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对策
——以《新标准英语》四(下)M 5 U1 I was two then为例

2018-04-09李艳帅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法文本思维

李艳帅

本文以《新标准英语》(三起)四年级下册M5 U1 I was two then为例,结合教师的磨课经历,探讨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错失,并就如何合理有效地设计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融思维品质培养于概括与分析

【案例1】教师在讲授本课语法知识点then和now时,通过PPT首先总结语法规则。出示then和now的区别:then意思是“那时”,表示过去时态,用was/were;now 意思是“现在”,表示现在时态,用am/is/are。而后教师设计两个例句让学生感知。

They were young then.They are old now.

It was small then.Now It is big.

最后出示含有now和then的习题。

这样的讲课方式在语法课上极为常见。教师首先将语法规则告知学生,而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巩固语法规则。这种方式普遍使用的原因就是对于教师来说极易操作,只要讲明白语法规则,学生就可以通过大量题型进行练习。但是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仅简化教师教的过程,也简化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对规则没有完全理解或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就不得不用规则去练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的讲课方式其实质是扼杀学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即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分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语法学习以感知为主,即通过对语法的大量感知,从而总结规律。这个过程从思维品质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却忽视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其实教师只有有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这种意识,只要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就能润物细无声般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策:上述案例可以做这样的调整:教师首先呈现例句:

They were young then.They are old now.

It was small then.Now It is big.

让学生去思考分析含有now和then句子有什么不同,be动词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now和then有初步印象,最后出示含有now和then的习题。

让学生继续在练习中分析、感知be动词在含有now和then句子中的用法,最后由学生去概括be动词在含有now和then句子的语法规则。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表述不准确、不清晰的情况,但是教师此时就可以帮助学生将规则准确细致化,这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去记住语法规则。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效果强于死记硬背,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融思维品质培养于判断与推理

判断是对基本的事实有所判定的思维方式;推理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判断。在外研版教材中,有大量的语篇,教师可以依托文本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与推理,进而提升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培养学生判断与推理能力的意识。

【案例2】教师出示课文的第一、二幅图片,教师读英语学生翻译汉意:

Amy:Who are they,Lingling?

Lingling:Theyaremy grandparents.

Amy:They were young then.

Lingling:Yes,now they are old.

当学生对整段翻译完毕后,教师出示问题:

判断对错:

1.AmyandLinglingare talking about their grandparents.()

2.Lingling’sgrangdparents were young then.()

分析:试问问题的提出还有意义吗?没有。问题的提出其本质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将文本翻译汉语后再提问是无法检测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的。从培养思维品质角度来说,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检索,而后再对问题作出判读与推理,这种过程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

对策:教师出示课文的第一、二幅图片,并将问题一起出示,出示任务:快速将文本读完并回答问题。

Amy:Who are they,Lingling?

Lingling:Theyaremy grandparents.

Amy:They were young then.

Lingling:Yes,now they are old.

判断对错:

1.AmyandLinglingare talking about their grandparents.()

2.Lingling’sgrangdparents were young then.()

这个任务的出示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及阅读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WhyQuestion1is wrong?HowaboutLingling’s grandparents now?进一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以上教学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融思维品质培养于发散型思维

学生发散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经常接触到的,但是目前有一种教学行为却限制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称之为“填空式”教学。填空,一种题型。题目中留出空格,使答题者填入相符合的内容,一般情况是一个词语或者一个短语。课堂上,教师说出句子的大部分,留出空格让学生回答,而学生也会默契地配合教师说出相符合的内容,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填空式”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填空式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从教学策略来看,学生句子输出效果不佳,由于课堂上形成这样的操练习惯,从而难以养成学生语句思维的习惯,大部分教师会解释为担心学生这个句子说不出来。基于这样的心理,整个课堂成为教师的主体战场,而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仅仅是教师言行的附和者。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不会思考的机器。

【案例3】在练习本课知识目标They were...then./I was....then句型时,教师在讲授环节一直在说:They were____,学生马上配合说出:small/young/short。

很明显这就是填空式教学。由于学生只是操练单词,到生生互练时,学生说出整个句子非常困难,或者导致活动无法进行。活动环节低效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填空式教学使学生丧失完整输出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案例4】

在操练环节Fill the blanks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完成后回答。第一位学生直接说出答案was,没有读完整句子“Hewas naughty then”的意识;教师也没有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于是回答第二道题的学生仍直接说出答案was。此时教师强调说出完整句子,这位学生于是将句子Her hair was short then.完整读出。当第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时,该学生很自觉地完整读出整句They were big then,但是第四位仍没有读句子,教师没有再次强调将句子完整读出。

分析: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教师没有培养学生语句输出的习惯,从而造成学生语句输出的困难,学习效果低效。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学生学的过程。

对策:这两个案例的处理非常简单。教师要有语句输出的意识,在教学中能时刻有意识地让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在出示They were young then图片后,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young,再要求这位学生继续重复一遍:They were young then.继续提问另一位同学:In this picture we can say,引导学生说出:I was two years old then.这样坚持整句输出交流,其他同学必然会明白教师的目的,也会有意识输出整句。在案例4中就已经出现这样的现象,只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语句输出的习惯,学生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再输出整句就不是一件难事。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利于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行为其本质反映的是教学思想。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满足上完一节课,这种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课堂,必然是低效课堂。当教师明白了何为思维品质,明白了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课堂必然能见到思维的火花并且燎原。

猜你喜欢

语法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跟踪导练(二)4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