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铭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2018-04-29李炳银

都市 2018年10期
关键词:武乡太行山铭记

近日,蒋殊的纪实散文《重回1937》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先后召开了首发式及多项相关研讨活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用最真实的接近,书写出太行精神,犹如一曲浩荡的正气歌。这本书最终要告诉人们,要铭记历史,反对遗忘,正如美国批判实在论倡导者乔治·桑塔亚那说过:“不能铭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正义的书写唤醒了我们的记忆

细读过蒋殊的《重回1937》,感觉这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应该是被看重的一本书。

来到武乡,来到太行山的人,会对这片土地有所了解。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却已经陌生了,很多人甚至已经忘记了,尤其是年轻人,不知道这片土地在抗战中发生过如此激烈的、血与火的、灵与肉的搏斗;不知道中國的武装力量正是从太行山走向全国,实现了民族解放的。蒋殊通过两年多时间把她一次次访问老兵之后那些动情的,动心的故事,用质朴的语言,朴素的话语记载下来时,这种真实且充满血泪及人生记忆、人生经历的文字便显得极其有力量。很多人讲,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是需要手段与创造的,都没错。但不管任何艺术,最根本、最核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失去真实的核心,再花样翻新,再巧妙,再灵动的叙述也不能打动人心。

《重回1937》用最真实的接近,最真实地书写出当年的抗战故事;写出英雄的奋斗,英勇牺牲,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无比生动感人。从书中不难看出,蒋殊在做一件打捞性的劳动,因为她笔下的每位老兵都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了。书写过程中,还要面临老兵不断去世。她是在与时间赛跑。这件事如果现在不做,就再没机会了,我们也就无法面对他们了。不论是对武乡,还是对文化,都是一种损失。蒋殊工作之余回到家乡,走近老兵做这份打捞工作,非常了不起,非常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尊敬。她书写了很多历史情形,书写了很多人的情怀,这是一种记忆。有些时候,记忆、回望比创新更重要。因为失去记忆,就不知道自己的来路,不知道根在哪里,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如何成长与发展的。蒋殊通过文学书写唤醒我们的记忆,把历史应该记忆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重回1937》中,蒋殊写了很多战争的局面,写了宏大战争背后的许多细节,写了很多老百姓在日本侵略下的苦难,有的人为了一双袜子,有的人为了一碗饭,有的人为了一句话,许多人从小失去父母。武乡这片土地曾经充满苦难与抗争,中国这片土地上同样充满苦难与战争。侵略者加害的苦难我们不能够忘记,一定要把记忆留下来给后人。武乡人给后代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他们在侵略者面前不屈服,不投降,不轻易被奴役,而是奋起反抗,对国家民族有极大的担当。这种精神是伟大的,犹如巍巍的太行山。

一直觉得,我们对战争的反思,应该有很好的书写。现在也有不少人在书写战争,但有些作家的战争观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些书写打着反战旗帜,忽略或者混淆战争性质。有不少作家,想离开中国的文化环境,把自己打扮成为世界性的作家,人类的作家。鲁迅说过: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试问,人类的作家就没有正义与非正义,没有是非观吗?可笑的是,写民族抗击,坚忍不拔精神的文学作品,往往被认为是狭隘的政治宣传。还有很多作家,专门去书写百姓的绝望,苦难,或者把今天社会环境下一些坑蒙拐骗的人倒能成功呈现出来,把老实人反而各种失败展示出来,总之就是说当今的社会环境没给正能量发挥提供可能,倒给见风使舵者提供了机会。这就是现在的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习总书记说,要校正我们的文学方向,校正作家的写作视角。不是说我们的国家没有问题,但必须客观看待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要看到国家在艰难发展过程中健康强大的一面。

蒋殊正是从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从社会发展的深处给我们以新的展示。她的作品,呈现出历史生活当中中国老百姓是如何从苦难与危机中走到今天的。她写的是武乡的事,写的是老八路精神,是太行山,但价值与意义却是广泛的,对今天的文学创作界有很重要的意义。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评论家)

猜你喜欢

武乡太行山铭记
一生铭记
《太行山写生》
舌尖上的武乡 记忆中的美味
Watch the Performance and Keep the Mission in Mind 观看演出铭记使命
情系太行革命老区 武乡砖壁红色之旅
山河铭记
新媒体背景下武乡顶灯舞的发展途径*
太行山(外二首)
奉献,来自铭记于心的职责
太行山上忆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