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温与超低温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的屈强比

2018-05-03袁小会刘小宁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液氮置信度室温

刘 岑,杨 帆,刘 兵,袁小会,陈 帆,刘小宁*

1.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屈强比是钢材在一定温度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屈强比小,钢材从屈服到断裂的塑性变形阶段长,成形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小,对冲压成形有利,但屈强比过小,表明钢材强度的利用率偏低,不够经济;屈强比较大,钢材强度储备适中,材料利用率较大,但屈强比过大,表明钢材强度储备过小,脆断倾向增加,不够安全,钢材冲压成形难度也增大。因此,屈强比是衡量钢材在一定温度时强度储备、安全性及加工难易程度等方面的量度,是合理选择钢材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液化天然气、液氮、液氧、液氢与液氦等低温或者超低温液化气体在航天航空、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深冷容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3];研究深冷容器用钢的超低温屈强比,是深冷容器设计与制造的基础工作之一[4-7];奥氏体不锈钢S30408是制造深冷容器的常用钢材,其超低温屈强比值得研究。

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8-9],构建了不同温度屈强比的评价方法,基于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在室温与液氮温度时的拉伸试验数据[4-6],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10-12],分别获得了屈强比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取值范围,并比较与评价了屈强比的变化。

1 基本理论与评价方法

1.1 确定评价指标

在不同温度时评价钢材屈强比,一是在不同温度时分别确定屈强比真值的取值范围,二是比较屈强比在不同温度时的真值是否发生改变,并进行显著性评价;三是比较屈强比在不同温度时的精度,即评价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8-9],在不同温度时,假设钢材屈强比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无限总体,其真值包括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等三个确定量,它们都是描述总体特征的量度。从工程实践与数理统计的角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无限的试验获得钢材屈强比的真值,而是通过有限的试验,获得样本有效的试验数据,对屈强比的真值取值范围进行估计。通过比较屈强比在不同温度时真值的取值范围,就可得到评价结论。

均值的取值范围是描述样本与总体之间准确性趋势的量度;标准差是描述样本与总体之间集中性的量度;变异系数为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是描述样本与总体相对接近程度的量度,变异系数小,表示样本与总体之间接近,精度高,反之,变异系数大,表示样本与总体之间分散,精度低,显然,变异系数是描述精度的最重要指标。

在相同置信度下,当温度不变时,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真值的取值范围越窄,表明其真值变化范围越小;在不同温度时,如果描述总体特征的某一真值取值范围不重合,表明该真值在不同温度时发生显著改变;如果描述总体特征的某一真值取值范围部分重合或者全部重合,表明该真值在不同温度时变化不显著或者没有变化[13]。

根据以上分析,在不同温度时,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真值的取值范围,是比较与评价钢材屈强比变化的三个指标;屈强比样本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是定量比较与评价的基础。

1.2 样本的有效试验数据统计

对于温度为t的相同钢材,假设其屈服强度ReLt与抗拉强度Rmt是随机变量,则屈强比γt为:

屈强比的相应统计量为:

式(1)~(2)中,γti为 t温度时屈强比的第 i个统计值;ReLti为t温度时屈服强度的第i个有效试验数据,MPa;Rmti为t温度时抗拉强度的第i个有效试验数据,MPa;i为序号,i=1,2,…,nt;nt为有效拉伸试验数据组数。

屈强比样本的平均值与精密度分别为:

式(3)~(4)中,γˉt、St分别为屈强比 γt的样本平均值与精密度。

1.3 评价指标取值范围

1.3.1 均值取值范围 双侧置信度为(1-α)时,均值μt的取值范围[8-9]为:

其中

式(5)~(7)中,μtmin与 μtmax分别为t温度的均值在双侧置信度为(1-α)时的下限与上限;Tnt-1,1-0.5α为T分布系数,由自由度(nt-1)与双侧置信度(1-α)查得。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双侧置信度中的α,是指将满足式(5)的μt,误判为μt<μtmin或μt>μtmax的风险概率各为0.5α。

文中取 α =0.01,所用的T分布系数见表1[8-9]。

表1 T分布系数Tab.1 T-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1.3.2 标准差取值范围 双侧置信度为(1-α)时,标准差σt的取值范围[8-9]为:

其中

式(9)~(10)中,σtmin与 σtmax分别为t温度的标准差在双侧置信度为(1-α)时的下限与上限;(nt-1)与(1-0.5α)或0.5α查得。

这里取α=0.01[13],所用 χ2分布系数见表 2[8-9]。

表2 χ2分布系数Tab.2 χ2-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此处双侧置信度中的α,是指将满足式(8)的σt,误 判 为 σt<σtmin与 σt>σtmax的 风 险 概 率 各 为0.5α。

1.3.3 变异系数取值范围 双侧置信度为(1-α)时,变异系数Ct的取值范围由式(5)与式(8)可得:

其中

式(12)中,Ctmin与 Ctmax分别为 t温度的变异系数在双侧置信度为(1-α)时的下限与上限。

此处双侧置信度中的α,是指将满足式(11)的 CA误判为 Ct<Ctmin或 Ct>Ctmax的风险概率各为0.5α。

1.4 比较与评价

如果在温度分别为A与B时,通过拉伸试验获得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效试验数据,作变换t→A与t→B,根据式(2)~式(12),可分别得到屈强比在温度为A与B时的均值μA与μB,标准差σA与σB以及变异系数CA与CB的取值范围,对取值范围进行比较,可评价不同温度时屈强比的变化。

