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休闲农业 推进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4-11段晓明陈沧桑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发展

罗 成,段晓明, 陈沧桑, 蒋 欣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 成都 61006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社会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作为社会稳定基础产业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改革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改革的突破是当务之急,发展休闲农业是一条见效快,实现产业交叉融合的科学,绿色,共享的可靠路子。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配套假日经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我省休闲农业的现状和问题

1.1 现状

四川省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最初郫县农科村的兴起到全省各地对休闲农业的重视,这与它投资相对较少,见效快,地域限制少,实实在在让农民得到实惠,既环保又能弘扬当地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些地方的休闲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的经济支柱产业。“十八大”以来,全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已超500个村,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到3.1万家,接待游客3.2亿人次,综合经营收入1008亿元,同比增加34%,规模效益全国第一,从事旅游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5万元,比2014年增加1424.9元,收入增幅比全省农民收入平均增幅高2%;2015年底全省建成有产业特色,表现形式多样,农耕文化突出的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普园区,农业休闲景区2000多个,并在全国推出了首个《农业主题公园建设规范》;已形成了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强市县,特色乡,精品村和特色业态乡村旅游经营点;2016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游综合收入到达1150亿元,居全国首位,带动1155万农民就业增收,休闲农业产值占全国1/5。

表1 2015年四川省获得乡村旅游品牌统计

1.2 问题

1.2.1行业管理部门分割,规划管理没有完全彰显“一三”产业的联动 各地发展休闲农业大都以农业主管部门为主,旅游管理部门介入不足,或者是没有联动,各地休闲农业行业协会没有完全建立,休闲农业的规划缺乏统一性,多样性,前瞻性,没有完全融入全省旅游规划经济圈,快速交通经济规划圈,导致部分休闲农业区域交通不便,吸引力不足,影响范围小,增加农民收入不明显,影响了当地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

1.2.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休闲农业的收益主体是当地参与的农民,自发参与行为比较多,政府投入资金不多,农民私人投入有限,融资也比较困难,导致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休闲观光设施、景观等都滞后于四川省旅游的发展速度,减弱了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

1.2.3设计水平不高,景区景观大同小异由于既精通农业规划,又熟知旅游,能服务于休闲农业的综合性人才还比较匮乏,加之主管部门指导不足,四川省休闲农业的设计水平不高,地方特色不够鲜明。

1.2.4休闲和旅游形式单一,多数还停留在农家乐的水平上 近年来,全省休闲农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在休闲和旅游上还是形式比较单一,多数还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吃吃农家饭,看看农家房,钓钓农家鱼,棋牌室里找欢乐”。没有达到休闲农业和旅游业一样应该满足客人“吃,住,行,游,娱,购”的六字方针。

1.2.5旅游商品单一,特色不够 各休闲农业区域面向游客的商品品种单一,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包装设计也缺乏特色,一些地方农民贩卖自己加工的食品,蔬菜,调味品,由于没有必要的检验和认证,不能成为放心的旅游商品。

1.2.6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休闲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户,他们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服务意识,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普遍经营规模小,随意性强,档次不高,追求利益心切,又没有行业协会的管理约束,“脏,乱,差”和“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客人回头再消费的意愿,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2 我省发展休闲农的的优势和思路

2.1 优势

2.1.1农业大省,农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四川省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省,用全国4.7%的耕地养活了6.6%的人口,2016年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5位,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位居全国第1位,油菜籽产量位居全国第2位。千年都江堰造就了成都平原沃土,攀西地区被称为长江上游的“金三角”“聚宝盆”,是全国芒果,石榴,葡萄的最适宜产区;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水热不足,日照充足,气候变化显著,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竹叶青”等农产品早已享誉全国;西昌苹果在全国最先上市(9月),攀西芒果全国最晚上市(10月),江安的夏橙在全国淡季上市(5月),安岳的柠檬,广元的橄榄,成都的水蜜桃枇杷,川西的川芎,川贝等都是全国最大或唯一产地,畅销国内外。千年农耕文化形成独特的饮食习惯,以“麻,辣”为基调的川菜早已走向海内外。近年,定期有日本厨师组团到三圣乡等四川农家乐“拜师学艺”“偷师学艺”,并购买食材带回日本。雄厚的农业基础,优质的农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农耕饮食文化等为发展休闲农提供良好的基础。

2.1.2旅游大省,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独占,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世界遗产5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0处。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攀西,大川南等旅游目的地。悠久的古蜀文化历史,三国文化历史和革命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景点,全省有博物馆15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个;独特的民族风情形成“川西藏羌文化”“大美凉山”“圣洁甘孜”旅游和自驾游走廊;2016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309万人次,外汇收入达到15.8亿美元,年增速21.6%,2016年接待国内游客达6.3亿人次,创收入7600亿元,年均增速15.8%;乡村旅游经营农家达到15万余户,带动5000多个村的农民致富。雅攀、都汶、雅泸高速的开通使我省边远民族地区得以快速融入成渝旅游经济圈;成西、成兰、成贵高铁的开通和即将开通将使我省旅游业和休闲农业的辐射范围增大,增加更多的潜在客源。

2.2 思路

2.2.1打破行业分割,统一领导规划引导,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产业,与交通,国土规划等也紧密相连。这就需要统一领导,各个相关主管部门通力合作,道路,基础设施,景区景观的打造符合“一二三”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并充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的政策扶持,增强休闲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和后劲。

2.2.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区域规划,景区景点,拳头农产品的设计打造上要因地制宜,挖掘历史文化,体现民族风情,避免简单重复,形成自身特点,努力形成“吃,住,行,游,沟,娱”的完整休闲农业。 四川盆地和周边以突出农耕文化为主,利用好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四川饮食文化,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背景。 攀西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民宿经营,努力成为冬季越冬游,养老,休闲的好去处。 甘孜阿坝以突出藏羌文化为主,利用好大九寨,稻城亚丁和318国道旅游经济圈,发挥好畜牧业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

2.2.3建立行业管理组织,实现管理和宣传的规范化 各地要尽快建立行建全休闲农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以维护游客和经营农户的利益,实现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并引入及企业+等各种经营模式,实现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宣传上可采用日本预告樱花开花时间的发式,在各种媒体上及时发表开花,摘果,开钓,屠宰等信息,形成惯列,以吸引客人及时来访体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2.2.4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接待,营销,管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培训,及时纠正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各地休闲农业从业人才,以实现休闲农业的接待水平和我国旅游服务业接待水平要求的有效接轨。

参考文献:

[1]王晓勇,鲁沛霖,蒋俊,等.2016年四川旅游年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吴建强.新常态下四川发展休闲农业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 (19):480-481.

[3]解巍.四川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

[4]谭志蓉.成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2).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