靠集体备课来实现。每个周四的晚上,“碧桂园”PYP项目组都会组织一次集体备课,负责这个年级教学的所有课程的老师都要参加。集体备课的时候,每个主题包含的重大概念、探究活动中的组织形式,都是要花很多时间来考虑的重点内容。

谢芬说:“只有这样,我这个年级所有科目的老师,才知道这个单元探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和核心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不同老师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延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每位老师都要参与课程的设计,大家需要找到可以去融合的一个关键点,然后来设计这个主题下的教学。”

实施PYP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以前IBO要求这种探究单元课必须是一个老师负责,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学、科学也全部由一个老师来教授,但目前显然是有困难的。

为此,“碧桂园”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上做了很大努力,包括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相互指导等。近年来,IBO也做了一些灵活处理,不再要求必须一个老师全包,而是在这种超学科集体备课的背景下,所有老师围绕这个探究单元进行教学即可。

无论什么颜色外壳的种子,落地生根才是王道,土壤、种子都要改良,就像袁隆平做的那样。

(二)最“难”的MYP,怎样抓平衡点?

“碧桂园”六到十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是IBMYP课程。

MYP协调员古倩告诉记者:“所有课程都以让学生理解某个概念和形成某种能力为目标,而不仅仅是记住某个知识点。比如历史中有‘冲突’的概念,中国课程一般会按照时间顺序去学习内容,可我们是以概念为主线,所以会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里所有和它相关的内容融合进来教学。”

在强调综合探究和学科间知识内容的整合方面,MYP与PYP相似,但由于学生这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更深入了,很难实现幼小阶段那样的完全交融,因此只能称作“跨”学科,而达不到PYP“超”学科的程度。

但MYP并不简单。

图4

采访过程中,老师们提到2017年MYP大考的一道题目,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要制作一部聚焦科学技术创新的纪录片,预算3200美金,时长50分钟,以埃塞俄比亚的某处为起点设计拍摄路线;其次在设计好路线之后,还要解释清楚如何用其中包含数学和人文的知识来满足这个目的,如果超出预算,如何说服你的老板这项投入是值得的;最后要说出你的片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意义。从这道题目,就能看出MYP对学生理解、掌握和表达跨学科知识的高标准要求。

对实施IB课程体系的学校而言,MYP甚至可能是最难的,这种“难”源于学生家长对考试成绩和综合素养的双重要求。

尽管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追求“素质教育”,但要彻底转变长期以来“高分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仍然需要时间。即使孩子入读国际学校,也并不意味着已经考虑清楚孩子的未来升学方向,家长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够兼顾两方面的课程,既期望学校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探究能力,又想让孩子参加国内的考试也能拿高分。

这样的两难情境,自然也在“碧桂园”成了一个突出问题。怎样才能找到两者间的最佳平衡点呢?

“碧桂园”有自己的对策。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碧桂园”首先调整的是学科课程设置。比如MYP的八大学科领域中有一门“个体与社会”,学校以前以综合人文课的形式开设,但如果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内容全交由一个老师整合来上,学生在基础的学科知识上肯定会相对薄弱一些。“碧桂园”把这一学科分散为历史和地理来开设,而相关的经济及政治学科的知识作为选修课。这也是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做出的新尝试,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掌握得更牢。

当然,学科虽然分开了,但并不意味着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对IB六大教学方法的严格应用,仍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IB的培养目标。

IB的六大教学法:

·基于探究Teaching based on inquiry

·概念驱动Teaching focused on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情景教学Teaching developed in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s

·协作开展Teaching focused on effective teamwork and collaboration

·因材施教Teaching differentia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以评促教Teaching informed by assessment(formative and summative)

第二,适当增加课时,开设不同种类选修课。

课时上同样做了调整。“碧桂园”中学部每天有九节课,上午五节、下午四节的设置方式,与广东的IB学校相比,平均要多出2~3个课时。为了充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同时腾出更多时间为高段的学习做准备,学校在六年级就开设了生物,七年级开设了生物和物理,八年级开设了物理和化学,这样的进度比一般学校快。

但随之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对于中途转入的新生,很可能在他之前的学校没有接触过这些学科,所以衔接起来很难。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学校又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包括桥梁课程、竞赛课程和兴趣课程三大类。

