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经济效应与反思

2018-05-04黄晓燕秦放鸣

对外经贸实务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反思一带一路

黄晓燕 秦放鸣

摘 要:中哈产能合作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国际合作模式,制造业产能合作是其重中之重。在开展三年多时间里,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取得的进展和经济效应,并对合作进行反思,进而对如何进一步推动合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经济效应;反思

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一种跨国合作模式,起源于2014年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达成的一系列合作项目,哈国称之为“李计划”,而中国称之为国际产能合作。中哈两国地理毗邻,政治互信度高,产业互补性强,在产能合作方面确定了很多项目,取得了较大进展。无论是学界还是业内,都将中哈产能合作视为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在中哈产能合作中,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已開展三年时间,有必要对合作的进展进行梳理,对合作效应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进展情况

(一)战略层面对接合作取得高度共识

2014年以来,哈国为提振经济相继提出了“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工业创新发展国家纲要2015—2019》、“百步计划”等发展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发经济活力,发展本国工业,实现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其中,“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两国已经签署对接合作规划及产能与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扩大在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合作规模,加强在新一代生物、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推进建材领域、纺织工业、轻工、食品业合作。此外,哈国《工业创新发展国家纲要2015—2019》提出通过重点发展钢铁、有色、炼油、石化、建材、发动机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铁路设备制造业、采矿机械设备制造业等16个制造行业,提高工业制造业竞争力;而中国也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化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作为产能合作重点领域,双方合作领域重叠性很高,合作空间广阔。2018年1月10日,哈总统发表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发展新机遇》国情咨文,要求制定以“数字时代”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工业化第三个五年计划,并指出工业化4.0应充分利用最新科技,工业领域应成为新技术应用发展的主要领域,这与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为两国产能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

(二)建立了产能合作定期磋商机制

中哈两国之间建立了产能合作定期磋商机制,包括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部长级的产能与投资合作对话机制以及联合工作组等,保证了产能合作的快速推进。产能合作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两国总理高度重视,并成为总理定期会晤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发改委还与哈国投资和发展部建立了产能与投资合作对话机制,自2015年1月启动首次对话以来,已经累计举行了十三次对话,对产业政策与发展、投资环境、产能合作基金使用、产能合作规划编制、签证便利化、资源担保融资、标准和认证接轨、项目合作清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磋商与交流。在2016年1月举行的第八次对话中,双方就《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与哈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接进行了磋商,并同意在产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方面开展合作。在2017年9月举行的第十三次对话中,双方重点对中哈产能合作基金及专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就新一轮重点项目清单达成共识。除总理间和部长级合作机制外,两国还根据双方政府间谅解备忘录建立了联合工作组,成立了由中国发改委、哈国国民经济部牵头的联合工作组,对合作方式及合作重点领域进行商议,并提供指导意见。

(三)具体项目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中哈产能合作开展以来,除战略层面、合作机制方面取得快速进展以外,具体项目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报道,中哈产能合作已形成27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清单,大部分均为制造业项目,涉及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平板玻璃、医药、农产品、汽车、能源等领域,主要以在当地合资建厂或中方负责设计和工程承包等方式进行。其中,已经竣工投产的项目有35个,包括中国有色股份参与的阿克托盖年产2500万吨铜选矿厂和巴甫洛达尔年产25万吨电解铝厂项目、中信集团参与的阿克套年产100万吨沥青厂项目、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梅纳拉尔日产3000吨水泥厂等项目、中石化承建的阿特劳炼油厂石油深加工;正在实施的项目有42个,包括中国建材下属公司参与的阿拉木图钢化玻璃厂项目、江淮汽车库斯塔奈组装厂项目、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参与的马萨尔铁矿厂、沃克斯电梯中国公司参与的阿拉木图电梯生产、爱菊集团参与的北哈萨克斯坦州粮油加工厂、中国化学工程承建的巴甫洛达尔聚丙烯生产等项目。

二、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中国对哈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随着产能合作开展出现迅速增长

长期以来,中国对哈国直接投资以油气开采领域为主,采矿业及相关的地质勘探投资占中国对哈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0%以上,制造业直接投资占比微乎其微,2014年不足1%。随着产能合作的推进,中国对哈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从2015年底的96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底的5610万美元,2017年三季度末更是激增到3.38亿美元,可谓是增长十分迅速。

相比较哈国其他FDI来源国,中国对哈国直接投资正朝着有利于哈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荷兰和美国作为哈国FDI的主要来源国,直接投资历来占哈国FDI的一半以上,但其主要关注油气开采领域。2016年,两国对哈油气资源领域直接投资占其总投资的比重分别高达82.9%和95.2%。中哈产能合作开展以来,中国对哈国油气开采领域直接投资逐渐下降,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正在快速增长,无疑将带动哈国制造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对哈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优化起到积极作用。

(二)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提高了哈国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近几年来,随着中哈产能合作的开展及哈国经济结构调整,哈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以前,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类产品出口一直占哈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50%以上(2009年金融危机除外)。近几年来,这一比重逐年下降,2016年仅为24%。与此同时,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化学品等工业制成品占比不断上升,2016年上述两类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为40%和20%,比2014年的20%和12%有很大提高,哈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三)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对哈国的进口替代效应逐步凸显,哈国水泥、钢铁、沥青等产品进口降幅明显

