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刊体制改革视角下高校学报发展路径探析

2014-12-25孙艳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孙艳

摘要〕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报刊体制改革提上日程,高校学报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学报的重新洗牌是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改革以及改革对高校学报的影响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办刊人等有关各方的共同关注。本文基于报刊体制改革视角,以目前高校学报发展背景为研究起点,积极探寻高校学报发展的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学报的转型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学报;报刊体制改革;专业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6009303

一、引言

自1906年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东吴月报》创刊以来,中国高校学报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大学数量和科研人员成倍增长,高校学报数量增长迅速。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9 000多种期刊中,社科学术期刊达2 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达1 300余种,每年发表论文18万篇。在学科分界逐渐清晰、学术研究日益向专业化和纵深化发展的今天,学术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高校学报的定位与体制并没有明显改变,仍遵循学科综合性、稿源内向性的办刊模式,体制弊端日益显露。世纪之交以来的十余年,高校学报饱受诟病,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目前高校学报位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启动报刊体制改革。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规划了高校学报改革的路线图,改革的核心思路是“转企改制”。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学报的重新洗牌是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改革?改革对高校学报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办刊人等有关各方的共同关注。与此同时,网络化、数字化为高校学报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技术与新资源,这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此,本文基于报刊体制改革视角,以目前高校学报发展背景为研究起点,积极探寻高校学报发展的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学报的转型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文献综述

朱剑[1]指出,中国社科期刊正处在转型前的“躁动”之中。从期刊的主管者、主办者到办刊人以及服务对象都在热议改革问题。通过详细分析社科期刊面临的十个两难选择,他认为虽然社科期刊徘徊于变革的十字路口,但转型的序幕已经拉开。仲伟民和朱剑[2]认为,通过对高校学报的历史和传统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报的改革是必要的,但应该改革和如何改革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改革是否有清晰的目标和可行的路径和手段。高校学报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学报体系的构建,为达此目标,比笼统“转企”更为可行的手段是将纸本学报与数字化学报分开,将学报编辑与出版发行分开对待的“两分开”办法。叶娟丽[3]对中国大学学报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及学报界自发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剖析,指出由17家教育部名刊发起创办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是变革中国大学学报的最优路径选择。仲伟民[4]认为,人文社科期刊目前存在十个被颠倒的关系。通过对这些被扭曲和颠倒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最终都会归结到现行学术期刊体制。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学术期刊体制已成各方共识,但对体制改革应如何实施,政府管理部门与业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的极不合理、科学的期刊体系及评价体系的缺失等最为严重的“体制病”,实病在管理体制,责任在政府而非期刊。体制改革并非学术期刊单方面的事,只有从管理体制改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术期刊的问题。康敬奎[5]认为,鉴于学术期刊的公益性以及市场化所带来的生存问题和学术质量无法保证等,对高校学报的改革要慎重。高校学报的改革应向专业化转型,走特色化办刊之路。陈颖[6]认为,学报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唯一积极意义是有利于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制后的高校学报不得不克服发行量小、读者面窄等先天不足,尤其需要与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和期刊评价机构等建立既合作又博弈的新型关系。刘玉邦和眭海霞[6]认为,报刊改革不仅是对高校学报的挑战,也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应对高校学报的功能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位,明晰改革重点,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路径。

现有研究虽然已经意识到体制性弊端对高校学报发展的制约,高校学报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但对高校学报的发展路径仍然缺乏具体分析,对如何突破体制性弊端没有给出清晰的建议。本文将基于报刊体制改革视角,剖析高校学报发展背景,积极探寻高校学报的发展路径。

二、高校学报的发展背景

1报刊体制改革为高校学报提供了改革路径

目前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通过积极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学报的重新洗牌是大势所趋,这同时也为高校学报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学报改革的呼声就已经响起,时隔这么多年,学报还是以前的学报,“一校一刊”、“千刊一面”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在高校学报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新闻出版总署都把专业化作为高校学报改革的重要路径。名刊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对绝大多数非名刊学报来说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但各高校学报起点不同和质量差异较大,因此,在向专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应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高校学报根据自己的办刊能力和水平,尝试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2网络为高校学报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技术与新资源

网络化、数字化为高校学报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技术与新资源,有利于其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环节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一是优化选题,提高组稿效率。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更快更准,可以有的放矢地发出约稿通知,组稿效率更高。二是提高审稿准确度,有效缩短审稿周期。通过专业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编辑可以迅速找到大量与稿件相关的文章与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对稿件的真实性、创新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三是便于编辑和作者沟通,提高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四是拓宽出版发行渠道,扩大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通过出版发行电子期刊和数字期刊,可以拓展读者群甚至作者群,期刊的知名度也将得到极大提高。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宣传自己,扩大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三、高校学报发展的改革路径

