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镁3种甘草酸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2018-04-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9期
关键词:甘草酸肝炎病毒性

刘 艳

(阜新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病房,辽宁 阜新 123000)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症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同时多数病患也会同时出现黄疸发热以及肝功能损害,甚至发展为肝硬化[1-2]。病毒性肝炎患者较易合并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甘草酸制剂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此次研究将在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选择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不同甘草酸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现将分析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在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选择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1组为A组,1组为B组,1组为C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肝外胆道系统疾病的患者。②处于妊娠期、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疾病。③参与此次研究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其他治疗药物。④肝外梗阻性黄疸。⑥酒精或药物引发的黄疸。A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为(45.4±5.7)岁。患病时间:1~5年,平均为(2.2±0.4)年。肝炎类型:12例为乙型,8例为丙型,10例为戊型。B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为(45.5±5.9)岁。患病时间:1~4年,平均为(2.1±0.7)年。肝炎类型:13例为乙型,9例为丙型,8例为戊型。C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为(45.3±6.5)岁。患病时间:1~6年,平均为(2.3±0.8)年。肝炎类型:11例为乙型,10例为丙型,9例为戊型。对三组病患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病患均实施常规保肝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A组患者使用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将1.5 g甘草酸二铵加入到250 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经由静脉滴注给药,1日1次。B组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将60 mL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加入到250 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经由静脉滴注给药,1日1次。C组患者使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将150mg异甘草酸镁加入到25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经由静脉滴注给药,1日1次。所有病患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对比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3]:患者乏力、上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经治疗后基本消失,总胆红素降低60%以上则可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经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总胆红素降低30%以上则为有效,未达到如上标准则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各项数据间的对比,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与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B组及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有明显提高,但C组的疗效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

2.2 三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分析: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B组及C组的改善效果要显著优于A组,C组的改善效果最为理想(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分析(±s)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分析(±s)

注:*表示B与A组比较P<0.05。#表示C组与A组比较P<0.05。△表示B组与C组比较P<0.05,▽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TBiL(μmol/L) ALT(U/L) AST(U/L)A组(n=30) 治疗前 68.2±2.2 875.3±6.4 475.6±7.1治疗后 50.1±6.2▽ 446.8±5.6▽ 117.8±5.2▽B组(n=30) 治疗前 68.3±7.2 875.4±8.5 475.7±8.3治疗后 47.4±1.3*▽ 326.9±7.8*▽ 87.2±4.4*▽C组(n=30) 治疗前 68.4±5.3 875.5±6.1 475.6±8.3治疗后 38.9±3.2△#▽ 217.3±3.5△#▽ 52.4±3.7△#▽

3 讨 论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其依据引发疾病病原体的不同进行分类,临床主要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其中甲型以及戊型主要为急性肝炎,其他则可能存在急性及慢性表现,并且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较高[4]。病毒性肝在发展过程中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降低干细胞对胆红素量摄取、结合以及排泄的能力,诱发高血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证明肝细胞损伤明显,临床至难度较大,病死率较高[5]。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疗法。甘草酸制剂是临床用于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药物,其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可保护肝细胞、抗细胞凋亡、抗生物氧化。

临床常用的甘草酸制剂主要为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镁3种。其中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苷、甘氨酸以及盐酸半胱氨酸,该药物可提高胆色素代谢作用,减少ALT以及AST释放,调节钙离子通道,减轻细胞损伤,保护肝功能。甘草酸二铵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该药物抗炎效果显著,有助于保护肝细胞膜。改善患者肝功能。异甘草酸镁是第四代甘草酸制剂,该药物抗炎效果显著,可阻止血清转氨酶的升高,减轻肝细胞变性、降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抗生物氧化作用效果显著,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改善肝功能作用[6]。在此次研究中发现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A组及B组。而且该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效果也明显优于其他2组,B组的治疗效果次于C组,明显优于A组。证明异甘草酸镁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综上所述,3种甘草酸制剂中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最为理想,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临床可优先选择该制剂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

[1] 付俊录,陈志强,刘杰,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9(7):79-81.

[2] 庄金田.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7(1):17-19.

[3] 严福建,曾琴,高建伟,等. 异甘草酸镁结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4):48-49.

[4] 韦明,徐长春,程红波,等.异甘草酸镁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5):456-457.

[5] 伍慧丽,谭永康,马列清,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舒肝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16(6):72-73.

[6] 桂亚萍.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76-77.

猜你喜欢

甘草酸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HPLC 法同时测定甘草酸二铵制剂中18 α 和18 β 甘草酸二铵含量*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丹参酮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