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浅谈

2018-04-08杨帆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寒士茅屋草堂

◎杨帆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最初的杜甫满怀热情,以为自会凭借自己良好的出身和才华,可以和奉为楷模的先贤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天宝六年的长安应试,因李林甫的作梗,打破了杜甫对仕进之路的憧憬。仕途之路的坎坷消磨着他的人生理想。儒家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他救济天下的情怀,而命运却让他连受打击,救民无途、救己无力。在经历磨难、漂泊无定之后,诗人终于在草堂中得以安定。其有诗云“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草堂在诗人的眼里格外的美好惬意。但草堂不是他追求人生理想胜利的标志,其内心充满了悲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的。

诗歌在开头就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写秋风,先是“怒号”用拟人化的修辞突显出风之凶猛迅疾。后用“卷”字,比较“吹”而言,更彰显力量;比较“掀”而言,更令人能联想到茅草翻飞的样子。“怒号”如闻其声,“卷”字如见其形。之后的“飞渡”与“洒”、“飘转”对应,“挂罥”与“转”“沉”对应。写得虽时茅草乱飞的样子,但实际去还是从侧面却突显狂风的威力,写出它对草堂的被坏程度。在叙事的当中,包含着的是诗人痛惜与焦急。诗人得到的唯一的栖身之所被动摇,他的精神也被摧残着,外部的不安与内部的精神的苦楚同时发生,这只不过是对于诗人的第一重打击。

第二重打击紧接而至,第二节中群童“欺我”,“公然抱茅”,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顽皮或贫穷,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当时现状的暗喻。连孩子都因求生存而做出了毫无社会秩序之事。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贫穷没落,都暗含在这当中。诗人未老而心境已老,这是面对生活的不断打击而已无力挣扎的展现。“唇焦口燥呼不得”的焦虑程度进一步加深。他的叹息中包含着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对周围还有许多与他一样或更穷苦之人的感慨叹息。这一切的根源无非战乱,战乱影响的不只是诗人,天下的百姓无不都在这苦楚之中不断挣扎。

第三重打击也在第三节的抒写中步步展。屋破偏逢雨漏,“墨色”和“昏黑”写出了天色的变化,而沉重的颜色也渲染出悲凉的氛围。布衾原本就“冷似铁”却遭逢“踏里裂”,诗人生活的窘况潦倒一目了然。娇儿踏破布衾,一个“娇”字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这种隐痛无处排解,是一个父亲连一份正常的生活环境都无法给予家人的自责。屋内屋外都下雨,这雨不仅落在地上床上也落在诗人愁苦的心头。这样的状况从“自经丧乱”就已然如此,“丧乱”使叙事的角度开始不只限于个人,而扩展到安史之乱后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忧思。在这漫漫长夜中,诗人的内心不断经历着拷问。“茅屋”已不能给他安定,他又能去哪里找到安放自己地方呢?

最终在现实层层的打击下,再内心痛苦的挣扎中,诗人迸发出奔放而有力的呼喊:“安得广厦千万,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诗人情感再次发生变化。为了能够“见此屋”,自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诗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取理想的现实,这是何等悲壮的伟大。在这个无比痛苦凄凉的夜晚,诗人担忧的不再仅限于自己,而愿意为了天下的寒士呐喊,愿用自我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幸福。这崇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动容。诗人推己及人的情感是真挚的,一天当中接连多次的打击,但不改初心,心忧天下,这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嗯成为后代仁人志士学习的楷模!

猜你喜欢

寒士茅屋草堂
草堂旧事
茅屋
茅屋
致杜甫
薪草堂由来
有一种美叫悲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寒士文学作家左思壮而不悲的范型特征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阅微草堂笔记》科技内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