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高效教学模式探究

2018-04-08钱竹清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一轮复习

钱竹清

[摘要]在高考复习中,一轮复习至关重要,但其不像新授课那样有趣生动,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进行一轮复习是高三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在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中,采用“四单导学”的复习模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一轮复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单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5009401

基于现行的江苏高考模式,各校几乎都达成共识:猛攻语、数、英,选修重匹配。对此,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时间分配不多,学生重视度也不高。而传统的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模式为:一是面面俱到地复习基础知识,导致“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二是采用“题海战术”,试图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把知识点都覆盖到;三是教师根据试卷批阅情况按部就班地进行评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复习模式备受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认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方法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校对如何开展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出了基于“四单导学”的高效复习模式。

一、基于知识回顾的课前准备——预习单

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常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继续复习”作为导入语。这种单调的课堂导入,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感。为了让学生对复习产生兴趣,教师在复习前应根据班情和学情,像新授课一样设计好预习单,在预习单中可安排一些核心知识点的填空、判断题让学生完成,使其对自己在复习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自我评估,从而认识到自己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在课前还应整理出有典型错误的预习单,投影给学生,并由另一些学生来进行纠正,再提出相关的学习难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复习。

二、基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课外互动的模式——活动单

在完成了预习单之后,教师可展示复习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再设置相应的活动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这一环节重在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1.加强师生互动。一轮复习涉及的知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师生互动中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师要带动学生,师动是生动的前提和基础,生动是高效课堂的目标和宗旨。例如,在复习《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几个探究活动:(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哪些不同点?(3)产物CO2和H2O中各元素的来源是什么?(4)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探究活动,可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到复习当中。

2.加强生生互动。新课程理念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即提倡实施翻转课堂。对此,教师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可再提出问题:(1)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去向是什么?(2)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不彻底,那储存在C2H5OH或C3H6O3中的能量能被再利用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这样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协作能力。

3.加强课堂与课外互动。在复习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植物在冬季如何才能长得更好?对于此问题,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家里的盆栽到了冬季很难生存,怎么办呢?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父母或农业专家等途径了解具体的做法,再集体探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选出最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而且还大大加强了课堂内外的互动。

三、基于精选、自编习题的练习——巩固单

通过前面的预习单、活动单可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而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学生对相关概念会混淆,这就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巩固练习。

由于教辅资料和网络上的习题很多,即使涵盖重难点问题但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情和学情对一些没有专项训练但学生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自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题目进行改编,从而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进而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

四、基于提升能力的总结——反思單

反思单涉及两个层面,即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教师授课后可以将本节课对教材的整合、重构上升到结合当前的教研成果高考会怎么考,从而实现高效复习。学生层面:复习了相关章节后,学会总结反思,构建知识网络。如:比较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别与联系。

总之,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要求高、任务重、时间少,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应积极探索出高效的复习方法。作为教师,唯有精益求精,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特约编辑安平)

猜你喜欢

一轮复习
浅议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各阶段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单招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效率提升之策略
思维导图引领下的高三一轮复习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