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影子教育利弊探析

2018-04-29彭小霞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公平

彭小霞

摘 要: 近年来,“影子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子教育”产生和兴盛是多方面因素下相互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沿革的原因,也有客观存在的现实原因。影子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通过文化资本中的三种资本形式:身体化资本、客观化资本和制度化资本来分析其利弊,对于当下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文化资本;影子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098-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20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个人实现在社会中向上流动的重要手段,当体制内的教育供给难以满足民众的教育需求时,社会化的教育机构就有其存在的空间,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在中国便迅猛发展起来。“影子教育”一词来源于国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史蒂文森(DavidLeeStevenson)和贝克尔(DavidP.Baker)针对日本高中生为了提高学业成绩而参加补习教育的现象提出的”[1]。影子教育的出现使得承担文化再生产的教育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变,开始逐渐由学校教育向影子教育倾斜,使得正常的学校教育受到了影响,学生、家长的负担过重,同时也对社会分层产生了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一、对影子教育存在及发展的思考

“影子教育主要是指发生在中小学主流教育系统之外,但紧跟主流教育系统的步伐,开设与主流教育系统相同或相似的学科来提高学生成绩,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或机构”[2]。影子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即与我国古代补习教育历史沿革有关,也与当下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分数的狂热追求等现实问题有关。

(一)影子教育的存在及发展的历史原因

影子教育之所以称为影子教育,主要有是因为影子教育仅因为主流教育系统的存在而存在,随着主流教育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主流教育而非它的影子。“影子教育的供给方主要有大学生家教、在职教师的有偿辅导、民办培训机构”[3]。由此可见,影子教育是依赖于主流的学校教育而存在的,具有私人性、营利性和补习性等特征。影子教育的存在也不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建国以前也能看见它的身影,尤其在清末新政时期、民初至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只是开设者不一样,被叫作补习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不断地派遣学者、官员出去考察、访学,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救亡图存。因此,各国优秀的教育制度和方法被传入我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富有的资本家才享有受教育权,贫富差距存在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教育差距。由此,各国开始用补习教育来扩大贫民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比如英国的半日学校、美国的乡村露天教育、法国的职业补习等[4]”。半日学堂、职业补习教育等就是晚清效仿而建立起来的。为了实现教育救国,政府还颁布补习教育章程来鼓励民众接受教育,使学校教育和各类补习教育协同发展,希望通过教育的普及来拯救整个国家的命运。

民初至北洋政府时期,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民初的补习教育是对清末新政时期补习教育的延续与革新,各项教育措施都以章程法规的形式得到加強,同时政府还颁布了临时宪法,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了民主共和制,从而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受教育的人数也开始逐渐增多。由此,补习教育在这一阶段得以真正确立。从清末新政时期补习教育的萌芽、民初至北洋政府时期的确立,再到国民政府时期的进一步发展,这是补习教育逐渐得到认可,人们由被动接受补习到主动补习的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这些时期的补习教育是国家为达到普及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补习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衍生物,补习教育有着其历史延续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补习教育具有不同时代的差异性。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补习教育的兴办者只是由国家转变为社会、私人,但利用业余时间来补习所需知识的根本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二)影子教育的存在及发展的现实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的中小学生身上寄托了更多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期待,他们需要学得更多更好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我国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将减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却将教育的负担转向了课外,影子教育的迅猛发展,其构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中国人重教育的观念,影子教育的盛行还与当今社会所流行的“文凭病”有关,学历的高低在雇主看来就是他们筛选人才的标识和信号,并认为可从教育背景来推断受聘者的能力,从而造成了人们的就业恐慌。此外,还与应试教育的压力,主流教育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有关。

二、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影子教育利弊

影子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影子”,如影随从,主流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影子教育的价值取向,主流教育追求的目标决定了影子教育追求的目标。影子教育的存在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等积极作用,同时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加大学生的负担,进一步促进教育不公平以及造成对影子教育的依赖性等。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三种不同存在形式来探讨影子教育的利弊具有重要意义。

(一)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作为一种资本类型,是布迪厄将经济学上的概念拓展到非物质领域的重要理论化成果。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5]。具体分析,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身体化形式、客观化形式以及制度化形式。身体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个体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生活中所形成的知识、涵养、能力、性情等方面,这需要个体投资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是内化形成的,是不可替代的。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是具体化的物质形态,是可触摸、可购买的,可使用的,蕴含着一定文化价值的文化商品或文化物品,如书籍、图片,及字典等,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和身体化文化资本是互为补充的。想要获取文化商品中的文化资本,持有者除了要具备必需的经济资本之外,还必须具备鉴赏文化产品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即有一定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资本是指通过合法化程序使得文化资本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凭证,如学历文凭、证书等。

(二)影子教育的利弊

针对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影子教育也相对的在其三个形式上分别体现了它的优势,同时也反映出了它的危害。

1.影子教育的积极影响

布迪厄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形式,相应的也可将学生的文化资本也予以划分:学生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客观化形态和体制化形态。影子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资本的获得与增长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第一,影子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是通过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以身体和精神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6]。体现为内化在身心中的性情倾向,如知识、技能、对文化产品的鉴赏能力等。它是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社会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其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融入了学生的身心,成为人与人不同的主要标志。影子教育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导向,在实现这一导向的过程中会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巩固、文化技能的增进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促进学生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

第二,影子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它是一种被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如唱片、磁带、画作、纪念碑、文学作品、书籍等,这是一种被“物化”的资本形态。当文化资本转变为“图片、图书、文字工具、学习资料、机器”等之类的东西时,文化资本就以这种物化的形式存在。影子教育机构懂得用多种客观化资本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它们会编写知识点集中且罗列清楚的书籍,学习并购买国内外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与网站。同时也会采用比主流教育更加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理念、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客观化文化资本。

