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2家高校社科类学报收录论文内稿率的量化研究

2018-05-07李晶吴秋翔龚钰莹

出版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报

李晶 吴秋翔 龚钰莹

[摘 要] 高校学报内稿率是学报办刊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指标,反映期刊录用本校稿件来源的比例。文章通过研究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发布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分析了72家高校社科类学报的内稿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文章得到以下结论:(1) 社科类学报的内稿率对期刊质量具有显著性影响;(2)30%的内稿率是社科类学报的警戒值,高校学报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内稿比例,通过内稿率的高低展现学报特色。

[关键词] 高校学报 内稿率 复合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2-0062-08

[Abstract] The internal manuscript rate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journals and reflects the proportion of journalshiring manuscripts of their own school. By studying the data published in the 2014 Annual Report of Impact Factors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variance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manuscript rate on journal quality in 72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the internal manuscript rate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journals; (2)the internal manuscript rate of 30% is the alert value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University journals should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internal manuscrip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the rate of internal manuscript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journals.

[Key words] University journals Internal submition rate Compound impact factor

1 研究背景

在我国,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支持学报的编辑与建设工作由来已久,这些知名大学主办的学报综合性强,覆盖学科广,信息含量高,情报价值大,刊物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高校学报的发展,内外稿的录用比例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问题。内稿率是概括期刊内外稿采用的比率,内稿率越高说明期刊录用论文的作者单位与办刊单位的相同程度越高,该刊的稿件来源于本校内部的越多。内外稿问题一直是学报研究的焦点问题,但以往研究并没有对内外稿比例的具体标准给出明确的答案;部分研究提出期刊内稿率的标准,却缺乏统计数据的支撑。本研究以内稿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年报”)2014年第12卷数据及各高校学报刊登论文的资料整理所得,通过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内稿率对高校学报质量的影响,为各大高校学报与学刊发展提供参考。

1978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1998年,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園地。”[2]原新闻出版署同年提出内稿所占比例的下限:“学报刊登的稿件,三分之二以上是本校学术、科研论文或信息。”[3]有学者认为由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导向,高校学报在一个时期里仅成为本校科研的“窗口”,缺乏开放性,更确切地说是为本校教师评职称及年终考核提供的一个园地[4]。1990年代许多学报就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即外稿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期发稿量的20%到30%,有些学报甚至提出“外稿不超过10%为宜”[5]。高校学报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以内稿为主,实质上是一种封闭的内向型的办刊模式[6],在多数情况下都已沦为本校教师和研究生完成科研工作量、职称晋升、课题结项或论文答辩的狭隘平台[7]。不仅如此,高校学报依附于某一高校,编辑工作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素有审稿尺度“内稿外稿有别”、滥发“人情稿”之嫌,近年来又因“学术泡沫”泛滥而备受质疑[8]。“自留地”式的高校学报稿件取舍基本上都是编辑决定,编辑们享受巨大学术权力的同时,也承受了难以负荷的学术重负,并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学术风险[9]。

为此,不少学者提出高校学报应该“开门办刊”,应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校内作者之间、校内作者与校外作者之间开展学术竞争与交流,以外补内,以外促内[10][11]。学报是高校办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作者只是本校教师,读者只是高校学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2]。高校学报应走出自我封闭,内外稿一视同仁,以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13]。

“开门办刊”似乎在社科期刊界尤其是高校学报界已成共识,但“开门办刊”不是没有节制地吸纳外稿[14]。有的学报外稿率甚至达到90%,完全成为以外稿为主仅点缀少量的内稿[15]。许多高校学报大量采用外稿、高价邀约外稿的现象,打开这些高校学报,所传递出的信息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高校学报了[16]。有学者认为适当吸收外稿想法固然很好,但内外稿的比例还需有一定的把握,应坚持以内稿为主、外稿为辅的原则,如果刊登的外稿比例大于50%,那还能称其为冠名学校的学报吗[17]?每一个学校在创办他们学校的学报时,为了展示自己学校的学术成果,促进自己学校参与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自己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如果学报背离主办学校创办学报的这个初衷,那么学报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如果想借助外稿提高自己学报的水平以扩大自己的影响,那也与学校创办学报的初衷相悖[18]。

