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低龄留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8-04-08郝莉宋莉莉

消费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文化冲突社会支持

郝莉 宋莉莉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出国留学热不断升温,接受国际化教育成为当今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父母为子女谋划教育成长的首要选择。降落伞儿童,1.5代学生也都是近几年留学热出现的新生代,这也意味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低龄化留学趋势加剧,出国读中学增长率超过本科。低龄化人群在海外生活的状况越来越受关注,父母送子女出国接受海外教育的初衷是希望可以得到高学业成就,但现实是低龄化人群在海外的社会适应性不容乐观,与留学目的国文化冲突、与当地寄宿家庭矛盾冲突不断、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彰显。本文主要以留美低龄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此群体生活状况,旨在探讨小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留学之路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该如何调节社会适应性做出一些对策,父母又该怎样引导孩子缓解压力和抑郁情绪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龄留学生 社会适应性 抑郁 文化冲突 社会支持 同伴关系

一、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低龄留学生概念

低龄留学生指接受高等教育以前的学生,年龄大多不满 8周岁,根据留学网站数据统计6-12周岁这一年龄段的小孩基本上是随父母移民,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以13-18周岁留学生为主,即在国外上初高中的留学生。

(二)小留学生在海外的社会生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沟通问题导致的自卑情绪

很多小留学生没有语言基础,选择到国外先就读预科班和语言培训机构再考虑下一步选择,这就使得初到留学目的地,沟通交流受阻与外界信息隔绝,与老师和寄宿家庭都没办法深入交流,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有突如其来的不适应摆在眼前,而小留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面对这种不适应和封闭能否迎难而上还要看个体差异,但是这种压力是独生子女在国内从未遇到的,在父母身边娇惯的子女突然到陌生环境心理上逆差很明显。而父母则认为孩子越小出国学习语言可以越快适应环境,有的家长过分强调孩子早期接受语言环境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的环境适应性。小鱼可以在大海里驰骋更远,但是小鱼从鱼缸到大海需要适应的时间,同时还要接受大海复杂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其的挑战。到底小鱼能否在大海生存还要依赖于个体的适应性。

2.同伴关系不和睦导致的孤独感强烈

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处于青春期阶段,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关系,也是孩子学习社交的途径。根据埃里克森阶段论提到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建立同一性,而对同伴的依赖有助于青少年明确自我同性并学习建立关系。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小留学生寻找到归属感,否则就会被排斥被拒绝,来自同伴关系压力会让他们的同一性意识发生改变甚至向负性变化,即同一性混乱,孩子们不能分辨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异国的孤立无援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被排斥感。

3.对异国文化不了解引起的文化冲突

本国文化和留学国家的文化差异会带来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不同,由于对留学目的国的文化不了解,对国家法规制度的不了解,频频发生因文化冲突引起的矛盾和刺激。如美国是强调个人隐私和独立自主的国家,而中国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习惯了课堂学习中被老师安排灌输知识和习惯保持安静上课的课堂氛围,到了美国的学习环境,依旧安静听课和被动学习,则被贴上“消极”标签,课堂评分自然偏低。学习环节中国的考试评分制和美国的综合评分制也不同,更需要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外活动,强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要想做到文化融合首先要了解目的地的风俗人情当地文化。

4.与父母关系疏离产生情感自闭

低龄出国留学生由于其认知能力、社会性思维能力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独立生活和学习的经历,特别是这一代低龄出国留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父母与家庭的依赖心理非常大,出国后,他们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需要独自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长期和父母分离,对父母的依赖也没有任何社会支撑可以替代,小留学生的社会情感支持体系容易崩溃,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得到安慰的从属对象,孩子很容易情感自闭,严重会产生抑郁,甚至自残自杀。如果父母能够在重要的节假日对孩子多一些关怀和爱,做到平时对孩子生活全面的跟进了解,才能防止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父母对子女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异国的低龄留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认为给孩子钱,解决生活所需就是关爱。孩子需要的不是物质给予而是精神陪伴,心理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建議

(一)做好出国前准备工作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首先是语言,语言过关是关键。沟通交流是社会人的正常需要,对于低龄的小留学生心智还未成熟,缓解压力的能力不及成人,如果不能正常交流,出门就是困难,不能正常出行、寸步难行,所以请先修好语言基础再决定只身前往,即使是到了目的国也是以学好语言为前提学习各学科知识;2提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安全意识教育,提前对前往目的地国家全面了解后,有可能会发生的种种预期需要让孩子清楚的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尤其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当孩子在国外遇到困难和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教给孩子该怎样着手处理,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情绪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形成正向的积极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遇事不慌张不责备不逃避远离负性情绪

(二)了解文化差异,做到文化融合

文化差异也是吸引无数学子到异国他乡求学的因素,要将文化的不同坦然接受而非排斥,只有做到文化融合,才能和当地人和谐相处。父母和孩子都应提前了解目的地国家的饮食习惯、风俗人情、社会禁忌、信仰和宗教等文化方方面面,一方面确保孩子可以接受新文化的程度,一方面做到对文化差异心中有数。特别是对将要寄宿家庭的了解,成员构成,职业特点等,避免与寄宿家庭发生不愉快。同时对要去的学校所在的州、省、市的近年的重点社会事件有了解。

(三)构建良好社交圈,建立可信赖的同伴关系

对于低龄的小留学生心智还未成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未形成,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对子女在国外的社交情况有了解,孩子应积极和当地学生构建友谊,能够主动参加学校和社区举行的活动,主动搭建社交圈。家长需要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才不会被边缘化。

(四)家长正确指引

家长的正确指引可以帮助子女建立自信心,懂得自尊自爱,培养独立意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应抱怨和批评,而是给孩子以鼓励和爱,让孩子去勇于尝试,大胆去做,这个过程家长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也不会选择逃避退缩,进而形成正向良好的交互,家长的积极态度是孩子勇敢面对未知生活的激发条件。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更加坚定了父母对子女的一贯支持。

(五)保持高学业期望和自我概念

较高的学业期望和自我概念与高学业成就有正相关。所以确保父母和子女在出国前有明确清晰的学业目标。父母应明确未来孩子的成长发展计划,不是一时冲动或攀比,不是一年两年的为学而学,而是从孩子毕生发展的角度为孩子选择适合孩子的留学规划,培养孩子的自我概念,做好留学前的家庭环境的准备。

(六)防止假期退步

有数据显示,假期的到来使得原本适应了的孩子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后有退步的表现,防止孩子在假期懒惰,打破原本适应了的生活习惯。

二、讨论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7年中國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度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员达54.45万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增长放缓,增幅回落至个位数,出现几年来增幅新低。随着低龄化留学生暴露问题的增多,一些家庭开始对低龄留学进行理性思考。原先计划在中学阶段出国留学希望能更早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家庭,转而选择先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因此近些年来国际化办学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国际教育办学形式有三类主体: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公办中学、民办学校。由于大多数家庭受前两类主体选择的限制,更多的是选择民办国际化教育学校,且民办学校也在不断扩张办学。国际化学校学生或成未来留学主力军,目前新一波“回国潮”已拉开序幕。将未成年的孩子尽早送出国还是先留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或是接受国内传统的教学体制,父母都应理性谨慎选择,不应冲动和攀比。

纵观人的一生,家长应站在孩子毕生发展的高度考虑孩子的留学教育问题,是否要让幼小的孩子从小接受异国教育还取决于多重因素。每个个体都不同,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途径,都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未来。但最终都应该以孩子自身为出发点,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文化冲突社会支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