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的现状与改进初探

2018-05-07王珑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3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珑霏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集传统与现代色彩于一身的专业,随着现在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传统的师范专业难以跟上时代的浪潮,师范生质量出现了偏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技能培养可以根据实情做出相应调整,采用合适的策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重拾荣光。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改进初探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60-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该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师范技能可以很好地为师范生提供所需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素养,并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中坚力量。

但是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行,社会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师范生”政策原本是为了培养教师队伍,但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师范生的就业选择趋于多元化,师范就业的薪酬问题也成为师范生就业的瓶颈,甚至很多师范生“各寻出路”,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但实际却没有很好地达到这种效果,这反映出了当前师范专业技能培养的一些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师范生,国家对师范生的要求是尽量在本省工作,免费师范生还要回到自己的生源地。这个政策既扩大了国家的教师队伍,也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教师资源,改善了教育环境,让许多乡村的孩子展露笑颜。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无论是教育本身还是学校家长,都对师范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普通地方高校抱着传统观念,未能够及时地调整自身的培养目标,结果导致培养的师范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就业的时候呈现劣势,使很多专业学生在就业或者工作之初遭受很多心理沮丧,产生不适合当老师的心理,也间接地影响此专业的热度。

(一)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中文系文学院一向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这和汉语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息息相关,也和本科的教学特色有关,教师采取“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到了知识,但是却没有学到教学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院有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实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略微偏离方向,大一大二忙着备考各种专业证书,平时作业就是撰写各种形式的论文,如写作教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现代文学论文、当代文学论文,大三开始撰写学年论文,大四撰写一篇学位论文,学生疲于应付这些,兴趣不高,甚至草草应付了事,教师和学生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然而真正落到实处的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有为期半个月的微课程和教师技能训练,由此观之,我们教学的实践活动方式有待改善,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并驾齐驱。

(二)内容枯燥,课堂沉闷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因其自身特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稍显课堂沉闷,内容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和深奥的理论,绝大部分教师却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學方式,教学内容毫无新意、照本宣科,学生反应不积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空谈理论,很少联系实践,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例如,《文艺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艺理论,更好地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这门课程中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艺观点、文艺思潮和文艺表现力,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却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应用文艺理论来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并在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文艺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课程的师范性色彩淡漠

当下大部分高校地区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非常注重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的探究,专业性色彩浓厚,但是师范生毕竟不需要成为文学大师,而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太多专业性知识的训练挤占了师范性课程的时间和资金。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教育理论课程篇目较少,课程也少,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很难掌握。其次,教育类课程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联系不紧密,很多师范生内心很期待师范性课程,有部分学生还自己组织师范生技能训练活动,就是没有较好的平台。如果高校能够重视师范性专业的课程,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相信会有很多学生参与。

(四)与就业趋势不相适应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却具有典型的非实用性特征。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招聘学校主要看重的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注意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很少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训练。这也造成了部分汉语言文学学生具有较差的动手能力和较低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的改善途径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的培养在与实际的碰撞中产生些许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问题,从学校课程设置、学生自主意识以及突破客观环境的局限等方面进行改善,期待能够对于汉语言师范专业有所裨益,让文学与教学开出并蒂花。

(一)学校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课程上专业课占较大比例,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学素养,也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库,只有在专业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才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发挥和拓展。但是如有实现的机会,学校可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多一些师范类实际性操作的课程。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让有志于教学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此外,学校可以联合当地的初高中,提供实习的机会,以学分来计算,真正让学生走进一线,感受实际教学的需要。

(二)学生提高自主意识

免费师范生这一政策对学生的就业趋向有着严格要求,大部分就是回到生源地的县中学或市中学任教,找工作的途径也是包分配,没有像非师范生那么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很多学生有一种懒惰心理,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大三大四的后期教研见习,很多学生趁空隙迟到早退,没有严格地遵守规则。学校可以加大管理力度,规范评比的方式,减少学校的漏洞。同样,学生要遵从调研和见习规则,努力学习科研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以身作则,摒弃不良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意识,为做一名优秀的准教师而努力。

(三)教育系统突破客观条件的局限

其实大部分同学都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局限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教育系统可以拓宽渠道,开辟新的实践途径。除了参见大四的实习外,教师可以提供实践案例学习,提供优秀教师课堂案例视频并进行点评,微格教学且同学互评,也可以设置一些师范生技能大赛。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如书法练习评比、观摩、硬笔字展览、粉笔字板书现场表演等课外活动,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也可举办特定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比赛等,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综合能力。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练好字、勤说话,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技能。

教师在进行师范技能教学的同时,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当地教育局、网络资源库等网络资源,查找到相关的教学案例,通过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将理论和教学案例相结合,肯定能更深刻地体会教学理论中的精妙之处。

大学低年级学生刚开始了解专业,教师要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使本专业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课程内容会逐步深化,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课程的核心内容,形成自学能力,教师要由主导地位转入引导地位。学生到了大学后期,可以主动选修一些感兴趣的选修课和应用技能课,参加较为广泛的活动,开展综合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创作各种文学作品,形成真正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目前为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的本质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走出社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大量的根基。因此只要了解这些现状,试图去做一些改进,在摸索中不断积累经验,相信会得到很大的改变,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增生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闫婷婷:《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师范技能培养方式调查研究》,人文社科,2016年11月.

[2]戴承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養的问题及对策》,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2月.

[3]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1月.

[4]惠凌峰:《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教科导刊,2012年6月.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问题及对策
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化多元视野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