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Project 中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以译林新版《英语》六(下)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为例

2018-04-09王凤凤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2期
关键词:习惯文本语言

王凤凤

教学参考书中关于Project板块明确指出:它是一个综合语言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综合运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Project板块的教学常常被许多教师所忽略,很多教师会简单地把该板块处理成练习课或复习课。通过不断地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执教了译林新版《英语》六(下)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一课,被评为教育部优课。现结合本课例,阐述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能用英语做什么事?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务。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笔者进行了教学实践,而正确领悟教学目标是实践“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基础,教师在看到文本的第一步就应该思考:学生通过该板块的学习,能用英语做什么事?分析教材与学情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

六年级下册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板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Read about Amy and John,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Amy和John各方面的习惯,并且能够分辨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第二部分: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这是对第一部分的升华,讨论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第三部分: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这是对第二部分的升华,通过制作海报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知道如何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交通习惯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用英文表达,学生对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也有自己清醒的认识,知道怎么做才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

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第一次试课时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能用英文说出前四个单元所学的各方面的习惯,能分辨好习惯与坏习惯;能说出自己各方面的习惯,并评价自己是否是个好学生;能通过语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通过海报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第一次试课结束后感觉很肤浅,立足于文本却也被文本所局限,学生也只是翻来覆去说着自己原本就会说的句子,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并没有用英语思维去考虑用英语做事情。静心思考之后做了以下的调整:通过复习,学生能在脑海里构建前四个单元的知识脉络,行成对habits的完整认识;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及同学各方面的习惯;能根据调查结果,思考如何去做一个好学生,并制作海报向他人倡议养成好习惯,争做好学生。

二、综合复习,有效输入:会不会用英语做事?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教授在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中指出,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反复操练所输入的语言知识才能使之消化、吸收并进入长期记忆系统。然而,只有操练或是练习性输出还是不够的,Krashen认为人类学习语言不是单纯模仿、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灵活使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为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在本节课中,笔者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对前四个单元的综合复习。

Step1.Free talk

师生问候之后直接揭题: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

师问学生:Are you a good student? Why?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Good habits make a good student.Good habits make a good life.

设计意图: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Part A谈论习惯,Part B谈论好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两者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因此一上课教师就通过直接呈现课题,与学生交流他/她是否是个好学生,引出话题“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从而得出结论,好习惯成就好学生,由学生的真实情况创设谈论习惯的情境,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伏笔。

Step2.谈论Amy和John的习惯

1.Memory game:What habits does Amy have?

要求学生在30秒内记住Amy的习惯,然后请一名学生说Amy的习惯,其他同学加以判断:It’s a good habit./It’sa bad habit.

2.Discuss:What habits does John have?

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阅读这段文本,然后一人说John的习惯:John...

另一人进行评价:It’s a good habit./It’sa bad habit.

设计意图:两个段落的学习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了解Amy的习惯是通过memory game,了解John的习惯是通过讨论,不同的方式避免了学习的单调乏味,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保持高涨。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适当引入“Getting up early is agoodhabit.Havingbreakfasteverydayisa good habit,too.”这种动名词做主语的句型是教材中没有的,可以让学生感知运用。

Step 3.总结与提升

1.Read and sum up

在这两段文本学习完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齐读文本,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的习惯,并归纳:living habit,learning habit,eating habit 和 traffic habit。

2.Discuss:就四个方面的习惯,四小组分别选一个习惯进行讨论,归纳具体的做法。

如:第一组讨论了learning habits,他们是这样汇报的:

S1:We should do homework before dinner.

S2:We should listen to teachers in class.

S3:We should read English loudly.

S4:We should make a learning plan.

S5:We should be prepared for our lessons.

S6:We should do our homework carefully.

S7:...

设计意图:如果Project板块教学仅仅局限于巩固旧知,学生的课堂学习就会只停留在学过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形成的能力上,不会在原有基础上产生知识增长点。纵观前几个单元所学的内容,其实都牵涉到habits的方方面面,比如Unit 2 Good habits谈论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Unit 3 A healthy diet谈论了饮食习惯,Unit 4 Road safety谈论了交通习惯,Project 1第一部分Amy和John的介绍也牵涉到这四个方面的习惯,因此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habits的知识脉络,大量的语言输入为接下来的语言输出做好铺垫和示范。

三、合作学习,项目推进:怎么用英语做事?