其中,桥梁课程主要解决中途转学来的学生的衔接问题。竞赛课程针对学校内部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有意愿参加国际类的竞赛,会有专门的老师做相应指导。兴趣课程则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延伸发展,比如很受学生欢迎的博物课、射击课等。

第三,英语分层,小组合作学习。

英语采取分层走班的形式,整个MYP五年共分为六层,每学期会有一次层级之间的流动,其他课程则是行政班内部分层。标准行政班有26个学生,实施小班化教学,学习方式是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课堂上,老师更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个分组不是随便让学生自行决定,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项学科的成绩水平,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分层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原本只需要一套教学设计,现在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需要准备几种方案,包括作业布置也要有所调整,三个层次就要准备三份难度不一的作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控平衡点,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一方面保证学生把基础知识打牢,足以应付国内的考试,同时也能以探究为核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

第四,多元评价标准,满足家长要求。

作为有一套多元评价方式和标准的IB,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考查。鉴于很多家长对这样的评价体系不适应,所以“碧桂园”实行了“双轨制”,同时采用两套标准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估。

1. IB官方评估系统

MYP项目的评估形式,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种。

图5 各学科项目评估标准一览表

图6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评估计划

形成性评估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反映五年里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成长,如作业、课堂问答,以及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等都是重要环节。

总结性评估又分学科标准等级和学科总评等级。在学科标准等级上,每一个学科组需要按照学科大纲的A、B、C、D四个评估标准,进行每学期至少两次评分,分数为8分制。学科老师基于各自学科的这四个标准,设计多种多样的评估形式,如模拟表演、演讲展示、调查报告等,学期末再从一系列评估作业中收集足够证据,来判断学生的最终成绩水平,给出中学项目的学科总评等级分。

2.中国式的百分制考试

MYP的这种“标准参照”法完全根据学科目标来考核,学生达到哪个标准水平就给出相对应的等级评价,不对学生成绩进行人为排名,换句话说,只能从中了解学生自我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而无法知道学生在班里究竟处于什么水平,家长拿到这样的成绩单往往难以感到“满意”。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同时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双基”牢固掌握,“碧桂园”会在期中和期末用“百分制”来检测学生的各学科学习情况。学期末的时候,每个学生会拿到两份成绩单,一份是MYP项目成绩报告单,另一份则是“百分制”的期末成绩报告单。

(三)重视DP核心课程,CAS校本一体化

要完成DP阶段的学习,拿到IB文凭,学生需要在六大学科的每组中选一门,并达到三大核心课程的要求。第一门核心课程CAS(Creativity,Action, Service),意为创造、行动与服务;第二门为TOK(Theory of Knowledge),即知识论;最后还有EE(Extend Essay)拓展论文。

图7

“碧桂园”尤其强调这种6+3模式中的3。

2014年,学校正式将CAS一体化活动课程列入校本化课程体系,要求“每位学生都必修CAS活动课程,每位教师都是CAS活动课程导师”,具体实施由个性化教育中心负责。

个性化教育中心杨琳琳主任介绍说:“学校在‘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这样一个理念下,成立了个性化教育中心,CAS是把这个理念落地的一个方面,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都有这个课程。”

把原本为DP项目一部分的CAS,扩展为全校学生都要参与的课程,如何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呢?

“碧桂园”在开发CAS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小学段以老师为主导,每位老师擅长哪个课程,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让学生来报名参加;初中段由老师申请开课,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和组织;高中段完全由学生提出想开什么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从最开始接触课程、了解课程,到能够自己组织开发引领课程,形成一个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目前已经开设的CAS课程,包括创造类、运动类和服务类共150多个活动项目,有近300个社团。

以小学部为例,每个周二、周四的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就是CAS选修课的时间。

“中国周”是服务类活动项目中的代表。从2004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十一年级的学生停课一周,到贫困山区去做支教活动,从联系学校到出行准备,所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项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对他们的自主领导力也是一种锻炼。因为这个活动,“碧桂园”有不少学生毕业后仍然继续在做公益。

图8 “2014中国周”广西龙胜

图9 “2015中国周”贵州六盘水

图10 “2015中国周”云南双廊

图11 “2016中国周”四川美心

TOK课程的设立,是希望学生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跟现实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这门课,要学会思考知识是怎么来的,要用到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例如在一堂TOK课上,学生需要探究科学家怎样处理温度计放入水中时造成的水温误差,然后把这项知识引申到心理咨询上:当一个心理咨询师接受咨询的时候,已经知道我有心理上的困扰了,那么咨询出来的这个结果准确吗?

