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思考

2018-04-12

关键词:抗联抗日东北

张 冰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吉林 长春130117)

在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自始至终坚持了东北地区抗战。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不但是东北抗战的重要精神支柱,也对全国抗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激励作用,并且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者和建功人,更需要发扬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就显得更有必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东北抗联精神,了解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前提。

对于东北抗联精神,思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概括。但可以说,这些概括是大同小异的。笔者认为,东北抗联精神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兴亡、国民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恪守理想、坚定信念的革命自信精神;三是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四是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英勇牺牲精神;五是生死相依、并肩作战的团结战斗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就是向大学生宣传这些精神,在大学生中弘扬这些精神。

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当局这时正致力于“剿共”的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整个东北。东北各民族爱国志士和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推动和领导下,以“国家兴亡,国民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抗日武装斗争,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参加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不仅有东北各阶层民众,还有关内乃至海外华侨中的大批人士。正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他们凝聚到东北抗日战场上来,英勇战斗,流血牺牲,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当代大学生有着爱国的热情和报国的志向,但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苦难以及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了解不够,往往容易受某些非爱国主义思想如“历史虚无主义”或“告别革命”观点的影响。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一步激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更自觉地为我们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对东北抗联的领导,在部队中普遍建立了党组织。部队中共产党员的人数,有的占20%至30%,有的达到40%至50%。在党组织、党员的教育和影响下,广大抗联将士逐步树立起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核。这种恪守理想、坚定信念的革命自信精神,是东北抗联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部分大学生的这种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往往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某种不切实际的推崇,或对共产主义实现感到渺茫。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1]。

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东北抗联的长期抗日斗争中,战斗之残酷、处境之艰难令常人难以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期的抗日斗争的。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就指出东北抗联是“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2] 181。今天,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没过时。当代大学生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艰苦奋斗,但对艰苦奋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对新时代条件下继续艰苦奋斗的认识,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奉献精神。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斗争中,广大抗联将士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被捕的抗联将士,面对敌人施加的酷刑,毫不畏惧,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赵一曼等的英雄事迹,就是这种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英勇牺牲精神的突出代表。在十四年间,东北抗联为国捐躯的军以上干部有40人,师以上干部有120余人[3] 289-290,东北抗联和东北义勇军伤亡的将士共有33万余人[4]186。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融入这种英勇牺牲精神,以激励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奉献精神,把自己全部力量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在东北抗联的队伍中,在支持东北抗联的民众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原东北军官兵、绿林草莽、有产阶级人士和上层人士,包含了汉、满、蒙、朝、回等东北各民族,抗联队伍还和朝鲜军民、苏联军民并肩作战。这不但体现了全民族、各阶级的团结,也体现了反侵略的国际团结。抗联将士在艰苦的斗争中互相关心、互相配合,共同战斗、生死相依。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要融入这种并肩作战、生死相依的团结战斗精神,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和工作中善于团结合作、同向同行、协同共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首先就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或“主阵地”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教材,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部教材的一个重要优点,是从第一版(2007版)开始就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写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第六章)中,也就是认为抗日战争不只是八年而是十四年,这就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历史地位。

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就要讲清东北抗联的建立。要说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立即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和指示,一方面组织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一方面派干部到自发抗日的义勇军部队中去工作。要说明东北抗日义勇军虽然是自发的抗日武装,但这些部队违抗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实际上是响应了共产党的武装抗日号召,并且部队中一般都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或得到共产党的支持,因此是中国共产党“协助之下”[5]1034的抗日部队,其中有些部队后来成为东北抗联的组成部分。要说明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经历了从各地的反日游击队,到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再到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各路军的过程。当时,国内外各界是把东北的抗日武装统称为义勇军的,1936年2月有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名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这时原义勇军已经相继失败,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在1933年9月以后已经开始建立。所以,《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义勇军”三个字,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同时也是指一切抗日武装力量。

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就要讲清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基本状况。对于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基本状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加以说明:一是反日游击队时期,即1932年初至1933年9月,相继建立了各地的反日游击队;二是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即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相继建立了人民革命军共6个军,其中第四军称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五军称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三是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各路军时期,即1936年2月至1942年8月,先后改编成和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共11个军,在1936年7月之后各军又先后组成第一路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1940年冬以后保留下来的各部陆续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四是抗联教导旅时期,即1942年8月至1945年11月,在苏联境内的抗联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1945年8月以后配合苏军在东北作战,直至同年11月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对于这些基本状况,可以把东北抗联在不同时期的斗争形势图插入教学课件中,教师只需对斗争形势图作简要的说明即可。