Project源于“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意思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它是一种通过调查、观察、探究、展示、分享等形式进行的跨学科活动,它由一系列若干真实性任务和教学性任务相结合而成,最终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BL注重使用生活中真实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这种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需要努力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主动向他人请教;在英语交流中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了项目的逐步推进,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课前活动

在进行Project的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合理搭配,每个组保证5-6人,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还要向教师反馈本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分组完成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问卷调查表,跟学生说了调查的目的,调查哪些方面,然后小组分工,针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交通习惯四个方面,两个学习小组负责一项,设计问卷内容,然后教师负责汇总,完成最终的调查表。(略)

教师将复印好的调查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测,然后再去调查其他同学的情况,可以是本班学生,也可以是其他班级,调查时要求使用英语询问,完成任务后将调查表交给教师,教师负责汇总数据。

(二)课中活动

Step1.反馈调查结果

(1)播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视频和图片。

(2)PPT呈现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What can you find?

S1:No one is perfect!

S2:Many students don’t have good habits!

S3:We must form good habits.S4:...

设计意图:本节课设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改进的动力,才会引出下面的讨论环节: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也才会有设计倡议书的理由,因为我们大家都做得不够好,所以发出倡议是必要的。我们不能为了做倡议书而倡议,而应该在真实的生活中感知英语、运用英语,当英语的任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这才是真正地用英语做事情。

Step2.根据调查结果讨论

Whatshould/mustwedo?Whatshouldn’t/mustn’t we do?

合作小组讨论之后比赛,说出正确句子最多的小组获胜,要求人人发言,每个人最多说两句。

Step3.制作海报

1.PPT出示poster模板。

2.根据模板,师生共同完成一篇Poster,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再提出建议,最后设计口号。

3.合作小组共同完成Poster的制作。

4.展示Poster,要求学生可以加上动作,再配上鼓动性的语气进行宣传。以下是学生设计的部分海报作品:

设计意图:一份优秀的Poster,应该是版面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课前我让学生把Poster的版面设计好,配好图,涂好色,课堂上重点解决Poster的内容问题。教师给的示范分别围绕三个方面:problem,advice,slogan来叙述,这样的Poster内容既丰富又有逻辑性。当然教师的示范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也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想说的即可!“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Project的项目任务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兴趣,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但是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思维活跃的学生负责谋篇布局,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帮大家组织语言,绘画好的学生进行版面设计,富有表现力的学生负责海报的介绍和宣传等等,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project的任务。

(三)课后活动

课后让学生继续完善Poster,然后在班级评选,从中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大量的复印,形成比较正式的宣传单,然后对各个小组进行分工,走进班级,发放宣传单宣传,保证全校每个班级都宣传到位,让学生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关注过程,优化评价:用英语做事的效果如何?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本节课中,笔者侧重教学过程的评价,采用师评、生评、自评、竞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关注对学困生的评价。比如在海报制作过程中,在笔者所教班级中有一个英语学习的学困生,平时上课比较懒散,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但是他的画画功底很好,很喜欢画漫画,在这次的海报制作中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制作,作品让很多学生都很佩服。因此笔者以此为契机,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表扬了他,而且最可贵的是这次他们小组是由他作为代表进行展示,尽管他的语言比较生硬,但是他的努力让班级同学都为他鼓掌,所以在Project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其实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在Project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人的评价,更要侧重对合作小组的评价,要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因为Project的成果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其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对各小组的实践成果进行激励性评价。我们在班级评选“最佳海报”,所有同学和教师都是评委,每一小组的代表展示本组的作品之后,全班举手表决,得票最多的作品就是“最佳海报”,然后教师将获奖的优秀作品大量复印,形成比较正式的宣传单,学生拿着自己制作或者同学制作的宣传单宣传,这份荣耀已不是一般的评价所能给予的。

Project板块的内容反映了用英语做事情的设计理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话题之间的结合点,创设逐层递进并彼此联系的语境、要对已学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变无序为有序、要充分发掘 Project文本中蕴藏的巨大能量,立足文本和生活开展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意识和能力,让静态无声的文本变得鲜活。

猜你喜欢

习惯文本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上课好习惯
语言是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