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主体性的塑造

2018-04-08叶亮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火柴三角形数学

◎叶亮

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其主体作用的发挥非常关键,我们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真正采取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初中数学学习的好处和其中的乐趣。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涉及一些教学的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需要。所以,关于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初中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主体性培养途径分析

1.初中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有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有以往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们都能够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综合发挥出来。然而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在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方法以及思维偏好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所有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会有计划的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进行学科教学。

2.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途径分析 首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主体性获得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而主体性的“发展”是“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发挥”又可以促进和加速“发展”第二,教学应该促进师生双方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意味着他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的增强,表现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教师来说,全面发展意味着教师既要教学生又要教自己,既要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内在联系性、思想方法等进行研究,并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和设计,还要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不断对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自我监控),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主体性,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把握教学活动的自主权。

二、采取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去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比较常用,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进一步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拓宽学生思路中常用的方式。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的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建立起来更加强烈的探索兴趣。也就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知识。课堂提问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有效化整为零,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展开和折叠”时,想要让学生通过想象一下子就画出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这一方式,并结合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①怎样将一个正方体纸盒剪成一个平面图形?②应该剪开几条边?③将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不同的边剪开,所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④能剪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呢?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还能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动手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完成练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

数学的学习伴随着大量的数学习题的过程,学生在做这些练习的时候,首先要经过一个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之后,教师才能做集中的讲解,否则学生直接就听到老师讲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印象会比较模糊,这对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无益的。

1.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其中涉及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归纳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促使他们在探索新知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的解题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先审题后做题的解题习惯,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要求挖掘出必要条件,并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3.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当天作业,就无法牢固掌握当天学习内容,加上作业积压过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烦躁情绪,从而导致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

四、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学习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引导和教师的热情鼓舞密不可分。所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主题时,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几根小木棒,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拼接图形。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会,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具体方法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准备好三根火柴并将其拼成三角形,然后使用直尺量出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度,最后再回答三角形的定义。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任意三条线段是否只要经过首尾相接就能构成三角形?再让学生将手中的火柴去掉一部分,看其能否再构成三角形。在经过实际的实验讨论之后,学生会发现:当比较短的两根火柴其和小于第三条火柴时,其不能构成三角形;当较短的两根火柴其和等于第三条火柴时,其也不能构成三角形。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培养学生主体性,教师需要在理念上更新,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创新。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于教师是否很好的理清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猜你喜欢

火柴三角形数学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火柴变变变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