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式方略让心育真正育心

2018-04-16黄敏洁何琳刘捷

中小学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育心理健康心理

黄敏洁 何琳 刘捷

在国家大力提倡“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小学阶段的教育面对的是怎样的儿童?如何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成师附小”)始终将办学的关注点落在育人上。近年来,学校基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德心并重,以融合式方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通过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时空、多元的成长平台、差异的发展路径,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德心并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而德育工作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持续生长的沃土。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德心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思路。

1. 协同管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我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2013-2017年)》为指导,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年规划,并建立了校长领导、德育主任协同、心理专兼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为主力军、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通过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实现各方协同管理,进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资源保障,建设完备的专业阵地

学校2009年成立心理成长中心,其办公区分为“静心室”“晴心室”“宁心室”三大功能区,配有沙盘、音乐舒缓椅、团辅箱、宣泄人等专业器械,用于学生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情绪宣泄,以及教师的压力舒缓等,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学校还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中心开放与运行的常态化。

3. 有理有据,将“心灵成长”融入日常班级管理

我校的德育工作理念是“只只雏鹰竞飞翔”,我们将“眼里有人、眼里有每个人、常态化实施、在班级生活中着力”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张,旨在让学生过有质量的班级生活。根据学生年段心理特点,我们提出了“有质量的班级生活”的12条标准:班级目标一致、班风积极向上、一日常规扎实、岗位人人负责、活动丰富多彩、锻炼积极有效、同伴团结互助、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管理民主、学业质量优异、班级风格突出、家校深度融合。我们还结合问卷调查,针对每条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通过問卷调查、绘制“儿童地图”分析班级学情,结合学生需求制定班级愿景;利用“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与工具,开展心理班会,处理学生遇到的成长困惑;建立班级学生“情绪与行为”档案,为班级发展提供依据。

4. 家校融合,实现心灵共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着力,共同促进儿童生命的和谐成长。我校成立了以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为核心的家长学校,积极组织亲子活动,向家长传递积极教育理念,倡导在班级活动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理念。一方面,我们利用家校讲座反馈学生身心状况,分享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使家长与教师统一认识,形成真正的育人共同体。另一方面,我们在亲子课程中设置了丰富的开放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孩子的生活、学习、能力发展状况,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此外,我们还搭建了《致家长的一封信》、校报“心语咖啡吧”、家校联系本、家庭状况调查,以及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信息发布等多个家校沟通平台,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家校共育。

二、系统思考,架构德心融合课程体系

我校以德心融合的理念指导课程建设,积极建构德心融合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有质量的生活提供广阔平台。

1. 植根国家课程,以“主体学堂”开展学科渗透

在国家课程的各学科中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一方面,我们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教师赛课的评价体系中,做到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另一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主体学堂”的方式开展学科课堂教学,强调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呈现出“学习主动、交流互动、多元活动、成长生动”的状态,由此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

2. 依托地方课程,重点关注“心灵”与“安全”

我们充分运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生命·生态·安全》,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建立个体生命与积极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通过教材解读,发现“热爱生命”与“呵护心灵”两个单元涉及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内容,故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实施;拓展与丰富“安全生活”单元的内容,开发安全体验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演练技能,巩固行为。

3. 打造校本课程,让心育课程走向深度融合

我们着力打造了由心育学科课程、养成课程、服务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组成的德心融合校本课程体系,拓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让心育课程走向了深度融合。

其一,心育学科课程。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我们开发了主题活动课、社团选修课与学科节日课程。其中,主题活动课包含自我认识、学习心理、生活与适应、情绪、人际交往、生涯规划六大板块,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团体心理素质训练课、探究展示课三种课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我们还开设了“沙盘世界”和“校园心理剧”两门社团选修课,以及“5·25心理健康周”等学科节日课程。每年五月,学校会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如心理知识宣讲、“我爱我”小报制作、心理游戏推广、师生心理素质测评、校园心理剧展演、心理电影赏析等,以增强师生的心理关护意识。

其二,养成课程。首先,我们深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讨论出该年段学生养成教育的重点突破口,以关键词的方式呈现,如一至六年级分别为“适应”“内化”“调适”“自我认识”“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其次,我们根据各年段学生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梳理出该年级学生参与的系列活动,包括“微笑问好、文明就餐、整理书包”“文明休息、清洁卫生”“珍惜时间、收拾整理、遵守规则”“诚信友善、善于沟通、关爱同伴”“礼貌待客、换位思考、欣赏同伴”“积极规划、科学管理时间”。

其三,服务课程。服务课程旨在让每一个附小学子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与活动中,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基本素养的形成。比如:一至六年级的服务课程分别以“我是小小管理员”“我是图书小卫士”“我是图书管理员”“大手牵小手 爱心接力棒”“我是小小分餐员”“我是附小值周生”为主题。

其四,综合实践课程。我校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了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帮助学生理清“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以一年级“我与身体”课程为例。学生通过照一照认识自己的外表,量一量了解自己的身形,问一问了解父母眼中的自己,比一比得知自己的身体变化,关注自己的身体发展,懂得用行动珍爱生命。

三、培训助力,建设优质心育团队

心育队伍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推进的关键。

1. 心理教師系统化培训

一方面,我们要求心理专兼职教师按照要求参加市区相关培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更好地运用科学知识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成都市心理辅导员B、C证培训。至2017年,德育干部与班主任60%持有心理辅导员B证,100%持有C证。

2. 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一是将“班主任论坛”作为班主任团队共学共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我的治班策略”“儿童地图”等主题论坛,让每一位班主任理清育人理念,细致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二是班主任教师每学期开展两次心理班会活动,针对班级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引发思考,探讨应对方法;同时邀请专家对班主任进行“正面管教”的培训。三是结合成都市班主任技能赛、心理班会赛、主题班会赛三大赛事,以赛促练,引导班主任教师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更优。

3. 全体教师渗透式培训

我们强调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注重对每位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及时疏导。此外,我们还经常举行教师读书活动,通过心理书籍的推荐与心得分享,带领教师们学习心理关护的方法,如用音乐冥想的方法应对压力,管理情绪;开展专题心理培训,如开展“无声对话”活动,引导教师们在无声世界中感受沟通的力量,在艺术表达中舒缓工作压力。

猜你喜欢

心育心理健康心理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