TOK的评估是,以三人为一组,来做现实生活情景的一个分析,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对这个情景的看法,以及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另外,每年会有一些固定的论题,让学生选择一个去论证它正确与否。

杨琳琳说:“这门课程对很多学生而言很难,但是他们未来到大学以后,回过头来问他们最怀念DP的哪个课堂,很多人会回答TOK,因为学到的是真正能在生活中运用的东西,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CAS和TOK都是进课表的,EE拓展论文则是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以中文为例,如果学生选择中文学科,他会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去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是跟文学和语言相关的现象,然后完成一篇4800字的论文。

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至少有三次正式的交流,第一次是对选题的讨论,学生选题的依据是什么,研究的价值在哪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第二次交流集中于学生成文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比如收集的大量资料怎么来整理分类,哪些可以用来支撑他的观点;最后一次则会讨论研究中存在的缺陷,老师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反思。每年选中文学科做EE的学生很多,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不一样,老师必须去研究每部作品,才能对学生做出有效的指导。

这对老师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然而,既是个性化教育中心主任,同时也是DP中文学科教师的杨琳琳却说:“虽然老师面对的压力非常大,但我也很享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感觉。”

升学与生涯指导结合

“碧桂园”的升学指导中心,主要为九至十二年级的学生服务。九年级基本上采取讲座的形式,包括国外大学来访和学校自身开设的升学指导系列讲座;十年级逐步设立升学指导课,每一周或两周有一次;十一年级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加入一对一的升学辅导。中心的专职老师目前有6个,同时学校内部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也会配合来做指导工作。

图12

升学指导中心的陈亮主任介绍说:家长首先关心的是报读的国家、大学和专业,所以,一是介绍各国的学制、大学特点等;二是校内国际课程项目的说明,由于“碧桂园”的国际项目非常丰富,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学校会结合各种项目的特点,从升学的角度给出建议;三是雅思、托福、ACT的跟进,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时间规划,根据想去的大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雅思或托福分数目标,通常都要考几次才能取得想要的成绩,升学指导老师会告诉他哪些时间点去考合适,准备的时间怎么去规划,一般鼓励学生在十年级的暑假完成他的目标;四是笔试、面试的培训;五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与自己目标定位有关的活动参加;六是对大学招生官来访接待的培训,告诉他怎么积极地与心仪大学的招生官接触,争取一个良好的印象;七是大学申请工作,主要是怎么写文书之类的材料,也会帮他修改;八是协助学生办理留学签证和做好入学准备。

图13

“每一个升入九年级的学生,我们都会帮助他建一个档案。”陈婷婷老师递给了记者一份学生档案表,“里面有一页是他们的理想大学,分为梦想、匹配、保底三类,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大学清单来指导他们在课程选择、语言培训、课外阅读和活动等方面做出规划。”

“在建立这份档案时,一个经常出现的难题在于,九、十年级的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是很模糊的。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建议他们在选课类别上尽量宽泛,为以后的选择留出较大的调整空间,另一方面也会积极引导他们去探索个人的兴趣所在。”

“十年级下学期的升学指导课,我们有两周时间带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评,通过这样的测评,对自己适合哪些领域的工作,有的学生能稍微形成一些概念。当然,后续我们也会帮学生更加明确目标,比如通过讲座的形式加深对不同职业的了解。”

“我们有一个传统,每当在世界各地上学或工作的毕业生回到学校,升学指导中心的老师就会抓住机会,请他们来跟学弟学妹们做分享,讲讲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因为我们发现,比起老师来讲,学生更喜欢听大哥哥大姐姐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家长们也可以利用手头的资源,带领孩子去感受不同的职业。”陈婷婷笑道。“碧桂园”对生涯教育非常看重,升学指导中心、心理教育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三个部门正联合开发相关课程,将职业生涯探索下放到更低年级。

