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依曼布拉克村希望小学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2018-04-16

地下水 2018年3期
关键词:第四系滑坡体岩性

(新疆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研究区范围位于伊宁市北约17 km,距伊宁县约22 km处,行政区划上属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管辖,从伊宁市有泊油路可达研究区,交通方便。研究区呈近似长方形,东西宽约68 m,南北长约120 m,面积约0.033 km2。由于目前对区内滑坡地质灾害没有采取任何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滑坡的规模、危害范围的预测,滑坡如再次发生,将直接威胁到希望小学教学楼、居民房屋、道路、输电线路的安全使用,以及240名学校师生人、过往行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5],以研究区内发育的2处滑坡地质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内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为后续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防治方案提出建议。

1 研究区地质条件分析

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所在区域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在885~830 m。

(1) 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滑坡隐患处位于奥依曼河中下游地段西侧山体,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两个滑坡体之间发育小型冲沟,整体地势西高东低。

(2)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位于奥依曼河西侧阶地上,即研究区东侧的学校至民房一带,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平坦、开阔,相对高差较小,地形略有起伏。

1.2 地层岩性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全部为新生界,由老到新分别为①新近系、②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层、③第四系上更新世风积层、④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⑤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

1.3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1 地质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为天山纬向构造带西部的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伊犁河断陷盆地的北部、科古尔琴复背斜之南缘。基底为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组成的巩乃斯复向斜,北部山区为北西西向构造带的科古尔琴复背斜。区域上较大的断裂主要为博罗霍罗南坡断裂(F7)和科博河断裂(F10)。

1.3.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伊犁谷地是新疆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区域之一,具有地震活动频度与强度均较高的特点。根据伊犁谷地震中分布规律,地震活动一般发育在活动断裂附近,而研究区距离最近的区域性活动断裂F9约70 km,因此研究区范围内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此外,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研究区所在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据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定指标判定,拟建工程场地属基本稳定区。

1.4 水文地质条件

1.4.1 地下水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组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孔隙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侧奥依曼河河床两岸,该河北向南流经研究区,含水层由冲洪积砾石、卵石、砂砾等组成。颗粒粗、孔隙大、透水性好,补给条件充足,厚8.1~14.2 m,地下水量丰富,由北向南径流,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溶解性总固体一般小于1 g/L,水质好。地下水以孔隙潜水的形式赋存于冲洪积层中。

(2)第四系全新统风积及残坡积透水不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勘查内西侧山坡上,由粉土、砂、砾石和腐质土组成,厚1.5~3.0 m。由于分布位置较高,地形坡度较大,虽透水性较好,但不具储水条件,为透水不含水层。

2)新近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广泛分布研究区内,本次勘探钻孔35.1 m内无地下水出露,据在研究区内收集的钻探资料,含水层厚度为20.5~43.5 m。地层岩性主要由砂岩、含砾砂岩、泥岩组成,含水层与隔水层以互层的形式组成。其中隔水层岩性主要以泥岩为主,而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砂岩为主。

1.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大气降雨通过地表风化、构造裂隙入渗补给地下水,以及北部高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奥依曼河由研究区东侧通过,赋存于奥依曼河两侧的第四系松散洪冲积物,孔隙发育,在河水自北向南运移的过程中,接受河水的补给形成第四系潜水,其运移速度快,径流通畅,为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地下水径流的过程也是地下水不断排泄的过程,地下水的径流方向是由北往南,奥依曼河是排泄通道。

1.5 工程地质条件

1.5.1 软弱-较软泥岩与砂岩互层岩组

主要分布在滑坡体及其四周的第四系地表覆盖层之下,在滑坡体后缘及滑坡体的坡面上零星出露。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含砾砂岩等,根据钻孔采样情况分析,一般0~4 m岩层为强风化,4 m以下为中风化,本次未揭穿,岩体呈层状,抗压强度较大,力学强度较高。根据本次采取岩石样做力学性质试验可知,饱和砂岩单轴抗压强度5.75~9.63 MPa,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1.5.2 粉土与卵石双层结构土体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侧的学校及居民区,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粉土出露于地表,结构稍密-密实,干燥-稍湿,厚度约1.5~3.5 m,下伏地层岩性为卵石,呈次圆状,砾径一般在2~3 cm,最大约30 cm,颗粒级配好,分选性差,松散无固结,厚度8.1~14.2 m。结合勘察规范以及当地经验综合确定承载力特征值fak=230 kPa。工程地质条件好。