有学者对不同学报进行统计分析,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内稿率52.64%,但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体育专业刊物之一,应该将内外稿比例调整为5∶5 [19]。《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校内稿件占49.4%,且校内作者人数逐年提高[20]。《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稿率达78.67% [2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每期发表的外稿约占10%,校内外合作研究的稿件约占25%,使得学报核心作者群单一,制约了学报发展[22]。有学者发现重点大学学报内稿数量明显超过了外稿,基于高校的科研力量,内稿中就可以筛选大量高水准论文,因而成为对外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学术窗口,而一般院校学报的外稿比例高[23]。同样基于上述规律,有学者提出内稿采用应达到75% [24]。此外,有学者发现高校学报来稿数量多,稿件录取率变低,使稿件的质量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被引量、即年下载量也随之提高[25]。

综上,学界对内稿比例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同时相关量化研究仅停留在某一学报上,缺乏多份高校学报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没有大量数据和实际应用进行支撑,得出的内外稿比例也仅停留在理论解释阶段。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发布的《年报》2014年第12卷发布的数据作为依据,其中,选取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前100位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除去地方社会科学院及其他机构主办学报后,共计72家高校学报(见表1)。研究参考《年报》中公布的2013年度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量三项指标,以及通过期刊发行信息整理得到平均内稿率、期刊发行数两项指标。各指标的定义如下。

指标1复合影响因子: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年报》统计年为2013年,所以统计可被引文献为2011年及2012年。有学者研究发现学报影响因子与学校学科排名以及综合排名相关性均不强,但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客观指标相关,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研究水平[26]。指标2基金论文比:某期刊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可被引文献的比例。指标3Web即年下载率:在统计年某期刊出版并在“中国知网”发布的文献被当年全文下载的总篇次与该期刊当年出版上网发布的文献总数之比[27]。指标4内稿率:某期刊发表可被引文献的第一作者机构为期刊所属高视为内稿,内稿数占全部可被引文献的比例,可被引文献内稿率的统计年为2011年及2012年。指标5期刊发行数:指定时间范围内某期刊发行的刊物数量,高校学报主要分为双月刊或季刊两种,统计年为2011年及2012年。

本文重点考察内稿率与期刊质量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回归模型三种方法考察期刊内稿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程度。其中,期刊质量以《年报》中复合影响因子作为依据,数值越大说明期刊质量越高。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本文将内稿率分为低内稿率(40%以下)、中内稿率(40%—60%)及高内稿率(60%以上)三个层次,探究不同程度的内稿率对于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是否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本研究建立回归模型,模型1不控制任何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探究内稿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模型2控制了期刊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量、期刊发行数变量后,内稿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情况;由于内稿率与期刊质量不一定是线性关系,可能是二次曲线关系,分别在模型1、模型2中加入内稿率平方项的形成模型3及模型4。模型如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中,控制变量包括基金论文比(Xfund,0到1间的连续变量)、Web即年下载量(Xweb,大于0的离散变量)、期刊发行数(Xpubilsh,双月刊=12,季刊=8),自变量为平均内稿率(Xinterior,0到1间的连续变量)及内稿率的平方项(X2interior,0到1间的连续变量),解释变量为期刊复合影响因子(YU-JIF,大于0的连续变量)。回归模型可以把可能影响期刊质量的一些影响因素剥离,更加清楚地显示出内稿率与期刊质量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3.1 样本期刊情况

由于《年报》发布的复合影响因子统计年度为2013年,所以期刊内稿率的统计年为2011年及2012年,在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前100位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的高校学报有72份(样本情况见表2)。其中,64份期刊是双月刊,2011至2012年间共发行12期,8份期刊为季刊发行8期。不同期刊的质量差距较大,影响因子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复合影响因子达2.056。不同期刊的内稿率差异十分显著,平均内稿率的均值为38.6%,属于低内稿率水平,其中平均内稿率最高的是《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两年平均内稿率高达83%,说明该学报刊登可引文献大部分第一作者机构均来自厦门大学,而平均内稿率最低的《齊鲁学刊》,仅为4.6%。此外,高校学报整体研究层次较高,平均基金论文比达68.4%,最高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99%。研究整理的72家高校学报从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内稿率变化,40家学报的内稿率在持续上升,而32份学报的内稿率在降低。