中国的国际学校里,升学指导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学校设升学指导中心,免费给学生提供服务;二是学校设升学指导中心,但额外收取一定费用;也有的学校没有这个机构,需要学生自己到校外获取指导。“碧桂园”属于第一类。

从升学指导中心陈亮主任的角度看,与其他学校相比,“碧桂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年积累的经验保证了可以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对学生的“包装”为例,众所周知,国外大学看重的绝不仅仅是分数,综合素质常常起着更关键的作用。申请大学的时候,学生需要列出他获过的奖和参加的活动,并且由他自己排序,其实大学就是通过这个过程来给每个人“画像”,评估其所具备的素质。升学指导老师会帮助学生解读目标大学倾向录取怎样的学生,然后帮助他完成活动的筛选,精准匹配每个活动对应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提升录取率。

其次,成功上市的博实乐教育集团,可以做到一些单个学校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在国外很多大学设立专属奖学金。集团旗下学校的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申请到这个大学,就可以享受全额奖学金。

第三,学校多年积攒的口碑对学生也是有益的。“碧桂园”对学术诚信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好,志愿活动也好,绝不允许有任何作假行为,不会为了履历好看而帮学生改分数。

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学生申请也好,探索专长也好,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正因为“碧桂园”一直坚持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历届学生去到国外的大学以后,基本上不会有不适应的问题。

管理张弛有度

“碧桂园”学校的管理精神,可以归纳为,每个人对他所在岗位负责的领域都有充分的权力。

对于企业投资办学,投资人与校方管理层之间的拉扯常常是难以避免的,但在碧桂园集团的每所学校,校长都拥有百分之百的办学自主权,真正能够落实到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从人员聘用到课程设置,充分放权保证了校长能最大限度地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各学段部门校长,乃至管理层干部都是如此。

以教师的薪资设定为例,不论是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教学上的相关负责人,还是德育上的相关负责人,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当然,放权不等于无所顾忌,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考评,比如学科组长会评价教研组长,教研组长会评价老师,每个月都会给出一个考评结果,假设这个月你出了问题,那就必须马上改正,否则工资就会受损失,再不改就会走人。

这样的过程监控、考核考评细则是经过公开透明的讨论,得到大家认可以后才会实施的,因此可以很好地落实下来。另外,对于老师、家长、学生的投诉,学校也非常重视。

“碧桂园”现有700多名教师,其中外教有近百名。如何管理好这支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在教师层面的管理上,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新进教师的指导,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

对新招聘的教师,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其跟得上教学进度,比如每年开学前学校都会有开学周,这段时间里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老师们则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程大纲的培训、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中教外教的新成员以最快速度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对教学管理的要求。抓大纲是重中之重,如果对大纲都不熟悉,是不会让你上岗的。此外也会有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专门指导。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各项目负责人通过和备课组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推门听课等方式,一方面确保老师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观察课堂教学质量。对存在问题的老师及时提出意见,督促改正。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以个性化引导为主,根据每个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差异,该放的放、该管的管。IB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对于大部分从小学开始一贯学习IB升到高中的学生,自主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总有相对较弱的学生需要老师去监督。

“碧桂园”的做法是落实到人,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学习上有需要跟进的情况,教学处会落实到相应的学科老师身上,通过老师对学生做进一步的引导。如果是品德上的问题,就由德育处通过班主任去跟进。当然,对于目标清晰、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学校也会为其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一所学校要想发展得好,家长的力量自然是不能忽视的。怎样形成良好的家校关系,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助力呢?“碧桂园”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校长走出去,分年级分学部举办面向家长的宣讲,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架构。

第二,请家长走进来,通过家长工作坊的活动亲身体验学校氛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

第三,重视家长委员会的力量。家长委员会并不少见,但要真正让它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重视它的力量,利用好这股力量。