1.5.3 黄土状粉土单体结构土体

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内西侧山坡上。黄土状粉土为风积成因,土黄色或者浅棕色,干燥—稍湿,厚度依据原始山体地势有一定厚度变化,一般在1.5~2.0 m,最厚约3.0 m,局部微塑,松散—稍密,具有大孔隙结构。上部受地表降雨入渗影响呈稍湿状态,下部干燥、易碎,具有轻微—强烈湿陷性。

1.5.4 含砾粉土结构土体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内古滑坡体上、滑坡后缘及坡面上。地层岩性以粉土为主,含块石、碎石、角砾等,母岩成分以砂岩、泥岩为主,呈尖棱状,砾径组成为:2~20 mm约占10%,20~60 mm约占20%,>60 mm约占5%,余为粉土、砂粒,干燥-稍湿,结构稍密-密实,厚度0.3~1.1 m,滑坡体上分布有裂隙和不稳定土体等不良地质作用。工程地质条件差。

1.5.5 杂填土单体结构土体

主要分布于HP1滑坡体的坡脚,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由建筑垃圾、原始山坡土体堆积而成,岩性以粉土为主,结构松散-稍密,土质较均匀,含砖块约10%,工程地质条件差。

1.6 人类工程活动

研究区人类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斜坡坡面上人工种植树木,平整了多级平台,采用人工浇灌,由于平台长期侵水造成坡面土体重度增大导致失稳;二是坡角的开挖使斜坡前缘形成了临空面,高度约5~8 m,长度约30~40 m,破坏了斜坡土体的平衡。

2 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类

通过勘查发现区内,仅发育一种地质灾害,即滑坡灾害。研究区内HP1和HP2均为潜在滑坡,根据类型可划分为堆积层土质滑坡。滑坡体主要以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组成,覆盖厚度1.0~3.8 m,为浅层滑坡,下伏基岩为第三系上新统泥岩砂岩互层。通过对奥依曼布拉克希望小学老师和当地居民的走访了解到,HP2于1997年夏天坡角下人工取土,造成了该斜坡局部滑动,已滑体积约18 696 m3。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规模级别划分标准和物质组成和结构因素分类,HP1、HP2滑坡类型均为堆积层小型滑坡,属黄土滑坡,按发生年代划分HP2为老滑坡。

2.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通过现场勘查,根据地形地貌、揭露的堆积体厚度及岩土体结构情况等特征判断,对滑坡发育坡面形态及滑坡周界进行了圈定,其中HP1潜在滑坡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滑坡体平面形态

HP1潜在滑坡体分布于教学楼西侧山坡,地形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潜在滑坡后缘高程为867.95 m,前缘高程为837.02 m,相对高差30.93 m,自然斜坡整体平均坡度29°,潜在滑坡后缘坡度7°~19°,前缘坡度45°,潜在滑坡整体呈上缓下陡。潜在滑坡体周界北、南两侧以小冲沟为界,西侧以后缘分水岭为界,东侧为坡脚。东西宽约58 m,南北长约82 m,面积为4 076 m2,坡向101°。潜在滑坡平面形态整体呈舌形,边界轮廓较清晰,表层植被发育良好,潜在滑坡体地表发育有9条拉张裂缝,整个滑坡体均有发育,潜在滑坡中部裂缝相对较集中,呈直线形,走向多在16°~22°,裂缝宽2~5 cm,最大达20 cm,可见深度5~20 cm,长度4~8 m。

(2)滑体

根据钻孔和探井揭露情况并结合物探资料综合分析,滑坡体平均厚度2 m,滑体堆积厚度前缘和后缘相对较小,厚度在1.3~1.5 m之间,中部厚度最大,滑体岩性以第四系风积黄土为主,体积约8 152 m3。

(3)滑面(带)

