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本 顺学而导

2018-04-12张志华管芳芳

江西教育B 2018年3期
关键词:个位座位大象

张志华 管芳芳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生发学习自信,引导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教为学服务,以学为本,顺学而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估算”课堂,感受大师风采,领略生本课堂。

一、引导自主提问,直面估算疑难

师:关于估算,你碰到过什么困难,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吴老师?

生1: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2: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生3:估算是什么人发明创造的?

生4:估算可以有什么方法?如果可以有方法的话,能把它们分类吗?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北京有一个学生,曾向吴老师提过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精确计算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生(齐):遇到过。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

【评析】课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解决的估算疑难,激发求知欲望。学生未能提出引导教学方向的核心问题时,吴老师巧借学生之名,提出预设之问,导入新课。

二、唤醒生活经验,增强估算意识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过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的经历。青青和妈妈购了五种商品。(屏幕出示五种商品及其价格:48元、16元、23元、69元、31元。)同学们讨论,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1.当妈妈想确认带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2.当收银员将每种食品的价钱输入计算机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生用手势表明自己的观点。)多数同学选择1,有两个同学选择3。

师:请问这两位同学,假如你买东西的时候花了168元,收银员估了估,告诉你大约就交200元吧,你交吗?

两名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

师:当青青被告诉交多少钱时,你们认为应该精确计算还是估算呢?

生:交钱的时候,花多少就得交多少,不多也不少,还得精算出来。

众生:就是嘛!

师:对啊,当售货员告诉顾客多少钱时一定是个很精确的数据。而当妈妈要确认带200元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评析】估算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吴老师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连接生活经验与现实问题,估算、精算之功用,在问题情境中不辩自明。

三、经历思考对比,体验估法多样

师: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熟悉吧,你发现了什么?

生:大象和石头同样重。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大象和石头放在船上时,标记与水面的位置是一样的。

师:你很会观察。既然相等,称称石头有多重,不就可以知道大象的质量了吗?

生(齐):对呀!

屏幕展示称石头画面,并出示六次称得的数据:328,346,307,377,398,352。

师:你能估计一下这头大象有多重吗?怎样估?有没有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把你估的结果或算的过程写出来?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简单记录。

生开始估算,师巡视。

1.整理估算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几个同学是怎么算的。(指着第一个同学的答案:300×6=1800)这是谁写的?能把你刚才估的方法解释一下吗?

生:我把每次石头的重量看成300千克。

师:本来都是300多的,他都看成是300整,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明明每次称的结果都是300多,而这位同学却把这6个数都看成比它们小的300,这种往小里估的方法,你们给起个名字吧。

生1:往小里估。

生2:小估。

(众生大笑)

师顺势说:小估就小估呗!我们把这个同学的估算方法叫“小估”。

教师用红色的粉笔在该算式上面标记“小估”。

教师跃过其他算式,指着黑板右下角的算式提问:

400×6=2400这是谁写的?你把这些数——

生:往大里估。

师:你把这些数都看成多少了?

生:我把它们都看成了400。一共有6个,就是400×6,得到2400。

师:他是往大处估了,也可以。(未等老师说完,众声已喊出:大估)

教师在400×6=2400算式上面标记“大估”。

(教师继续指着另一个算式:300+300+300+400+400+400=2100)

师:我们来看这是谁估的?人家要么大估,要么小估,你又小估又大估,什么意思?

生:大估小估。

师:好,我们就叫它“大小估”。

师(指着350×6=2100):这是谁写的?你是怎么想的?解答一下你的算法。

生:我把每一个石头的重量看成350。

师:你為什么把这6个数都看成350呢?

生:328,346,307比350小,但它们接近350,377,398,352虽然都比350大,但也接近它。我就取了一个中间的整十数。

师:刚才同学们有大估的,有小估的,你既不往大估也不往小估……

生(齐):中估。

(同学们笑声响起)

师(指着330+350+300+380+400+350=2110):你是怎么想的?

生:嗯,我是近估的。把每个数都看成离它最近的一个整十数,然后再加起来。

师:你把328看作了330,把352看作了350,是吗?也就是接近那个数的整十数,对吧?

