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18-04-18王天龙

关键词:贝沙坦射血心肌梗死

王天龙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医院,河北 承德 068450)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蛋白,在发生急性炎症时可相互反应,其含量水平和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密切关系[1]。有研究[2]指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和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形成有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为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为实验组,患者年龄分布在45~79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其中39例进行厄贝沙坦治疗,此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11例,高血压病史的32例;39例进行常规治疗,此组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8例,高血压病史的22例;另选择39例未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对照。除此之外,无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1.2 方法

实验组39例给予厄贝沙坦+阿司匹林各150 mg治疗,39例给予150 mg阿司匹林常规治疗,两组每天各治疗一次,共治疗14天,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取静脉血测定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以及心脏射血分数。

1.3 观察指标

用比浊法评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用美国公司研发的彩色开普勒超声成像仪评定心脏射血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给予厄贝沙坦治疗与常规治疗的实验组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较治疗前低,心脏射血分数较治疗前高,且经厄贝沙坦治疗的组治疗前后差异更加显著。治疗前后以P<0.01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实验组、治疗前后心脏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射血分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在排除了糖尿病、收缩压、年龄、舒张压、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后,用偏相关进行分析,可以 得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心脏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3 讨 论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致病蛋白,反应较普通反应蛋白更为灵敏,它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诱导肝细胞产生,当机体发生炎症、或机体损伤时发生可相互反应,其含量表明炎性因子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研究[3]已经证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威胁因素,临床可以通过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判断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当机体发生炎症或损伤时,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迅速升高,现已成为判断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控制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对于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证实了厄贝沙坦可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体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对于缓解病情,提高患者心功能有重要作用。

[1] 戴午阳,王永东,李小东等.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37-38.

[2] 汪 芳,刘 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10.

[3] 史连盟,郝玉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2784-2786.

猜你喜欢

贝沙坦射血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更 正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与心脏重构的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舒张性心衰疗效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