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与《土佐日记》

2018-05-05陈永岐

青年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陈永岐

摘要:本稿从学术思想、古典文学、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对《土佐日记》的影响。纪贯之出身于贵族官僚,既拥有中国文化知识,又拥有和歌才能。《土佐日记》是日本假名文学的先驱,全篇仅用六十二个汉字,这表明了张扬平假名的功能,但是通过考察可以看出在学术思想、古典文学、风俗习惯等几方面又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依赖。

关键词:中国文化;纪贯之;《土佐日记》

一、引言

纪贯之(8687-945),日本平安前期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古今和歌集》的撰者之一。930年赴任土佐守,在当地编篡《新撰和歌集》。935年返京,著《土佐日记》为假名散文和日记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土佐日记》作为日本假名文学的先驱,全篇仅用六十二个汉字,不仅开拓了日本假名文学的表现空间,并为后来繁荣的假名(日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学者们从汉文学影响、社会讽刺主题、中国习俗、表记、地理、假借女性的意义等方面对《土佐日记》进行了研究。

虽然纪贯之在《土佐日记》中有意地宣扬平假名的功能,但是还是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响。本稿从学术思想、古典文学、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对《土佐日记》的影响。

一、学术思想的影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探讨中国的学术思想对《土佐日记》的影响。

935年2月1日的日记:“海上如昨日无风浪。过黑崎之松原。地名有黑、松色青、岸边波浪如雪白、贝色赤,正所谓五色欠一色”,文中的“欠一色”指的是缺少黄色。

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動与变化所构成。相对于五行有“五色”,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由此可见,纪贯之这一段的叙述正是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想。

935年2月9日的日记中的和歌:“历经千年松为松,松风之寒未曾改”,来源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35年2月9日的日记:“如此,念亡女悲叹,寄思咏歌并非欲所为。唐土、日本,不堪思之时皆如此”。这一段的叙述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所载“毛诗序”、对于人为何要咏歌?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回答之一便是《毛诗正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935年1月11日的日记中,每当看到别人的孩子趣谈地名“羽根”时,便想起亡女而叹惋。

儒教是孔子首倡的中国古代的思想。以仁、礼为基本理念的教义被广泛应用于政治与社会。大约在应仁天皇时代有百济的王仁将《论语》、《千字文》传到日本,此事真伪难辨。但是《日本书纪》继体天皇七年(513)记录自百济有五经博士赴日,钦明天皇十四年(553)要求百济轮流派遣医、易、历博士赴日本。《土佐日记》中到处流露出对失去爱女的思念,这是儒教伦理道德观的最好体现。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探讨中国古典文学对《土佐日记》的影响。

934年12月27日的日记,面对外行人的咏歌,前国司(纪贯之)深受感动,根据(唐)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咏出和歌“举棹虽知海千尺,不及诸君送我情”。

935年1月7日的日记记载:“此长柜之物,送与全员及童,满腹,船夫鼓腹,使海惊”,其中的“鼓腹”,来源于《庄子》马蹄篇“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或来源于《文选·卷第十二·木玄虚·海赋》:“于是鼓怒,溢浪扬浮。更相触搏,飞沫起涛”。

935年1月16日的日记中的和歌,“南国无霜温暖地,浪里却见白雪来”,来自白居易的《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柑忆见寄》:“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

935年1月16日的日记,焦急的等待,终于盼到出航。月映海面,长空与大海相容一体,船在浩瀚的宇宙中航行。的确是一个幻想美的世界。“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语出唐代诗人贾岛的《过海联句》。

935年1月27日的日记,闻男子咏唐诗中的“望日都远”语出唐代诗人李白的《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时凝弟在席》“(前略)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后略)”。或语出《世说新语》(夙惠第十二),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纪贯之借用李白的诗或《世说新语》的典故,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考虑,对都城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是都城却无法亲近。