3.2 内稿率与期刊质量的相关分析

为了验证内稿率与期刊质量是否存在关联,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从内稿率与复合影响因子构成的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见图1),大部分的数据点集中在一定区域,有少部分数据点“脱离”整体数据较远,但通过趋势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内稿率的提高,复合影响因子呈现上升趋势,且趋势线是一条二次曲线,符合模型3、4假设。根据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可以看出(表3),当显著性水平α=0.01时,内稿率与复合影响因子是相关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31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的弱相关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内稿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研究将内稿率分为低内稿率(40%以下)、中内稿率(40%—60%)及高内稿率(60%以上)三档,不同层次内稿率的复合影响因子差异(见表4),低内稿率的平均值为27.2%,中等内稿率的平均值为49.9%,基本为一半内稿,一半外稿,而高内稿率的平均值为68.2%。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显著性水平α=0.001时,不同层次的内稿率情况下复合影响因子有显著差异,而且仅从单因素角度而言,内稿率越高,复合影响因子也越高。

3.3 基于内稿率的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与方差分析,充分证明内稿率与期刊质量具有一定关联。从变化趋势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内稿率越高的期刊,复合影响因子越高。为了进一步探究内稿率如何影响期刊质量,研究采取了回归分析的方法(见表5)。由模型1可以发现,内稿率对期刊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提高一个单位的内稿率可以提高0.539个单位,且单一变量对期刊质量的解释程度即R2为0.102。当在模型中加入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量及期刊发行数后,R2提升至0.418,整体模型解释较好,内稿率依旧对期刊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3、4引入内稿率的平方项,模型3中内稿率的平方及内稿率均不显著,内稿率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内稿率呈一個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而模型4中引入控制变量,内稿率的平方项对期刊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提高1个单位的内稿率平方项可以提高1.535个单位的复合影响因子,内稿率虽然不显著但系数仍是负的。通过函数运算可以得到,模型3中当内稿率为0.116时,复合影响因子取最低值0.944;模型4中当内稿率为0.293时,复合影响因子-取最低值0.301,可见模型4更接近实际期刊影响因子。此外,模型中Web即年下载量对期刊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回归系数并不大,而基金论文比及期刊发行数对期刊质量并无显著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到结论:期刊内稿率与期刊质量(复合影响因子)有相关性,内稿率的高低对期刊质量产生显著差异,在一定情况下,内稿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从指标产生的先后顺序我们也能发现,内稿率发生在前,期刊确定收录论文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内稿率,而复合影响因子计算在后。所以,从数据表示关系及事件发生先后上我们可以推得内稿率影响了期刊质量。在模型1、模型2中,我们简单地认为内稿率与期刊质量呈线性关系,内稿率提升就能带来复合影响因子的提升,但实际情况中并不是这样,从内稿率与复合影响因子的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期刊质量随内稿率的变化还可能呈现出二次曲线的情况。随着内稿率平方的引入,内稿率的回归系数变成负的,呈现出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因此能够找到因变量复合影响因子最低值的取值,当内稿率在30%左右的时候(研究得到的实际最低为29.3%),复合影响因子处于最低值,内稿率为30%对于高校学报而言是一个警戒值,可以适当提高或者降低。

通过对72家高校学报的研究,可以发现内稿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机制与变化趋势,当然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内稿率可以使得期刊质量最大化,但根据二次曲线拟合的情况却能找到使期刊质量最低的内稿率为30%,而实际上恰恰低于40%低内稿率层次的高校学报数目是最多的,有42家,占据统计期刊的一半以上。我们发现内稿率极高与内稿率极低的高校学报都能获得较高质量,并且具有合理解释,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1.3%,1.456)、《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8%,2.056)、《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0.1%,1.897)等,这些学校层次普遍较高,学校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领域具有学科特色,在一些学科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所以这些学报也充分显示出本校研究特点,内稿率高意味着收录的本校相关研究就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水平,所以内稿率高是合理的。而内稿率极低的情况如《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7.7%,1.376)、《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9%,1.105),这类学校层次普遍不高,本校专业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领域并不突出,所以通过吸收高质量的外稿、严格把关文章质量、降低内稿率的方式,有效提高学报的质量。而恰恰是处于30%左右内稿率的高校学报,一方面本校相关研究并非出类拔萃,所以很难吸收高质量的内稿;另一方面为了灵活掌握发表资源,而不愿意进一步降低内稿比例,以“壮士断腕”的方式提升学报质量。30%的内稿率看似以外稿为主,内稿为辅,实际上是最为不温不火的发展方式,这是高校学报在发展中需要警示的,而对于希望通过采取提高内稿率来提升期刊质量的学报而言,优质期刊普遍采取的60%或为一个理想的内稿率。