第三,影子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得到认可及确认的文化资本,主要是指将个体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等方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方式确定其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并将其制度化”[6]。影子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获取制度化的文化资本。首先,优质的影子教育会颁发主流的学校教育所认可的证书,如各种知识竞赛等级证书,各种艺术等级证书等,证书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其次,影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参与影子教育系统的学生在主流教育系统的选拔中更具优势,更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大学,获得更好的学历,从而使得学生在制度化文化资本上获益更大。

2.影子教育的消极影响

当今,获得文化资本的竞争成为各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主要目的。良好的文化修养、优秀的教育资源以及高分高校都是影子可能带来的文化资本。此外,影子教育为满足社会对文化资本累积的渴求时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庭开支。学生在紧张的学校生活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影子教育的辅导。影子教育因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性而得到追捧,但是不合理的课外补习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学业负担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成为一个只关心考试而不注重生活的人,更有甚者成为一个丧失生活能力的人。同时,影子教育的开销也是一个家庭中不小的开销。家庭环境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学生最重要的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尤其当家庭条件差,家长常年在外无暇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时,就将希望寄予学校及课外教育来弥补学生身体化及客观化文化资本的不足,从而增加了家庭的教育开支。

第二,扰乱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影子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学生而言,会使他们对影子教育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因为影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家长对学生课外学习的监督,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外辅导班的教师会产生一种依赖,在学校上课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自己不经过独立思考,做作业直接问老师要答案,变得越来越不尊重主流学校的教师;或者课上听讲不认真或不感兴趣而直接不听,想着课后能在影子教育中补起来。对教师而言,由于影子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辅导功能,当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已在影子教育中进行提前预习或上课,学校的老师可能会习惯于在课上少讲一些,甚至把指导学生学习、预习的任务托给影子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导致部分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尽心尽责,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任务寄予影子教育,逃避自身的教学责任。

第三,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从社会角度看,影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加劇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加大了贫富间的差距。因为影子教育是昂贵的,需要家庭在金钱和时间上进行投资。而只有那些富裕的家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这种教育投资,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投资也是个体对未来能带来更多的竞争力和收益的投资。“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表现出显著的阶层差距”[7],高质量的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更好的身体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从而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工作机会。作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教育的影子教育,不同背景的家庭会因其对此的购买力度不同而加大阶层之间的差距。尤其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城乡间主流教育的质量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有所差距,而高质量的影子教育多开办在城市。因此,影子教育质量的差异成为了阻挡城乡缩小差距的又一障碍,使得乡村受教育的机会存在不公平现象。

三、消减影子教育弊端的对策

影子教育如影随从,并且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完全去除社会上的影子教育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任由其发展,只能从其弊端入手,使其趋于合理规范。针对影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减少学生和家长对影子教育的需求

大规模的影子教育竞争反映了我国主流学校教育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为影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影子教育反过来又加剧了学生考试竞争的压力。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班额较大,教学模式呆板僵硬,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因此,迫使许多学生和家长课后都转向规模更小且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的影子教育。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主流教育的投入,明确合理的班级规模,同时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及学校特色,为学校发展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此外,政府要重点扶持偏远弱势学校,平衡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各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二)规范影子教育的市场宣传,引导学生及家长的理性选择

影子教育为了扩大影响力,扩大招生范围,往往不惜重金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去夸大师资力量和教学效果,用成绩提高的典型案例去鼓动学生、家长报名。而最常见的是保分承诺,保证被辅导后学生提高多少分以及先试听后付款,未提高全额退款的方式来吸纳学生。因此,政府应当要求影子教育机构在媒体、街道刊登发布招生宣传广告、散发宣传单时,都必须经过审批机关审查备案合格后才能发布宣传。其次,要回归人本教育、引导学生及家长理性选择影子教育。各大影子教育的出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太多的选择,盲目的选择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从而得不偿失。理性的选择影子教育有利于学生及时找出自己的学习缺憾并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查漏补缺弥补不足。恰当适时的消费影子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理性选择。理性选择影子教育应回归人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应针对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同时,政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影子教育每年的补习效果做出数据统计和分析,帮助家长客观的了解影子教育的实际情况,引导家长合理消费,遵循“查漏补缺,适度补习”和“尊重个性,因材补习”的原则,使教育回归到培养人这一本质上来。

(三)加大提供补偿教育服务的力度,促进教育公平

市场化影子教育体系带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加大阶层差距的裂痕,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国家、政府在坚持义务教育资源更多地向经济落后地区、贫困阶层家庭倾斜的同时,还可为农村及城市贫困家庭提供公益补习项目、如可将师范生下乡补习作为学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师生帮扶项目等,从而起到帮扶弱势群体的作用。在“减负”的政策下学生的课外时间长了,如何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是应纳入减负工作的一项任务,学校可充分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些诸如托管、课程辅导、兴趣小组娱乐活动等服务,防止出现学生课后负担太重或过于松散的现象。与此同时,政府还应直接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给予教育补偿,使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也有条件接受课外辅导,从而削弱因家庭背景不同而在参加课外补习上所产生的学业水平的差距,以免对教育公平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国家应该效仿建国前的历史,支持偏远地区成立影子教育培训机构,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取他们应补充的新知识,弥补他们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而不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使影子教育充分发挥促进教育公平,而不是进一步拉大差距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Stevenson David Lee, David P. Baker.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2.

[2] 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5-98.

[3] 肖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5:21-23.

[4] 郭婧.近代中国补习教育的历史演变[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7.

[5] 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释——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6] 〔法〕布迪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9-97.

[7]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90.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必须公平
公平比较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学校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学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