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看《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2018-04-19郑书姗

东方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金锁记女性主义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刻画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且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息。小说《金锁记》通过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变化把这种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她的小说多从人物的命运出发,探索人性的变化,而这种悲剧意识的产生和其自身经历、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关键词:女性主义;金锁记;悲剧意识

“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这本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可以说是张爱玲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张爱玲通过塑造各种女性形象,让读者看到旧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境地以及女性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压迫的现状。本文就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金锁记

“朱利娅·克里斯托娃在《妇女时代》中指出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女权主义者,提倡自由女性主义,要求在现在的社会秩序中获得与男子同样的平等权力;第二代是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强调两性之间的区别,拒绝承认传统的男性象征秩序;第三代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是形而上学。” 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人类社会在进入父权制时代时,女性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知识等等方面都沦为男性的附庸。随着女性主义在人们意识领域里的不断加强,在文学作品中也不断涌现出一个个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金锁记》记叙了一个受封建文化压迫的女性曹七巧人格变态的故事。小商人家庭出生的曹七巧作为一个正常女人也是渴望真心的情爱和温暖的,而这种爱的要求注定不可能从她残疾的丈夫身上获得。作为一个年轻的少妇,曹七巧却偏偏遇到了生活在她周围的异性姜季泽,这就导致了她情欲的大爆发,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生活了三十年。这种爱情的缺失致使她把目光转向姜家的钱财,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曹七巧渐渐迷失了自己,性格终于扭曲,行为变得不可理喻,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导致儿媳妇的死亡,还拆散了女儿的爱情。”张爱玲在这本小说中深刻的反映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思想前卫。“只见门口背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锻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边夹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暗,楼梯铺着湖绿花格子漆的外衣,一级一级的通入没有光的所在。”这段外貌描写显示了曹七巧在性格扭曲后空虚而丑陋的灵魂,这样的灵魂让人厌恶,曹七巧从一个活泼剽悍的年轻姑娘逐渐变得变态丑陋,这一巨大的转变是给人震撼的,她内心的恶被散发的淋漓尽致,这恰恰也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反抗意识的描写和人性的挖掘,曹七巧在长期的压抑下终于反抗,但她反抗的后果是毁灭性的。曹七巧从一个活泼剽悍的年轻姑娘逐渐变得变态丑陋,这一巨大的转变是给人震撼的,她内心的恶被散发的淋漓尽致,这恰恰也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反抗意识的描写和人性的挖掘,曹七巧在长期的压抑下终于反抗,但她反抗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而在张爱玲眼里,曹七巧的贪婪、尖刻、变态等行为都是女性为了追求爱情和自身幸福的反抗。相比于曹七巧,张爱玲小说中的大多数女性都是顺应命运,不敢反抗的。《金锁记》中的长安就是典型的顺应命运的例子,一直生活在曹七巧阴影下的长安,虽然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新式教育,但是迫于母亲的压力,选择了放弃学业。渐渐沉迷于抽大烟带来的快感。直至后来有一次摆脱曹七巧阴影的机会摆在她面前,也没有抓住,她顺从了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曹七巧的儿媳芝寿在嫁入姜氏家族的那一刻就开始忍受婆婆的虐待和丈夫的漠视,从不反抗。同样是面对家人的蔑视,曹七巧用尽方法也要发泄自己的欲望,表现自己的愤怒,而芝寿只会默默的忍受一切,这注定了芝寿和曹七巧的不同。芝寿和长安的悲剧都是自身的不反抗和顺从造成的。张爱玲习惯于从两性关系和婚姻关系出发来一步步的揭示人的本质,展现人性的自私与残酷。

二.《金锁记》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一个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残酷等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金锁记》算是把她悲剧性的风格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金锁记》中曹七巧曾是一个活泼剽悍的年轻女子,也缺乏异性的示好,从她为了金钱嫁入姜家,嫁给那个残疾的二少爷时,一切就都改变了,她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在森严的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也无法和自己喜欢的小叔子在一起。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她觉得只有金钱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为了金钱慢慢丧失了善良的本性,从此套上了黄金枷锁,当她意识到这样也换不来自己需要的生活,最终变的心理变态,把自己的不辛加注在一双儿女身上。女儿长安在成为她畸形生活的替代品。可以说曹七巧是一个背负着黄金的枷锁,在人性的挣扎中被挤扁最终失去人性的可爱一面的可怜可恨的艺术形象。“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她怕话说多了要被人看穿了。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着添酒布菜。隔了些时,再提起长安的时候,她还是轻描淡写的把那几句话重复了一遍。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七巧以为的“胜利”恰恰体现了道德和人性的沦丧。这种亲子关系中人性冲突的描写,更能显示作者浓烈的悲剧意识和小说巨大的悲剧力量。

三.《金锁记》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金锁记》之所以有如此浓厚的悲剧色彩,与张爱玲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从童年到少女时代,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敏感的张爱玲心灵自小就刻上落寂的阴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到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生于“五四”之后的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期间接受了西洋式的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从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这种生活的客观环境对其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小就过着孤独凄凉生活的张爱玲看整个世界都是披上一层悲剧色彩的,不难从她的作品中看到这种悲剧意识。

结语:

张爱玲用她犀利敏锐的观察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她细腻的笔触,写尽了人世的荒凉和人性的残酷、扭曲、虚伪。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也是有理可就的,她的小说是旧时代的镜子,反射出旧时代独有的一面。《金锁记》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2]傅雷.傅雷文集·文艺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李辛、楊红.从文学作品中看女性主义的表现[J].湖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2(5).

作者简介:郑书姗,女,1993年10月,安徽黄山人,硕士在读,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金锁记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生命的映像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