935年2月5日的日记,船由和泉国进入摄津国,终于到达住吉。亦称住江,此地历史悠久,以歌枕闻名。和歌“千年不变千年绿,吾身老胜住江松”,将吾身之老于千年松相重叠,和歌“渡我至住江,爱女难相忘,萱草当有效,采来慰断肠”,以萱草追忆亡儿。“松”、“萱草”都是住吉的代表性的景物,值得一提的是,纪贯之喜欢“住江的萱草”咏入和歌。语出《诗经》(卫风、伯兮)“(前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谖草”亦作“萱草”,古时候传说,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935年2月9日和2月16日的日记,均受到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影响。

三、风俗习惯的影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探讨中国风俗习惯对《土佐日记》的影响。

934年12月21日的日记中记载:

“黄昏戌时左右离家启程”,“戌时”是地支计时相当于19-21时。

935年1月30日“寅卯时许,通过沼岛”,“寅卯时”为地支计时相当于3点至7点,又称平旦、日出之时。

935年1月29日的日记中记载:“出船。日照,前行。见爪长,数日,今日乃子日,不除甲”,看日历或数日期,子日不剪指甲。据《九条殿遗戒并日中行事》记载:“先起称属星名号七遍。次取镜见面。次见历知日吉凶。次取杨枝向西洗手。次诵佛名及寻常所尊重神社,次记昨日事。次服粥。次梳头。次除手足甲。次择日沐浴……”。

由此可见当时使用的是具注历,具注历来源于中国唐朝,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使用的日历。是一种卷子本的日历,日历的下方详细记录当日的吉凶、禁忌等。每年十一月有阴阳寮制作,每日留下两三横空格,公卿等用于记日记。

935年1月29日的日记记载:“泊大凑。医师不辞遥远送来屠苏、白散之药酒。真乃情深意重之人”,元旦饮屠苏酒是中国的习俗。屠苏酒乃元旦用药酒治一年中之疾病、拂毒气,有延寿之效。正月元三日祈长寿,食延寿食品(hagatame)。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蜀椒、防风,入酒中浸制而成,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用于预防疫病。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面向东方,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起源于《礼记·曲礼下》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的忠孝思想。

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药草的药性和功效,就可以知道它是防治瘟疫的。屠苏酒、延寿食品、稻草绳(新年纳吉)等等,延续至今,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力量的强大。

935年1月7日日记记载:“思今日乃白马节会”。白马节会(天皇观赏白马的仪式:平安时代以后,每年阴历正月初七在宫中举行,含有避灾驱邪之意)起源于中国,始于天武天皇时代,原来使用青马,醍醐天皇时代改为白马写作“白马节会”。正月七日阳数相重,中国旧说,马为阳兽,青为阳色,故正月七日看青马,阳气重叠可以禳除一年中的灾害。当日天皇出紫宸殿御览马厩中的二十一匹马。自十世纪初改用白马,故文字上亦改写“白马节会”,唯仍旧时读法日青马云。

万物由阴阳二气所生,五行之中,木、火属陽,金、水属阴,土居中间,根据五行的消长,解释天地的变异、祸福、吉凶。关于色彩,青表示木、冬、春,赤表示火、南、夏,黄表示土、中央、土用,白表示金、西、秋,黑表示水、北、冬。

《万叶集》第4494首大伴家持的和歌“水鸟鸭毛色,青如青马青,今观青马者,长寿永康宁”。

正月七日为“嫩菜节”当时宫中内膳司将七种新菜作羹奉与天皇。民间仿此,七日采嫩菜为风习。七为阳数,青为阳色,是来自中国的节日。食之,可避邪。关于七种菜众说纷纭。

935年1月15日的日记记载“今日未煮恒例之小豆粥”。正月十五日食小豆粥,可除一年邪气。

四、结语

本稿从学术思想、古典文学、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对《土佐日记》的影响。平安中期以后,随着唐朝的灭亡以及停派遣唐使,唐朝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假名文学(女性文学)的发展,净土教的流行引发净土教美术、建筑的发展。以摄关家为首的优雅的贵族文化又称为藤原文化。纪贯之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纪贯之所著《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是对中国文化的宣言。纪贯之出身于贵族官僚,既拥有中国文化知识,又拥有和歌才能。《土佐日记》是日本假名文学的先驱,全篇仅用六十二个汉字,这表明了张扬平假名的功能,但是通过考察可以看出在学术思想、古典文学、风俗习惯等几方面又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依赖。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水天一色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