“碧桂园”的家委会有班级层面、年级层面、学段层面和学校层面。学校层面的家委会参与学校重大的教育教学方向改革。而对于一些具体工作的开展,就是班级家委会起作用了。在“管理”家长的时候,家委会可以形成一个正面引导的力量。比如每个班都有家长微信群,当有家长在群里提出问题,班主任老师给予解释回答后,家委会的成员往往会发出一种正面声音来支援老师的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校的一些活动提供支撑。最后,由学校宣传办负责的校报、校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家长,通过对学校文化和办学成果的展示,让家长对学校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课程,而课程的落地要靠优秀的师资来实现。

国际化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过最基本的语言关,教学方式、思维模式等的转变都是相当大的挑战,如何打造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成了不少校长的一块心病。

但在这个问题上,“碧桂园”很有底气。

“我们非常鼓励老师走出去参加IB官方的培训,进行自我升级。”校长程晋升说,“经过多轮培训以后,他也可以在校内给其他老师做培训,然后去申请成为培训官、访问官、授权官,甚至是IB考试的考官。学校乐于为教师提供这样的平台和便利。”

“通常其他学校不敢放手让老师走出去,因为出去多了就可能被别人挖走,但我们不担心这点。个别教师的流动是正常现象,由于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比较强,其实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那么,这支强劲的师资队伍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从学校的师资培养体系可见一斑。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松花告诉记者,由于学校有多个学段和多种国际课程项目,每一个都有它自己对老师的培训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发展中心除了负责学校层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很多时候其实是起统筹作用,监察各学段、各项目组的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在对教师的评估上,学校层面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由学段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板块组成,考核比重分别为50%、30%、10%和10%。

在对教师的培训上,主要有四种类型:通识培训、学科培训、项目培训和校本培训。所有类型都按IB培训方式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学段、不同项目的教师根据工作年限与教学经历选择对应层级课程,培训结束后颁发相应的结业或参与证书。

Level 1 / Category 1:主要适用于新入职的教师及对该领域不熟悉的老师(0~1年)

Level 2 / Category 2:主要适用于在该领域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2~4年)

Level 3 / Category 3:主要适用于在该领域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5年及以上)

每个类型、每个层次都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工作坊、观摩分享、分组研讨等;每学期由各位培训官确定培训内容与方案,递交相关领导审核批准后进行。每一学期,在每个月第三周的周二、周三晚上,学校会推出12个不同主题的培训课程供老师选择,教师礼仪、大学申请、信息技术,甚至运动健身。

图14 校本培训超市

图15

如此之多的课程,涵盖了各类不同主题,真像超市里琳琅满目、可任意挑选的商品,怪不得叫作“校本培训超市”呢!

尽管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课程资源,但毕竟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有所差异,因此,建立相应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在“碧桂园”,每学期参加20小时左右不同类型的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培训学分,这是每位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当然,多数老师对这一“任务”求之不得。

采访老师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几乎每个人都对这样的方案抱有很大热情,不论是作为培训官,还是参加培训的普通老师。

“成熟的师资本身就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吴松花说,“经验丰富的老师带几个新人,整个团队的学术建设就比较容易跟上了。”而对于愿意来做分享和培训的老师,学校在评优或职级调整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但更多还是出于为团队发展做贡献的精神和专业能力受到认可的荣誉感。

与此同时,博实乐教育集团也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等国外的学校、机构合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一个新老师要成长为比较资深的老师,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来培养,集团也很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平均每年用于每位老师专业发展的资金预算大概有6000元。”吴松花说。在有的学校,外出培训的机会更多集中在一部分拔尖的老师身上,但“碧桂园”强调的是全员培训,每个老师都有走出去的机会。

优质的平台和资源、重视专业提升的氛围,加上相应的机制监督,这就是“碧桂园”师资建设的秘诀所在。

延伸内容

《传统教师“变形记”》

从优秀到卓越

一所拥有优秀基因的学校,一定是处在不断升级中的。

23年的探索与经验沉淀,为“碧桂园”带来了扎实的课程、骄人的升学成绩和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

但,略显陈旧的建筑设施、尚偏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评价方式等问题,成了这所学校走向卓越亟待攻克的关键点。

“碧桂园”从来不畏惧改革。

宣传办的赵洪福主任告诉记者,学校内部流传着一句话:“改是正常的,不改才不正常!”

