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李家拳”武德精髓,营造特色校本文化

2018-05-07黄艳芬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3期

黄艳芬

【摘要】惠州市湖山小学坚持面向农村挖掘德育资源,形成了以“李家拳”为标志的独特校本文化,创建“李家拳习武中心”,师生习武队伍得到壮大,“李家拳”的武德得以传承。这些活动的开展,准确地把握了农村这种特殊需求,找到了农村德育实践的依据,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新特点,对教育工作和学校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李家拳;武德精髓;校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59-02

一、傳承“李家拳”武德精髓

惠州市李家拳是广东省五大名拳之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惠州志》记载,李家拳发源于清归善县鹅埔角火地村(现属惠城区河南岸街道米地村),创立于清乾隆年间,由拳师李义独创,距今已有265年的历史。李家拳集南派功夫之扎实硬朗,融合北派功夫之快捷利落,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其拳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单肩侧身、虚步、吊脚为主,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拳法刚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以灵活多变著称。和众多的拳法有所不同,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朴实刚劲为主。身法上则是以肘攻击为主,要求沉实稳重,出手准确,以避免一击不中,让人有可乘之机。李家拳在十形中以虎为象征,创意浓厚的攻防意识,结合武术拳法编成套路。其练功歌诀为:习武者,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能刚能柔,能密能疏,能动能静,能弱能强,能行能踏,识天时,懂地利合人和。“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学生习拳是强身健体,传授传统技艺、知识,培养道德品质的教育,是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物质基础,因此习拳上形成特色,不仅可以发现和培养一些优秀人才,而且有助于形成蓬勃向上的学校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特色的“校本文化”

德育主要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这些素质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在心理机制上总是先行的一环,具有“统帅”、“发动机”、督导“等功能。因此加强传承“李家拳”武德精髓,能够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湖山小学地处李家拳发源地,村民习拳舞棍历史悠久,氛围浓厚,我们学校准确把握和挖掘这一传统的文化魁宝,让“李家拳”走进学校,成为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启智的有效载体,形成校本特色活动课程,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活力“元素”,进一步完善育人模式,打造“特色”的校本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借力融资完善“李家拳习武中心”

学校通过多方活动和筹款在校内建设了“李家拳习武中心”训练基地,完善训练基地各种器材,如武狮、大鼓、刀、枪等。学生在设备、器具完善的“李家拳习武中心”刻苦练功,锻炼心智,领略武术的博大精深,修炼成为具有“慈、勇、智、恒”坚强意志、文武双全,良好身体素质和具有传统文化熏陶的新时代青少年。

2.借时机弘扬“李家拳武术队”精神

李家拳术操练形成制度,首先学生须经过“层层把关”的过关挑选,组建一支身体素质过硬、技术出色、套路精湛的骨干核心队伍,形成中坚力量的武术队。队员严格做到每天清晨集体“练习基本功”,第二课堂操练“专业术功”活动,提炼形成“一带五”互助教学方式,实现了良好的“传承示范”效应,使“李家拳”的队伍得于壮大,研修拳术效果更好,期末评出最“优秀的教练员”。周末、假期进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拳术表演活动,真正起到了在校园外、社区里弘扬“李家拳武术队”精神的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3.编制《李家拳》校本课程

校本文化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学生领导在学校组织系统和传承文化中处于特殊地位,我校成立了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的领导和理论研究机构,充分挖掘“李家拳”文化内含和武德精髓,提升理论文化层次形成我校特色。学校精心组织优秀专业团队,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根据李家拳的拳法,编排出内容简单易学,通俗易懂的《湖山小学李家拳》新教材介绍了“李家拳”“保家卫国”的历史由来和基本拳套,阐释中国武术的基本知识和中华武术精神。并在大课间推广应用,成为惠城区较有校本特色的活动。

4.落实“李家拳”武德文化

学校校本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规范性文化,规范了以《湖山小学李家拳》为校本教材,大课间为实践平台,开展了李家拳武术段级考级、李家拳擂台星大赛、李家拳花样比赛等活动;通过“李家拳”武德文化的构建,成为全校师生自觉行为。还根据湖山米地村庆祝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活动,编排出李家拳与舞蹈结合的节目,让学生感受多元素的李家拳武德文化魅力。使“李家拳”的文化在湖山小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形成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引导了学生健康成长,助推学校德育工作新发展。

三、传承“武德精髓”的校本意义

1.培养教师武德素养

教师是非物质文化的直接传播者,通过自已的教育教学活动参展与文化的继承和演变,实现学校“武德精髓”文化的保持与改造。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健身和技击,磨练毅志,提高人格修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我校组织全体老师认真研习《湖山小学李家拳》新教材,营造了学习李家拳文化知识的浓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开展“李家拳”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作为我校一项长期的、特色的教育来落实。教师的言行是学校的软环境,它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所以加强教师武德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开展李家拳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按照我校的学习计划,每个老师每周都参与学习“李家拳”,“李家拳”馆长会从李家拳的历史再到每个动作都一一讲授和传授。广大教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温养筋肉,积蓄力量,在逐步的深化过程中,达到心思纯静,清静无为的境界。长期的煅炼,正气上身、英勇无畏,内化了中华武术的精神气质,提升了武德修身。湖山小学老师正是受武德气质修身,能始终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境界。安教、乐教、团结协助、勇于担当,不断创新,以自身源源不断的甘泉去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2.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习惯

学生是学习者,他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湖山小学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上,以学生的学习为平台,以武术精神教育为抓手,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习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同时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了教育。引导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自2010年“李家拳”确定为学校特色文化教育,我校学生意志品质坚强,身体素质过硬,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也逐年提高,学校办学成效显著。2010年7月我校学生代表惠城区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省运会开幕式前三十分钟民间特色表演(李家拳套路)获得组委会的好评;2014年5月参与中央国际频道“客家足迹行”拍摄;2015年6月参加广东省武术精英大赛,学生荣获13金2银;2015年8月参加惠城区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参加各级举办的武术大赛获4个集体一等奖;2015年12月省级小课题《开展传统武术“李家拳”基础套路教学,打造校园体育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获研究成果评比三等奖;2016年5月参加惠城区传统武术公开赛获一等奖,学生个人获8枚金牌;2016年8月参加南国书香节表演,受到上级领导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通过“李家拳”校本课程做到了“学校搭台、教师引领、学生习得”,使领导、教师、学生都充分发挥学校校本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习拳活动开展以来,校园打架欺凌现象少了,文明举止活动多了,学生坐如钟,行如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满校园沐浴着正能量。我们深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催人向善、助人增智、促人觉醒。学校借助“李家拳”武德精华,以正身、正心、正德、正行、正人为导向,用特色的校本文化孕育孩子幸福人生,让孩子在深厚的武德文化中修身启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