1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

自2002年以来,政府部门、学报界和学术界围绕高校学报改革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高校学报早日走出困境做出了很多尝试与努力。2002年,袁贵仁为高校学报改革设计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创办专业性学报,中策是走联合之路,下策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随后教育部推出“名刊工程”。2009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明确提出了高校学报改革的路径,鼓励高校学报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初,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部分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提出了“名刊工程”专业化发展方案。2011年1月,近20家名刊学报的主编就专业化发展方案进行了具体论证,共同探讨专业化转型的具体举措。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启动报刊体制改革。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高校学报体制改革之门开启。近年来,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图书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通过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在这一大背景下,学报编辑部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主管主办多种学报的高等学校,可以对学报编辑部实行整体转企改制,组建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对于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学报编辑部,可以并入本校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但具备建立期刊出版企业条件的学报编辑部,经相关部门批准,可以转为期刊出版企业。有学者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和日本5个国家的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认为成熟的市场机制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建议中国科技期刊实行市场化运作,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在高校学报转企改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应逐步深化体制改革,以提高高校学报的市场竞争力。

2推动资源重组,树立品牌意识

在世界出版业集团化经营与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中,期刊编辑部被逐渐分化为两种类型:一是加盟出版集团,与出版集团形成分工关系。二是组成专业期刊集群,寻求规模效应。在现行体制下,中国高校学报在数量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资源分散和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打造行业品牌意义重大。目前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日益显著,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形成品牌。高校学报“重编辑、轻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品牌形象对高校学报编辑、发行与经营的作用,品牌建设与品牌维护意识尤为薄弱。高校学报的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打造行业品牌。一是实现报刊业的集团化发展。目前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日益显著,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形成品牌。二是强化品牌意识,把高校学报作为品牌来经营。高校学报“重编辑、轻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品牌形象对学报编辑、发行与经营的作用,品牌建设与品牌维护意识尤为薄弱。高校学报的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因而在办刊过程中,要始终强化品牌意识,把高校学报作为品牌来经营。三是提高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结合办刊宗旨和刊物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环节把好质量关,通过广告、学术交流等形式扩大知名度,最终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

3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素质

编辑队伍主要包括主编、编委会成员和编辑部成员三个方面。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高校学报的质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对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一是主编是高校学报的领军人物,决定了学报的办刊方向,肩负着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的重任。二是编委会负责组稿和审稿,培养、壮大编审和作者队伍,进而保证学报的学术水平。目前虽然高校学报的编委会成员一般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但不少专家是挂名编委,并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与作用。三是编辑部成员负责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出版发行等诸多环节,优秀的编辑部成员是办好学报的重要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各个学科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日益增多。因此,编辑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国内外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

4增强版权意识,加强版权保护

目前学报编辑部出版经营权受到网络出版的挑战,绝大多数编辑部由于技术力量不够而没有争取经营电子出版物的资格,而国家审批英特网出版机构已不限于所有制形式,业外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审批获得出版许可。大多数学报编辑部以每年数千元的价格把全年期刊的电子版权拱手相让。2011年2月,17家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联合中国知网以对纸本学报进行同步重组的方式推出数字化“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在做好纸本名刊综合性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联合打造数字化专业社会科学系列学报,是对传统出版方式的一种开拓性的有益尝试,但也对版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学报经营者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版权意识,可以通过相关组织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四、结束语

高校学报大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办刊体制、办刊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学报发展的需要,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但如何改革是困扰政府管理部门和业界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从高校学报的特殊性来看,“转企”不太适宜。我们也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学报改革的呼声就已经响起,时隔这么多年,学报还是以前的学报,“一校一刊”、“千刊一面”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新闻出版总署都把专业化作为高校学报改革的重要路径。名刊的专业化转型对绝大多数非名刊来说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但各高校学报起点不同和质量差异较大,因而在向专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应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高校学报根据自己的办刊能力和水平,尝试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剑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0-89

[2]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0-34

[3]叶娟丽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2013,(1):64-74

[4]仲伟民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J] 南京大学学报,2013,(2):23-40

[5]康敬奎高校学报市场化的困惑与出路[J]学术交流,2011,(11):203-207

[6]陈颖编辑部体制的终结与“后学报时代”的来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5-38

[7]刘玉邦,眭海霞彷徨与突围:高校学报改革之方略——兼评学报同仁高校学报改革之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4):550-552

[8]金碧辉,戴利华,刘培一,等国外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3-9

[9]康敬奎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化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先生的相关观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47-155

[10]赵大良,颜帅,张凌之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J]编辑学报,2012,(6):558-561

(责任编辑:韩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