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复习原则探析

2018-04-08王云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词义文言文中考

◎王云燕

文言文的学习,本身具备生僻、高冷、远离生活现实等特征,基于这种条件下,学生在文言文的复习中经常感到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一提起文言文就头疼,挫败感加重。教师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蓝本,结合课程书本对学生进行统筹指导,做到复习工作回归课本,以课本知识复习为主,让学生温故知新以点带面,紧抓重点,分类归纳,整体把握,这样的复习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同时,为了有效减轻学生中考复习压力,就需要在中考文言文复习中采取一些技巧性的策略。

一、背诵默写是基础

文言文是中考考查的基础就是背诵和默写,也是考查的重点。根据记忆曲线的规律,不及时复习和巩固,容易出现忘了背背了忘的现象。因此,反复性训练是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要让学生强化记忆,反复对文言文进行背诵和默写,并且不定期抽查背诵和分段默写。

如考题:《陋室铭》的考查:“《陋室铭》中描写环境雅致、清幽的句子是?”这个问题既考查了背诵,又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非常典型的考题。首先要求对文章有熟练的背诵,其次要很好的理解其含义,最后还要正确的默写出来,才能答对。由此可见背诵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字词知识是关键

复习它是建立在学生对知识已有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掌握的破碎、零散的像串串一样把知识点通过时间轴来串联起来。与学习新课有明显不同。因而在复习时整合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对教师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有条理的系统学习能帮助学习者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深刻在学习者记忆中的印象。因此实现学生融会贯通的复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以后自己养成自主系统地总结、整理和归纳各总结的习惯。

1.古今异义词 对于古今异义词可从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性质的变化四个方面入手。

词义的扩大,主要指古代指示单一事物的词在今天已经扩大到指某一类事物。如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江”“河”,在现代泛指河流,而在古代则专指长江、黄河。

与词义的扩大相反,词义的缩小主要指词义在程度、指示的范围等方面缩小、减小。词义的转移则指原来表示某个对象而现在转移成另外的对象。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孩子,而现在仅仅表示妻子单一一个类别。

古今异义词的复习难点在于,其远离现代生活,容易望文生义,学生仅仅单一的根据容易只看字面意思,理所当然地用现代意思解释文句,因此教师必须按照规律帮助学生分类整理、记忆。

2.通假中的“本”与“借”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通用,这两个字分别为本字和借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和运用最广泛的现象。通假字一定要按照本字的含义去理解,切不可想当然地按现代意义解释。由于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教师在复习中可要求学生标注出通假字的本字,以便学生明确认知。学生只要归纳出来记忆即可。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的“要”通“邀”,《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阙”通“缺”等。通假字不是错别字,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再次明确这一点,教师也要有所强调。

3.词类活用 一般来说,词类活用的掌握与对课文的正确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词类活用可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卖油翁》中“汝安敢轻吾射”的“射”,动词意思为“射箭”,这里则活用为“射箭的技术”。如名词动用,《黔之驴》中“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为名词,表示驴蹄,这里活用为动词,表示“踢”。其他的词类活用类型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但是词类活用的规律需要结合语境分析,这点要提醒学生注意,切不可生搬硬套。从理解的角度而言,准确地理解课文,也就能够明白相应的词进行了哪类活用。

三、体会文言之美是文言文复习的根本

近年来文言文考查题的变化也说明了不仅要学习字词知识,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理解文言之美。文言文最终的学习水平还要体现在翻译上,可以说,翻译最能够检验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文言文对句子结构的把握非常重要。正确的翻译有赖于对句子结构的理解,而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又可通过翻译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翻译过程中,如省略句的翻译,要注意补充被省略的内容。学生必须首先判断出这是省略句,才能正确补充省略成分,《桃花源记》中“便舍船,从口入”一句就省略了主语“渔人(便舍船)”。而句式的判断一般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再如学生比较头疼的倒装句,如《陋室铭》里“何陋之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即“有何陋”,这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宾语前置句。其实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上就能够明白句子结构是如何倒装的。因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学生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出主谓宾成分。教师在组织文言文复习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句子加以把握。

曾有翻译家提出语言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的翻译更是追求“信、达、雅”。每个字都准确翻译是“信”,能够涵盖领会句子真实意思则为“达”,而能够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斟酌使用美化的文字即为“雅”。如要达到这种层次,除了掌握好文言知识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本身的美,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准确、词能达意、美化的目的。

四、文言文复习原则

1.以点带面,轻松应对 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考试说明》中可以发现,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考查是中考复习的一项要求要求。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典型的作家和作品上。例如对于唐宋八大家及其作品的考查历来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就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

2.紧抓重点,做好背诵默写 教师工作者还要对之前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学生乐于想象充分发挥想象,领悟文言文的真谛和真实情感。通过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多开动脑筋,培养爱动脑的好习惯。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考试说明》和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对于初中语文考文言词语注音和课文背诵默写,由于时间较长,学生背诵和记忆有时间的原因可能已经遗忘。这也是中考考查重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就要对这部分内容有重点再次进行训练与强化,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3.优化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掌握好古人所要传递的意境,强化古诗词唯美的情感,尽可能的引起高中生对古诗词的热情,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更好的学习古诗词。多组织课堂交流和活动,把课堂向学生敞开和解放,畅所欲言,倾听学生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评选出最具潜力的创新小能手。

4.强化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是极其丰富和充满味道的,不同的语境和人生状态下,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带头优先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课堂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的学习思想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激发学习热潮和兴趣,主动讨论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和精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开发学习潜能和潜力,让老师辅助课堂教学,在学生提问和疑惑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摸索,教师要做好课前引导和导入,让学生学起来更有突破和成就感。

五、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育工作者要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使高中生不排斥古诗词。打破当今高中语文文言文现状,从思想上首先突破原有的思考桎梏,利用多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让枯燥难懂晦涩的文字和古诗词跃然于纸上,让死气沉沉的文言文活起来,更生动更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育者在复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典型语句,让学生来体会其语法的规律,并在一些具体的课文内容对比应用,就可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

在复习时,更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视角,教师可以对学生所要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类,并鼓励学生自主分类复习。在回归课本时,将这些已经归类的知识,对应到课本之中,让学生去看一看本节课都出现了哪些已经复习的知识,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古诗词文化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和累赘,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古诗词的深刻蕴含的真谛,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的心中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词义文言文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