为此,集团引进了拥有34年国际教育经验,台北市的康桥国际学校前校长吴志弘,在未来三年里,他将以执行校长的身份,引领“碧桂园”的全方位变革,并希望通过这所旗舰校来带动其他连锁学校的改革。

在前两天的采访中,这位老师们口中“平易近人又很有想法”的校长已让人倍感好奇,在即将结束本次采访的最后一天,记者终于在学校会议室见到了吴志弘。

“疯狂!”这是吴志弘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这样的改革,可能要一个比较疯狂的校长才能做到。”

吴志弘去年从台北康桥国际学校卸任,如果此时选择退休,他的履历其实已经相当丰富了,可这位“疯狂”的校长认为,还可以再往里面增加内容。

他想在祖国大陆也留下足迹,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正在为旗下学校寻求变革的博实乐教育集团,与带着“改变教育”理想的吴志弘一拍即合。

那么,究竟要如何在这所学校实施变革呢?

吴志弘首先提出了“教育4.0”的理念。人工智能即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整个工业模式都会发生剧变,学校如果不变革,不跟上时代的潮流,教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将来社会企业的需求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课程规划上,资源往往集中在前5%的资优学生身上,剩下的95%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教学模式上,一是以老师为中心,强调老师怎么教;二是要求学生大量记忆知识点,而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十分有限。

“教育4.0”,就是要把这种模式颠倒过来。

重要的不是老师教什么,而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这样的思维来设计教学,所有课程就不一样了。

吴志弘告诉记者,他在上一所学校任校长时,用了三年时间让老师重新思考,你的课程设计有没有让学生获得最大利益,你怎么去培养一个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追求分数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要点燃学生内心“我想学”的那种热情。

“点燃!”这是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深刻的另一个词。

教育要重视那5%,但不能忘记余下95%的学生,这些才是大多数,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点燃的。因此,吴志弘正积极引进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解性教学设计),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逆向开发教学设计。

依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吴志弘提出了“全球视野领导者、有责任感的公民、有说服力的沟通者、主动学习者和热爱自然的思想家”,作为“教育4.0”的课程总目标,透过探究式合作学习、跨领域整合、全脑思考和全人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五个关键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协同合作的能力、创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逆境抵抗力。

“教育4.0”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孩子未来才能取得成功。探究合作学习的模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这两项能力。

另外一个关键是领导力。世界名校在招收中国学生的时候,从来不缺SAT满分的学生,他们真正要找的是谁最具备领导力。

吴志弘认为,中国欠缺的是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学校,然而这是适应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所以“碧桂园”要将这一点作为培养的目标之一。

吴志弘说,他整个课程的规划,不论用IB,用AP,或者用A-Level来架构,全部都是以培养领导力为课程主轴,也就是说每一个课程都要跟领导力结合。

领导力不是人人都要去做领袖,“碧桂园”所倡导的是“平凡的领导力”。那么什么是平凡的领导力?

图16 “GREEN”课程总目标

过去34年的教书生涯带给吴志弘一种感触,一个孩子只要对自己有信心,能够改变自己,那他就是自我第一个领导者。

从改变自己开始,进而可以去改变和影响他身边的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个国家。

一所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是领导者,这当然不可能,但像这样“平凡的领导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学校应该去关注和培养的。当每个孩子都能做到随时去自主反思自己有哪些应该改变的地方,这个学校就成功了。

在吴志弘勾勒的领导力课程地图(见图17)中,有九种能力要培养,学校会透过不同年级的课程,螺旋式地,每一年重复去开展领导力相关的教学和活动。

具体而言,幼儿园到小学是老师带着学生做,初中是看着学生做,九年级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放手的过程中,也会有高中的学长学姐们带着学弟学妹去做,整个活动都是由学生来主导,老师只是在旁边做辅助性的指导。

吴志弘第一个引进的是创客课程和创客实验室。这个课程将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高中,为的是让孩子适应AI时代的来临。

第二步是打造国际村。每个教室会变成一个国家,然后在小学部里面会成立一个海关,每个学生会有一本“碧桂园”的护照,从过海关到航空公司订票、去银行存钱、邮局寄明信片给爸爸妈妈,全部事情都要用英语完成。“飞机”也会建在学校里,机舱内部会有一个课程,这个课程规划的是开始的时候用外教,接下来是学生轮流当老师。

第三步是引进AI,用机器人跟学生互动。吴志弘并非认为机器人能取代教师,但在一些具体的功能上是可以替代甚至超越老师的,比如个性化教学。学生的程度不可能整齐划一,不管教学过程中怎么设置分组,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数据库作支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资料通过编程的方式输入机器人的芯片中,就能通过人脸识别来自动调整每个人的交流沟通难度了。

听起来很酷吧?