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就要讲清以东北抗联为主体的东北抗战的历史地位。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东北抗战不但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要指出这绝不是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结果,而是中国共产党号召和推动的结果。二是东北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局部抗战阶段的主要战场。在局部抗战阶段(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国民党军队在关内几次作战歼敌人数(包括日军和伪军)只有1万余人[6] 131,而东北抗联在这个阶段的歼敌人数达10万余人[7] 396。三是东北抗战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因而也就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进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四是东北抗战促进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全国抗战开始后,东北抗战打击和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大量兵力,使日本不能把更多的兵力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为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使抗日战争转入敌我相持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毛泽东在1938年5月所指出:东北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那就是“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8]419。五是东北抗战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战争的十四年间,东北战场共歼灭日伪军32万余人,占中国全部抗日力量歼灭的日伪军总数292万余人的11%[6] 131-132。

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最主要的是任课教师讲清东北抗联精神的内容,激励学生发扬东北抗联精神。讲清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必要的,这不但是教学内容本身的需要,也是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及其在当时的作用的需要,但这些还不是抗联精神本身。为了使学生理解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可以在讲东北抗联这个内容的前一次课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东北抗联的文章和书籍,然后在讲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对抗联精神进行概括和说明,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任课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东北抗联精神做出明确的概括,并结合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斗争事迹加以生动深刻的说明,并辅之以精心制作的课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更自觉地发扬东北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在讲完这个内容后可以布置一次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感想性的文章,也可以是纪念性、歌颂性的诗词。任课教师在评完作业之后,可选择一些优秀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或朗诵,使全体同学再感受一次东北抗联精神,再接受一次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

在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理论优势集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中,可以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中,融入东北抗联的恪守理想、坚定信念的革命自信精神。可以在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中,融入东北抗联的国家兴亡、国民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教学中,可以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结合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融入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和作用的内容。可以在本章中结合讲授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关于抗战英雄、英雄人物的论述,融入关于抗联英雄人物的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教学中,可以在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结合讲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融入东北抗战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使学生从中领会东北抗联精神的相关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外,还应采取其他一些形式和措施。

要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之中。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各院系党委或党总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年级辅导员、院系学生党支部、院系团委和团支部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意味着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言必称东北抗联。我们说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就应该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融”是为了“化”,就是融而化之,就是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把东北抗联精神的相关内涵,如革命自信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或团结战斗精神等,适当地体现在对相关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也就是用相关的精神来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提高对象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这里的所谓“融入”,也不意味着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只用抗联精神去教育人,而意味着把抗联精神作为教育人的一个内容或一个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适当地引入东北抗联精神。

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开展对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社会调查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调查,可以使大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有更实际、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东北高校的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和寒假开展对抗联历史的调查,其他地区高校可以通过东北籍的学生进行调查。当然,即使是东北高校,也只能是一部分学生作这样的调查。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健在的抗联老战士或他们的后人或其他知情者,也可以是参观抗联旧址或纪念馆,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调查应有相应的记录,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在形成调查报告之后,学校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汇报会或交流会,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分享”抗联斗争历史和抗联精神。

要开展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学校有关部门应重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学习宣传,把这种学习宣传纳入整个学习宣传的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宣传工作。一是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几本关于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书,使学生对东北抗联的斗争历史有一个大体的、比较具体的了解。还要组织学生读几本东北抗联英雄人物的传记,使学生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更深刻地感受抗联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9]事实证明,传记读物对人们更有感染力,更能发挥人物的影响力,抗联英雄的传记当然也是这样。二是开展纪念活动。每年的清明节,都可以结合中国近现代纲要这门课的教学,开展一次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其中包括纪念东北抗联的革命先烈。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的纪念活动中,也都可以融入纪念东北抗联的内容。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战胜利若干周年的时候,当然更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三是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采取室内图片展览的形式,来宣传东北抗联斗争史。采取室外宣传栏的形式,宣传抗联英雄人物的事迹。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在有关播报内容中适当融入东北抗联的内容,或对有关的纪念活动进行报道。

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扩展学生了解东北抗联的渠道。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及时、更快捷、更广泛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包括宣传东北抗联的事迹,已成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制作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要组织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利用QQ群和微信朋友圈,相互传递有关东北抗联的信息,同时进行见解和感想的交流。也可以开展创新性的网络活动,如在网上征集东北抗联故事,征集歌颂东北抗联精神的诗词或其他文艺作品,然后在网页上集中宣传。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对有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或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积极性,也在这种宣传过程中扩大了对东北抗联事迹的了解,加深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

要加强对东北抗联历史、抗联精神和抗联精神教育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要研究东北抗联的历史,研究东北抗联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研究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其体现,研究在本门课教学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方式方法,从而搞好本门课融入抗联精神的教学活动,并且对本校有关部门的抗联精神教育提供指导。为了尽快形成比较系统的材料,可以发挥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要着重研究本门课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方式方法,避免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做法简单重复。其他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能,着重研究本部门进行抗联精神教育的方式方法。各部门的相关工作,要在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下进行,并且互相支持、互相借鉴、互相配合,使东北抗联精神这个红色基因在高校得到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东北
抗日小英雄杨杨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