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均值明显低于A温度的。

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均值明显高于A温度的。

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均值增加不明显。

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均值降低不明显。

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标准差明显低于A温度的。

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标准差明显高于A温度的。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标准差增加不明显。

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标准差降低不明显。

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变异系数明显小于A温度时的,即屈强比在B温度的精度明显高于A温度的。

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变异系数明显大于A温度时的,即屈强比在B温度时的精度低于高于A温度的。

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变异系数增加不明显,即在温度A与B时,屈强比的精度没有明显变化。

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变异系数降低不明显,即在温度A与B时,屈强比的精度没有明显变化。

2 不同温度有效拉伸试验数据统计

为讨论方便,将室温定义为A温度,液氮温度(0℃~-196℃)定义为B温度。

文献[4-5]通过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标准试样的室温(A温度)拉伸试验[14],获得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5组数据;文献[6]通过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标准试样的超低温(B温度)拉伸试验[15],获得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60组数据。

在样本试验数据有效性的双侧置信度为99%时[10-13],将A温度与B温度时获得的样本有效试验数据分别列入表3与表4中,将表3与表4中不同温度屈强比有效数据代入式(3)与式(4),可分别得到不同温度屈强比的平均值和精密度列入表5中。

表3 S30408钢室温屈强比的有效数据Tab.3 Yield ratio valid data of steel S30408 at room temperature

3 不同温度屈强比的比较与评价

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分别比较屈强比的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取值范围,可评价室温(A温度)与液氮温度(B温度)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改变。

3.1 均值的比较与评价

对于室温(A温度)与液氮温度(B温度)时的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将表5中屈强比有效数据的统计值代入式(5)~式(7),分别得到屈强比均值μA与μB取值范围:

由式(25)可知,μAmin与μBmax的关系满足式(13),表明B温度时屈强比的均值明显低于A温度时的,即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是降低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均值的有效方法。

3.2 标准差的比较与评价

将表5中不同温度屈强比的统计值代入式(8)~式(10),分别得到屈强比标准差σA与σB取值范围:

由式(26)可知,σAmax与σBmin的关系满足式(18),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标准差明显大于A温度的,即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标准差显著增大。

表4 S30408钢液氮温度屈强比的有效数据Tab.4 Yield ratio valid data of steel S30408 at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

表5 不同温度屈强比的统计Tab.5 Yield ratio statistic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3.3 变异系数(精度)的比较与评价

将式(25)、式(26)代入式(11)与式(12),分别得到室温(A温度)与液氮温度(B温度)的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变异系数CA与CB的取值范围:

由式(27)可知,CAmax与 CBmin的关系满足式(22),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变异系数明显大于A温度,即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精度降低明显。

4 结 语

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钢材在不同温度时屈强比变化的比较与评价方法,基于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在室温与液氮温度时的有效拉伸试验数据,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从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三个评价指标,比较与评价了室温与液氮温度时屈强比的变化规律。

1)室温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均值不小于0.397 0并不大于0.426 0,标准差不小于0.003 3并不大于0.027 7,变异系数不小于0.007 7且不大于0.069 7。

2)液氮温度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均值不小于0.293 7且不大于0.320 7,标准差不小于0.031 1且不大于0.050 2,变异系数不小于0.097 0且不大于0.170 9。

3)对于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从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时,屈强比均值显著降低,而标准差明显增大,变异系数也随之显著降增大,表明随着温度的下降,屈强比的变化范围显著变大,精度降低明显。

参考文献:

[1]郑津洋,缪存坚,寿比南.轻型化——压力容器的发展方向[J].压力容器,2009,26(9):42-48.

[2]邓阳春,陈钢,杨笑峰,等.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的应变强化技术[J].化工机械,2008,35(1):54-59.

[3]郑津洋,郭阿宾,缪存坚,等.奥氏体不锈钢深冷容器室温应变强化技术[J].压力容器,2010,27(8):28-32.

[4]黄泽,缪存坚,李涛,等.预拉伸奥氏体不锈钢常温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压力容器,2013,30(6):7-11.

[5]刘凡,江楠,张文建,等.国产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S30408)拉伸试验研究[J].压力容器,2011,28(4):7-11.

[6]郑津洋,王珂,黄泽,等.液氮温度下奥氏体不锈钢强度试验研究[J].压力容器,2014,31(8):1-6.

[7]章云飞,惠虎,寿比南,等.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容器变形速率的测量方法研究[J].压力容器,2013,30(5):1-6.

[8]熊德之,张志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1-262.

[9]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工应用数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3:23-28,369-375.

[10]李清,袁小会,刘岑,等.有效试验数据对钢材机械性能分布规律的影响[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5,37(4):69-73.

[11]刘小宁,刘岑,刘兵,等.承压容器爆破压力计算公式的评价方法研究[J].机械强度,2017,39(6):1409-1417.

[12]刘岑,刘小宁,刘兵,等.拓展设计公式应用范围的精度比较法[J].机械强度,2018,40(1):145-153.

[13]徐灏.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1-22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 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61.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13239-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22.

猜你喜欢

液氮置信度室温
一种基于定位置信度预测的二阶段目标检测方法
硼铝复合材料硼含量置信度临界安全分析研究
液氮冷冻与阿维A口服联合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室温过高加剧低血压?不准确
室温采集装置及供热二级管网智能化改造
液氮罐的使用
系统可靠性评估与更新方法
正负关联规则两级置信度阈值设置方法
一种碳纳米管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室温硫化制备方法
甲氧基MQ树脂补强缩合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