教师面向全班:大家有问题吗?

(学生没有反应)

师:我可有个问题要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把328看作330,而不看作320;把352看作350,而不看作360呢?在你的心目中一定已經悄悄地有了一把尺子,对吗?

生:328的个位上是8了,我就往前升一个。352个位是2,我就不要了。

师:那么如果遇到个位上是6呢?7,8,9呢?

生(齐):往上升。

师:如果是1,2,3,4呢?

生(齐):往下降。

师:如果是5呢?

生(齐):都可以。

师:看来,其实在同学们心中已悄悄有了标准。就是遇到个位上是0,1,2,3,4时,就——(众生:下去)遇到个位上是5,6,7,8,9时,就——(众生:向前升一个)

师:在刚才估算的时候,其实同学们运用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1:四下五上估。

生2:四舍五入估。

师:对,同学们在估的过程中用到了四舍五入的方法,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它。

师(指着300×7):这是谁写的?为什么不是300×6,而是300×7呢?明明是6个数,你怎么整出来7个数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表面上看有6个数,但是我又把每个数取走300后,剩余的凑在了一起,像28,46,77……凑合凑合又是一个300,这样大约是7个300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估?

生:我想它一定比6个300更接近准确值吧!

教师带头鼓起掌。掌声、笑声响起,同学们投去羡慕的目光。

师:噢,把多余的数凑在一起,差不多又是1个300了,再乘以7就是2100。在估算的过程中你又凑一凑,又调一调,因此得出了与众不同的7个300。这个估法该叫什么啊?

生:凑估、调估。

师:有道理!(板书“凑调估”,红色粉笔标注“☆”)

教师指着黑板上书写中最后一个离开的同学的算式:328+346+307+377+398+352=2108。

师:这是谁写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这6个数一个一个加起来,得2108千克。

师:你为什么这样算呢?

生:这样算比他们算得要准确。

师: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这样计算虽然准确,但是算得太慢了。

生2:这里只需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就可以了,精确计算没必要。

师:你听了大家的发言,有什么想法?

生:我还是觉得我的计算比他们的准确。

师:好,看来你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没关系,到底是估算好,还是精算好呢?我们慢慢体会。

师: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问估算有什么方法啊,怎么估啊,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黑板上学生算式无序,但教师手指的红色粉笔字却提炼出基本方法。随着教鞭的移动,学生有序地读出:小估、大估、大小估、中估、四下五上估、凑调估。

2.在比较中反思提升

师:在你们估的时候,电脑也悄悄地计算出来了。(出示两个答案:①20108千克 ②2108千克)你们觉得哪个答案有可能对?用手势表决吧!你们都把第一个答案淘汰了,为什么啊?

生1:不可能,大象根本不可能是20108千克。

生2:我们估算的结果是两千多,怎么会弄出一个两万多?

生3:大估才2400,怎么可能比大估还大呢?不可能。

师:我觉得这几个同学的发言都挺有道理的。告诉大家,精确值是2108千克。同学们,看着这个精确计算的结果,再看看大家估的结果:2400,2100,2080,1800……此时此刻,你们想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作一点评价吗?

生:我估的是2110。我觉得我估得还挺准的,因为和答案比较接近。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是四下五上估的。

师:哎呀,这是经验之谈啊。

生:我估大了。我把307这样的数看成400了,估得远了。如果缩小一点,就能估得准一点。我很佩服“凑调估”,还能调整调整,比较接近准确值。

教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响起来……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做出了很好的自我评价。那么,用精算的那两个同学,你们算对了吗?

生:这些数相加的确不是很好算,再说求大象的体重,没有必要精算。一个数一个数地算太麻烦了,太慢了,估算比我的方法好。

师:你发现问大象大概重多少不需要精算,估算就得了呗,是吧?(生点头)感谢你(师对学生鞠躬示谢,听课教师顿时掌声雷鸣)终于在讨论交流中,接受了估算的方法。

师:你呢?