根据探井和钻孔成果分析,该滑坡的滑面为第四系风积黄土与第三系强风化泥岩接触面。滑带上部黄土的透水性一般,遇水易软化,滑带下部为泥岩、砂岩,透水性差,起到隔水作用,接触面的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在地表水的不断入渗下,受下伏砂岩、泥岩面的阻隔,下部体土容重逐渐增大以至饱和时,滑体将产生滑动,形成滑坡。

(4)滑床

根据钻孔和探井揭露情况并结合物探资料综合分析,滑床为第三系泥岩、砂岩,风化程度强—中,产状280°∠5°,平均埋藏深度2 m,前缘与后缘埋藏深度相对较浅,中部埋藏较深。

3 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

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包括地层岩性因素、地形地貌因素等,外因为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及地震和人类活动。

3.1 地层岩性条件

研究区内HP1、HP2潜在滑坡体地层岩性均为上更新统风积黄土,覆盖厚度一般1.5~3.2 m,最大厚度达3.8 m,构成了滑坡的物质来源。黄土具有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加之下伏基岩为第三系砂岩、泥岩互层,相对隔水,基岩风化后形成砂砾土,易形成滑动面,上部黄土在降雨或融雪水作用下,土体饱和度增加从而加大土体的重度,使其沿软弱结构面下滑,这就为滑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条件。

3.2 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在滑坡灾害形成中起着与地质条件同等重要的作用,是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研究区地貌上属低山区,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滑坡分布的斜坡坡高约30~40 m,斜坡整体坡度29°~37°,局部较陡,43°~45°,为滑坡的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3 气象、水文条件

研究区属半湿润大陆性温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92.4 mm,其中年最大降水量536.0 mm(1998年),年最小降水量207.8 mm(2008年),大气降水是滑坡灾害的主控因素,对滑坡的诱发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入渗(尤其是集中强降雨)使坡体土层含水增加,不仅增大了滑坡土体的重度,破坏斜坡平衡稳定状态,增加下滑力,而且还能促使滑移面形成及软化滑动面,在多次重复剪切下使土体抗剪强度急剧降低,从而诱发形成滑坡。

3.4 人类活动作用

研究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也是诱发地质灾害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工程建设时对HP2潜在滑坡坡脚过度开挖取土,造成边坡失稳,垮塌,造成局部滑动。对HP1滑坡坡脚开挖修建教学楼,对坡体挖沟植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滑坡的土体结构,在坡体上人为形成汇水面,使得强降雨、融雪在坡体汇集后进一步入渗、冲蚀,使得地表水入渗补给滑坡体,增加了土体的容重,破坏了土体的抗剪强度,诱发滑坡发生。

4 结语

(1)研究区所在区域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在885~830 m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全部为新生界。

(2)研究区内HP1和HP2均为潜在滑坡,为堆积层土质滑坡。其中HP1潜在滑坡体分布于教学楼西侧山坡,地形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HP2潜在滑坡体位于HP1潜在滑坡北侧,紧邻HP1滑坡,相互间以冲沟为界,地形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3)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包括地层岩性因素、地形地貌因素等,外因为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及地震和人类活动。

[1]韩婧. 新疆伊犁地区巩留县滑坡发育特征及易发性评价[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

[2]刘丽楠, 李守定, 姜越,等. 新疆伊犁加朗普特黄土滑坡泥石流降雨诱发机理[J]. 工程地质学报.2017(5):1230-1237.

[3]杨奉广, 木合塔尔·扎日, 封丽华. 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与防治对策[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4(3):117-120.

[4]赵良军, 李虎, 刘玉锋,等. 新疆伊犁果子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致灾因子[J]. 干旱区研究.2017.34(3):693-700.

[5]雷育宾. 昌吉市庙尔沟村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下水.2017.39(3):199-200.

猜你喜欢

第四系滑坡体岩性
第四系胶结砂层水文地质钻进技术研究初探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河北平原区第四系(200m以浅)岩土体综合热导率特征综述
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明渠结构优化研究
低渗岩性气藏压降法计算库容量改进
基于核Fisher判别的致密碎屑岩岩性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