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以冰毒吸食者为例*

2018-04-11肖聪阁施娟娟宁军妮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戒毒毒品

肖聪阁,施娟娟,宁军妮

(1.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西安市710021;2.陕西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西安市710016)

1 前言

毒品吸食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功能,而且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破坏社会治安,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有道是,“一朝吸毒,十年戒毒”,“十年戒毒,一口复原”。有学者对海洛因复吸情况的调查发现[1],海洛因脱毒治疗后复吸的时间平均为25天左右,半个月后复吸率达71%,3个月后复吸率达95%。甚至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2],有的戒毒者在出院当天即复吸。可见毒品复吸率之高,毒瘾之难戒。复吸成为成功戒毒的最棘手的问题,而心理因素是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负性情绪[3]、消极的自我概念[4]、不良的人格特征[5]、低自尊[6]、非理性信念[7]、低社会支持[8]等因素都与毒品滥用、成瘾严重程度和复吸显著相关。以往研究主要以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人员为研究对象,但目前的吸食人群中以冰毒吸食者较多,联合国禁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冰毒类毒品吸食者人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而以冰毒吸食者为对象的研究较少。关于冰毒复吸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更少。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自我控制失败对个人及社会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例如,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个体的学习成绩落后、强迫性思维、毒瘾、攻击行为等。作为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国内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稀缺[9]。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毒所内称学员)是否将吸毒作为应对不良情绪、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他们的自控能力和应对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期待为强制隔离戒毒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某戒毒所选取冰毒成瘾的女戒毒学员(排除文盲)200人,作为实验组(强戒组)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量表190份。整群选取某集体成员17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量表162份。

2.2 研究工具

自编强制隔离戒毒(以下简称强戒)学员基本情况调查表,用以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婚姻状况,吸毒时间,强制隔离戒毒次数,本次强制隔离戒毒时间。

自我控制量表(The Self-Control Scale)由Tangney等人编制,主要用来考察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谭树华等人对其进行修订,保留了19个条目。该量表包括五个维度: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采用五级(1-完全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符合,5-非常符合)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强。陆遥等人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1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8。

应对方式量表由黄希庭等人编制,考察人在面对烦恼和挫折时所采取的措施。该量表共30个条目,包括六个维度: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采用Likert5点量表式(即从“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到“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评定。已有研究[11]表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1。

2.3 研究程序

本研究通过不记名方式进行施测,告知被试本次调查和日常管理考核没有关系,所有的答案选项没有正误之分,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选项。问卷当场收回。剔除不完整问卷后,对收回数据用SPSS1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中强戒学员有效样本190个,由于条件限制,全部为女性。其中,20岁以下18人,20-50岁172人;吸毒时间1-5年132人,6-10年51人,10年以上7人;强戒1次137人,强戒2次39人,强戒3次7人,3次以上7人;本次接受强戒时长6个月以上36人,6个月至1年79人,一年以上75人;未婚116人,已婚34人,离异37人,再婚2人,丧偶1人。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控制和应对方式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冲动控制、抵御诱惑和节制娱乐三个维度上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实验组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在五种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四种应对方式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高于对照组。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控制和应对方式比较( ±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控制和应对方式比较( ±s)

注:*P<0.05,**P<0.01,***P<0.001

实验组 对照组 T值冲动控制 2.74±0.80 3.38±0.68 7.93***健康习惯 3.21±0.86 3.25±0.80 0.543抵御诱惑 2.78±0.57 3.10±0.68 4.78***专注工作 3.22±0.70 3.16±0.71 0.75节制娱乐 2.45±0.86 3.61±0.79 13.16***问题解决 3.17±0.82 3.40±0.87 2.89**求助 2.83±0.75 2.79±0.64 0.52退避 3.17±0.80 2.99±0.63 2.34*发泄 2.98±0.79 2.50±0.61 6.26***幻想 2.01±0.99 1.81±0.82 2.04*忍耐 3.51±0.84 3.32±0.78 3.20**

3.3 自我控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强戒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与问题解决显著正相关。而冲动控制、抵御诱惑和节制娱乐与发泄呈显著负相关,冲动控制与幻想的相关也达到显著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的五个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的部分维度相关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也基本上呈现出负相关。详见表2。

表2 强戒人员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r)