生:我还是觉得精算好。

师:好,你继续精算吧。

【评析】估算方法众多,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吴老师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生成,依据自身意愿命名,快乐辨析中,与他人估法比,与精算结果比,反思自省中体悟估法多样,发展数感。

四、解决典型问题,感悟估算价值

师:学习估算有何用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1.春游租车,感受“往小里估” 的必要性

师: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生:够,太够了。

师:太够了是什么意思?

生:我是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50×7=350。看!50个座位都够了,实际每辆车有56个座位,所以太够了。

师:噢,噢。原来太够了是这样的意思。

教师不住地点头,启发同学理解太够了的意思。

生:我是大估的,把56看成了60,60×7=420,所以够用。

生:我把56看成55,然后55再乘以7。

师:好。你们既然有这么多的估算方法,那么对于这道题目,你们认为小估好一点,还是大估好一点? (生手势选择小估)为什么遇到这种题要小估呢?有什么经验吗?

生:因为小估成50个座位都够了,按实际的56来计算就更够了。

师:为什么不选择大估呢?

生:本来每辆车只有56个座位,估成60个了,万一人来多了,就有可能不够。

师:“万一”这词挺重要的。你看,本来是56个座位,你估成60了,那4个有吗?(生:没有。)7辆车,就多算了28个座位。本来没有这28个座位,万一人数再多一点,就有可能怎么样? (众生:不够了。)所以我们在估的时候要向这个同学学习,要考虑“万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小估就比较保险。其实学数学的人,需要养成一种严谨的思维,要考虑到“万一”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说小估好还是大估好?

生:小估好,小估保险。

2.安全过桥,感受“往大里估”的必要性

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略)

师:这辆车可以安全过桥吗?怎么估算的?

生:我用300×6=1800。

师:也就是说你把每箱285千克看成了——

生:看成了每箱300千克,就是先算这辆车运的货大约是1800千克,然后再算1800加上986。

师:986可以怎么样?

生:把车重986千克看成1000千克,总的约2800千克。

师:那为什么不把285看成200啊?

生:那样小估不保险。把285千克看作200千克能过去,但遇到万一的情况就不行了。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情况你们说是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生:大估。大估比较保险。

师:有问题吗?

众生摇头:没问题。

师:我可有问题,刚才估座位你们说大估保险,现在估过桥你们又说小估好。到底大估好还是小估好?再遇到第三种情况怎么办?我也糊涂了。

生:大估、小估都好。但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评析】往大里估,还是往小里估,是个教学难点,吴老师以两道典型例题,引发学生讨论,抓住教学契机——“万一”,生成估算运算中的“保险”意识,逐步揭示估算本质。

五、总结梳理所学,提升感悟认知

师:同学们,一节课就这样过来了,你有哪些收获?

生1:今天学了估算,所有的计算都变简单了。

生2:我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估算,而且用的时候该大估就大估,该小估就小估,选择合理的方法。

师:好极了。

课上坚持用精算的那位同学突然站起来,抢着表明观点:估算有好处,但是也不能什么事都估算啊。我觉得一些人命关天的事,还是精算比较好。

师:你说得真对,我赞同你的观点。像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该精还得精。但有时候不需要准确计算,估一估就可以了,何必去精算呢?同意吗?什么时候该精,什么时候该估,自己要学会选择和調整,经验需要慢慢地积累。

【评析】学生总结所学,教师梳理提升,引导归纳内化所学,让学生体会获得新知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评】

“估算”一课,从问题开始引入估算,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估法多样性,在问题解决中体验估算价值,达成了知识、智慧、人格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培养了学生健全人格。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辩证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主要特色有三:

1.以学为本,顺学而导,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课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确定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课中,学生分享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定名估算方法。整个课堂以学为中心,教完全为学服务,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快乐学习,吴老师的课堂不愧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2.经历取舍,反思自省,感悟估算的策略与价值。“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面对实际问题,选取考量精算与估算,优化选择估算策略方法,经历估算方法生成、定义、优化,反思反省之后,学生顿悟。

3.捕捉契机,适时追问,有效突破估算教学疑难。师生对话贯穿始终,吴老师深谙课堂提问、追问艺术,语言简朴,时机精准,一语中的,总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点遂各个突破,精彩频现。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学校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个位座位大象
换座位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认真的大象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