通过连续三年的内稿率跟踪,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内稿率是相对稳定的,在一个范围内浮动变化,说明内稿率是高校学报一个较为稳定的特征指标。与已有相关研究不同,本研究并不简单地提出高校学报应该遵循的统一内稿率,因为不同期刊适用的内稿率一定是不同的,高校在未来发展中适当调整内稿率,将其作为自身办刊特色,高内稿率与低内稿率可以适用于不同层次、特点与背景的期刊,通过不同的影响机制,却得到相同的结果——更高质量的期刊。

5 结论与建议

首先,通过连续三年的内稿率跟踪,我们发现高校内稿率是相对稳定、并在一个范围内浮动的,说明内稿率是高校学报一个较为稳定的特征指标。不同的高校学报要根据内稿率水平的差异,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非追求模式化、同质化的录稿方式。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认为内稿率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学报的最优内稿率要根据其办刊的具体情况而定。研究发现内稿率与学报质量成一个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关系。内稿率无论高或低都能够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其次,不同类型的学报应选择适应其特点的办刊方向。研究水平较高或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特长的高校,其学报可以保持较高内稿率,一方面着力从本校优势学科中选择高质量的稿件,夯实学报质量;一方面吸引少量优质外稿,多方面提升学报整体水平。对于人文社科领域实力不强的院校,若要发展相关领域的学报,可以降低内稿率,通过开放式办刊吸引更多外稿,借此提升学报质量,激励本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第三,30%的内稿率是学报的一项参考值,学报的编辑部应该重视这项指标。内稿率在30%上下的学报较多,整体质量较低,学报特色不突出。编辑部可以通过调整内稿率来改变学报发展的方向。

注 释

[1]教育部. 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Z]. 北京: 教高一字1160号,1978

[2]教育部.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 北京: 教育部,1998

[3]新闻出版署. 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Z]. 北京: 新出期[1998]109号,1998

[4]陆遐,孙德存. 高校学报作者群应更为拓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4):473-475

[5][24]畅引婷. 高校学报内外稿比例问题略探[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5-118

[6]曾新. 对高校文科学报发展战略的探讨[J]. 河南师范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85-187

[7]叶娟丽. 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50(1):64-74

[8][11]陈国剑. 普通高校学报在高校办学中地位的嬗变[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1):152-156

[9]杨玉圣.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9-59

[10]杨锦莲. 提升高校学报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J]. 编辑学报,2003,15(4):279-280

[12]袁贵仁.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8

[13]张文光. 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4):107-112

[14]朱剑. 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0-89

[15]赵昆艳. 高校学报外稿持续攀升所引发的系列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131-135

[16]谭长贵. 中国高校学报出版定位的尴尬、困惑与迷失[J]. 编辑之友,2004(4):58-60

[17]张惠民.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J]. 编辑学报,2004,16(4):276-278

[18]杨焕章. 论学报的理念: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创刊20周年[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1-6

[19]邵伟德,陈最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2000年引文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464-466

[20]刘英.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05年作者群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6):123-125

[21]赵淑海,马金柱,郭春燕,等.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09年刊文及作者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0(S1):307-311

[22]杜秀杰,葛赵青,刘杨,等. 基于著者索引的高校学报核心作者群分析[J]. 编辑学报,2006,18(5):366-368

[23]赵晓兰. 高校学报现状分析和统计[J]. 编辑学刊,2002(2):77-80

[25]姚志昌,邢燕萍. 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55-859

[26]夏成锋. 高校学报影响因子与其所属高校综合实力的相关性[J]. 编辑学报,2014,26(3):301-304

[27][28]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评价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R]. 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

(收稿日期:2017-04-19)

猜你喜欢

高校学报
关于医学高校学报服务于医疗科研工作的思考
发挥高校学报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我国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分析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媒体融合背景下增强现实技术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创新推动
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发展创新探索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办刊困境调查研究
高校学报走出质量困境的有效方式
高校学报在非时政期刊改革中的策略
报刊体制改革视角下高校学报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