“食农教育”目前在大陆的学校里开设得还比较少,这也是吴志弘从台湾带来的经验之一。学校里面将会开辟一个场域,让学生实地去种菜,也会嫁接进一些科学的课程和生态环保的理念,比如学生需要用一些回收来的材料做“鱼菜共生”。学生们生产出的菜最后会送到学校食堂去烹饪。

图17 领导力课程地图

环保和生态意识是吴志弘十分看重的一点。他告诉记者,学校计划建一个田园教育中心,利用校园内的天然资源新月山造一个池塘,让四五月的时候萤火虫和蝴蝶都飞来这个地方,这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在教学生环保了,更是在对他做一种生命教育,教会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拓展教育”会在校内设攀岩墙,或者是一部分有低空、高空的场域,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课程,一直到高中,每个月学生要上一次这个课程。“一技之长”是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学生,自由选修社团,但是九年级开始需要选一个专长去培养。

国际学校的学生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志工服务”其实一直都以各种形式践行着,比如已经开展了14年的“中国周”支教活动。吴志弘接下来的计划是,与全世界的NGO组织合作,带学生到世界各地当志工,夯实“全球素养”课程,包括参加美国的学术十项全能竞赛等,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和理解。

“职涯探索”是吴志弘三年前开发的一个课程。从幼儿园到十年级,会有一系列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科跟未来职业关系的做法,比如邀请家长到学校当志愿者,根据自身的不同职业来开课,让不同的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修。十年级开始,学校会请家长给学生提供一周到两周的实习机会。假设一个孩子想成为记者,他就可以跟着从事记者职业的家长去工作,了解这个职业的真实情境,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如果不喜欢,十年级升十一年级的时候就可以在选课时做方向上的调整。

还要从事一项探险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学校来组织的,就是校长带领学生去骑行。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吴志弘设计了不同的路线,以九年级为例,骑的是“一带一路”。这并非简单的骑行,它将与课程高度整合。行前研究学生需要写一篇小论文,这跟人文学科是融合的;骑行过程中为什么打板要这样打,跟物理的运动力学知识是融合的。除了这些以外,整个活动还有拉近亲子关系、培养学生抗逆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当然还有最核心的领导力等意图贯彻在里面。

“你有理想,但是也要在现实情境里找到平衡点才行,这就是我正在做的。”吴志弘的改革有非常理想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成绩,“每个孩子头上都有一片天,不是只有去了哈佛或北大才能够有所成就,学校应该营建多元的舞台,发掘学生的天赋因材施教,让天赋自由。”

吴志弘相信,教育是有无限可能性的,一个老师把5%顶尖的学生教好并不伟大,把95%的学生教到每一天都在进步才是伟大的。

对于这场改革,吴志弘信心满满,因为他有两个“信心源”:一是“碧桂园”老师们的敬业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二是他发现每个人都非常愿意去学习新的事物和改变自己。

在公布骑行计划后不久,学校的一位老师吃完午餐,在食堂里把吴志弘“拦”了下来。

“校长,你的骑行我可不可以参加?”

被点燃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家长。

谈到国际学校怎么真正走向国际化的问题时,吴志弘表示:“硬件和课程需要改革,需要与国际接轨,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讲,任何国家的课程和学校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形式,而是先进的理念,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比如调动每个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热情,比如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与能力……”

诚哉斯言。

让我们期待。

猜你喜欢

碧桂园学校老师
碧桂园天著首开大捷,新产品成热销秘诀!
新收入准则对南充市碧桂园财务会计的影响
碧桂园:2019年总收入4859.1亿 同比增长28.2%
“碧桂园杯”2018第十三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圆满落幕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