中国是哈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占哈国进口份额的15%以上,主要进口商品为机械及交通运输装备产品,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上述产品进口合计占哈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近90%,也是中哈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目前,双方签订的项目涉及领域大部分都在上述范围之内,哈国也欲以产能合作为契机替代部分产品的进口。2015年以来,在哈国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的几个重点领域中,除铝的进口比2014年略有增长以外,水泥、玻璃、铜、钢铁等其他自中国进口产品均有下降,降幅分别为38.7%、37.8%、34.8%、39.8%,明顯高于哈国同类产品总体进口降幅;2016年,哈国自中国进口水泥、铜的降幅高达81.3%和56%,沥青进口降幅高达83.2%,进口替代效应初步凸显。未来,随着中哈产能合作项目逐渐投产并形成规模,将会对哈国同类产品产生更大的进口替代效应。

(四)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提高了哈国制造业产值,有助于推动哈国工业化进程

中哈产能合作开展三年来,哈国制造业产值实现了连续增长,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0.2%和0.7%。2017年,制造业总产值实际增幅达5.1%,对哈国GDP贡献率达11.5%,在第二产业占比达40.4%。随着科伦制造厂项目、江淮汽车组装厂等一批项目的投产,基本药品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际增幅分别达41.8%、26.5%和38.4%(详见下表1),黑色金属冶炼业、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产值实际增幅均超过5%。这既是2016年哈国拨款5.4亿美元落实工业化发展规划、实施一批项目的结果,也是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项目落地所体现的产业效应。通过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中国企业投资建设了哈国第一座电解铝厂、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第一家沥青合资公司等,填补了哈国相关领域的空白,有助于哈国发展其本国工业体系,推动其工业化进程。

(五)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加快了中国产业的全球化生产进程,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

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是中哈两国基于产业比较优势而进行的产业和投资合作,涉及的领域多是中国具有资本、技术和产能优势,在国内相对富裕而在哈国较为稀缺的产能。由于哈国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与哈国双边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不足1%,对哈国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不足1%,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对中国的产业效应要比对哈国的产业效应小得多。但是,从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领域来看,随着两国在钢铁、有色金属、石油深加工、机械设备制造等领域产能合作的逐步开展,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优势产业随着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推进而加入全球化的生产过程中,并将为中国与中亚和其他国家的产能合作提供借鉴和示范。

三、对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反思

(一)深化传统资源领域制造业的产能合作

目前,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大部分项目仍属于传统资源领域,涉及能源、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上述领域既是哈国具备资源优势的传统领域,也是中国具备资金和技术优势的领域,较容易达成合作共识,并形成了一批早期收获项目。虽然合作涉及的行业众多,但基本上仍停留在单个项目层面或产品层面,远未达到覆盖产业链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合作层次。此外,许多项目中方是以工程总承包形式参与合作,不参与生产和运营,不利于产业深度合作。未来,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产业链合作发展规划,引导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成立产业链联盟,参与两国资源领域产能合作对接,构建产业链式合作模式;同时,引导企业采取工程承包与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作,进一步深化资源领域的产能合作。

(二)加快建材、机械装备行业的制造业产能合作

相比能源领域,中国建材、机械装备等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民营经济所占成分较大,开展产能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当前,中哈两国在建材、工程机械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在水泥、平板玻璃、钢化玻璃、汽车组装、电梯等产品形成了一些早期收获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未来几年哈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随着哈国“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推进,哈国将投入18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材、工程机械等领域的需求必将大幅增长,届时,这些领域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此外,欧亚经济联盟统一市场空间的形成,将为中国企业在哈国共同发展建材、工程机械等领域的产能合作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其产品也有望经由哈国销往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等相邻的联盟成员国。中国企业应借此机遇,积极拓展产业国际化新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参与产能合作对话、共同赴哈投资推介等形式加快产能合作。

(三)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制造业产能合作

中国处于工业化后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被东南亚国家所替代,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而哈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其工业体系,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化4.0”等战略的提出,发达国家纷纷将制造业转移至国内,中哈两国都面临外部发展环境的挑战及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智能化、先进化、绿色化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虽然两国制造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但两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并将上述领域的合作列入中国“一带”与哈国“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规划。从两国要素禀赋和优势来看,哈国在以铀为代表的新能源上具有资源优势,而中国在以核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方面具有技术领先优势,两国具有共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能合作的有利条件。目前,中广核已经与哈国原子能工业公司达成了合作开发铀矿的协议,开展上述领域的产能合作,不单能将合作领域拓展至科技、研发领域,还有利于为中哈产能合作营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

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由于涉及金额较大,投资建设周期较长,参与者以大型国企为主,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钢铁、有色、汽车、化工、制药、建材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民营企业投资领域以商贸餐饮为主,很少涉及到制造业领域。从两国总理的高位推进,到部委之间的合力推进,再到企业层面的落实,整个过程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问题。此外,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也导致了产能合作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无法有效发挥社会资本的功能。笔者认为,政府应充分考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产能合作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在投资、财税、风险防控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解决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大力引导其参与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

(五)灵活运用多种合作方式推进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

中国企业参与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方式包括对外工程承包、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境外合作区或工业园区等方式。其中,对外直接投资还包括绿地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选择何种合作方式取决于哈国特定行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以及该行业对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的需求。如在基础设施领域,对外工程承包是比较适合的合作方式,可充分发挥我国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而在能源、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领域,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是更好的合作方式。相比较而言,对外工程承包方式下,承包方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基本不参与生产运营,而对外工程承包结合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能实现一条龙式的合作,从设计、采购、施工到生产、运营全程参与,更有利于两国产业层面的深度合作,是许多领域首选的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人民日报,2015年12月5日,第003 版.

[2] 中哈产能合作第一次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12月27日,第A01版.

[3] 宁吉喆与哈方共同主持召开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第十三次对话, 中国经济导报,2017 年9月2日,第 A01 版.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反思一带一路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