4 讨论

4.1 强戒学员自控能力和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发现强戒学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吸毒人群。一方面,强戒学员可能从童年到成年,一直以来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者。研究者(Gottfredson和Hirsichi,1990)认为[转引自12],自我控制由个体的童年期发展而来,是一个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因素,低自我控制与父母的不当教育有关。在对强戒学员的调研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吸毒者都有不良或者有缺陷的家庭教育经历。由于不良的家庭教育,他们未能很好地将社会规则内化,或者内化了错误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中心,快乐至上,缺乏自律性,对自己的行为不加限制,更容易尝试接触新奇的东西,如毒品。另一方面,根据自我控制资源能量模型,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一个自控任务都会消耗这种资源[13]。比如,情绪调节、思想抑制、抵制诱惑、分心控制等都将可能导致人们处于自我衰竭状态,导致自我控制能力降低[10]。强戒学员每天要克制自己对毒品的欲望,忍耐被限制自由的痛苦,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这些因素都会消耗他们的自我控制资源,导致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在为吸毒之前就是低自我控制者,吸毒之后的毒瘾、强戒和强戒结束后回归社会的困难,又进一步损耗他们的自我控制资源,导致更低水平的自我控制,更易受到毒品的诱惑,再次面对毒品及毒品相关刺激,缺乏抵抗能力,直接复吸。

在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应用上,强戒学员的应用显著少于非吸毒人群,而在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等消极应对方式上,强戒学员使用的情况显著多于非吸毒人群。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14]。吸毒人群一方面有更多的不良人格特征,如敢为性、幻想性,另一方面因为吸毒,他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想要真正解决问题会比一般人遇到更大的困难,如就业困难,因此在遇到困难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常用毒品来麻痹自己。访谈中也发现,有些吸毒人员之所以不愿戒毒,就是因为戒毒之后自己要面对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因此他们通过吸毒逃避现实问题、或者吸毒后幻想自己已经解决问题。

4.2 自我控制能力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强戒学员自我控制能力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如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均与问题解决这一积极的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说明该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个体遇到问题时选择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表现出良好、恰当的行为。高自我控制能力者通常有健康的行为习惯,比如不涉足不良场所、不交有劣迹的朋友,即使面对毒品,也能很好地抵御诱惑,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远离毒品。冲动控制、抵御诱惑和节制娱乐与发泄、幻想显著负相关。说明自控能力高者,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遇事三思而后行,分析行为的利弊,自我克制,不会贪图一时之快而去做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事情。反之,自我控制能力低者可能会图一时之快,将吸毒、犯罪等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

由此可见,强戒学员的自控能力较非吸毒人员低,较低的自控能力对其应对方式的选择产生消极影响。反过来,长期习惯性选择应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也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

4.3 研究意义

本研究结果对于毒品预防和强戒学员、社区戒毒学员的教育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在强制隔离戒毒及社区康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通过心理测试筛选自我控制能力差者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者,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教给他们积极的应对方式,并且认识到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积极应对方式对于戒毒成功的重要性。另外,本研究结论对于毒品预防工作也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培养他们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他们面对困难、挫折和不良情绪时选择积极合理的应对方式。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以期提高戒毒的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克菊.海洛因苛求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23-27.

[2]高志琴.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动机与复吸的关系[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2,40(5):24-25.

[3]杨玲,马丽,赵鑫,等.毒品成瘾者情绪加工及应对方式的特点:基于负性情绪的视角[J].心理科学,2015,38(2):482-489.

[4]龚勋.吸毒者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成瘾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魏春燕,郭蕊霞,彭万秀,等.强制隔离戒毒者MMPI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5,21(3) :140-143.

[6]李秀,刘新民,韦克诚,等.吸毒人员人格障碍调查及自尊相关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1):62-64.

[7]赵辉,杨波,张卓.海洛因依赖者的成瘾严重程度与冲动性、非理性信念以及渴求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20(4):191-194.

[8]韩美芳,李桂松,候峰,等.吸毒者社会支持、认知和心理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6):451-454.

[9]詹鋆,任俊.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资源[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57-1466.

[10]陆瑶,何金波,朱虹,等.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进食障碍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3):473-476.

[11]肖聪阁,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9,01:92-96.

[12]徐宏图.关于低自我控制与不良行为研究概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59)5:61-64.

[13]李琼、黄希庭.自我控制: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2012.2:41-50.

[14]陈寒、赵泽勇,吴盈霞,等.吸毒人群的外显自我概念、内隐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6:24-28.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戒毒毒品
销毁毒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篮球裁判员水平提高途径探析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