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张爱玲小说选读专题阅读教学中提升高中学生提问技能的案例研究

2018-04-08张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金锁记倾城之恋

◎张丽

语文专题阅读教学以某一本书或某一系列书或某一作者的作品为主要阅读内容,在熟悉基础文本的前提下,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字图表材料,以获得对作者、作品甚至一段时期社会文化思潮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的教学方式。此教学方式能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生成抽象的逻辑思维。

张爱玲小说选读专题阅读教学是我做的第二个语文专题,我继续尝试通过提升学生的提问技能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一、张爱玲小说选读专题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张爱玲小说选读专题阅读教学共分为四个阶段:初识《倾城之恋》、《金锁记》——品研《倾城之恋》、《金锁记》——提问《倾城之恋》、《金锁记》——我看《倾城之恋》、《金锁记》,前后持续一个月时间。

1.初识《倾城之恋》、《金锁记》 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熟读张爱玲的传记、大量阅读张爱玲的小说,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张爱玲的生平有全面的了解,对张爱玲的小说产生初步的印象。在此阶段,我分了四个课段: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学习技能学习、专题导学、阅读原作、上网研读,历时两周。旨在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文本解读技法及提问技能,指导学生熟读《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白落梅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张爱玲全集之《倾城之恋(2012年全新修订版)》(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两本书,同时划出《倾城之恋》、《金锁记》为精读篇目,并上网研读关于张爱玲及其相关文本的评价性文章。

2.品研《倾城之恋》、《金锁记》 第二阶段是学生开始自我知识建构和生成的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性文本的角度,寻求小说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一步深入地品读小说文本的原作、选择某个角度深研小说文本的某一方面,也可自行上网寻求自己所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

在师生共同“深解”原作的课段,我跟同学们一起研读了《金锁记》中景物描写对小说意境营造的作用。我引导学生运用中国古代诗歌解读方法,从选择景物、景物描写角度、景物描写方法对小说意境营造作用等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说文本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情节推动等方面作用的认识。在这次师生共同“深解”原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具体文本,回归对小说文本“三要素”的认识,也让学生在小说文本的阅读中不忘中国古代诗歌解读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挖掘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专题阅读的学习不仅就一个文本而研读学习,而是一个唤醒学生知识积累,倡导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不断生成新的知识观点和体系的过程。

3.提问《倾城之恋》、《金锁记》 第三阶段,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关于《倾城之恋》、《金锁记》文本的若干问题。各组成员参看本组其他组员的问题,共商所提问题的解决路径,得出可参考的答案。提问阶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提问来整理前一阶段的学习,不断熟悉地运用提问技能,提出高阶性、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最后生成方法论和具体知识方面新的元认知。

4.我看《倾城之恋》、《金锁记》 第四阶段,是同学们根据前三个阶段的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写作专题小论文的阶段。

经过前面阶段提问环节一遍遍地“淘金”,同学们基本确立了写作的方向及内容。此阶段,学生写下提纲,小组成员和教师给出书面建议。同学们根据建议,再拟第二稿提纲。提纲的写作,是不断清晰文章结构的过程,也是不断提炼观点、多角度充实论据的过程。经过半个月一稿、修改、二稿、再修改的过程,大部分同学的小论文都能将这一个月的专题阅读学习成果呈现出来,形成自己对《倾城之恋》、《金锁记》两个文本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二、在张爱玲小说选读专题阅读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提问技能

第一次尝试提问,同学们的问题呈现较多的问题:1.问题的表述规范性较差。2.封闭性问题占大多数。3.问题不基于客观事实,而是基于对文本的预设性评价。4.问题不符合事理逻辑。5.问题没有边界意识,没有一定的前提和时空限制。6.同学们没有思考自己提的问题该从哪些角度回答,不能让回答的人很好地理解提问的意图。我提出了如下建议供同学们参考:1.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来表述问句。2.思考问题的有效性,到底能给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解决哪些问题。3.要分清楚小说文本的客观内容和评价性内容。4.加强事理逻辑方面的训练。5.提问需要前提和时空限制,而非天马行空。6.提问要换位思考,思考回答的角度,以此观察提问问题表述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第二次提问,同学们的提问技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如下:1.问句比较完整、规范。2.封闭性问题较少,开放性问题占了主流。3.问句能列出一定的前提条件,有了边界和范围意识。4.在问题后列举出回答问题的角度,开启思考问题角度之旅。5.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紧扣文本内容进行生发,对文章情节前后关系进行思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不善用短句来表达,部分问题不懂得通过灵活的表述让问题的开放性更强。2.问题词不达意。3.问题没有情境,显得茫然。4.问题过多地关注《金锁记》中“月”意象,对其他意象没有留意,思考的视野不开阔,意象、意境的概念不清。5.部分问题显得浅俗,逻辑性不强。我提出如下建议供同学们参考:1.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问题的表述。2.加强事理逻辑方面的训练。3.学会从多角度去看待文本内容。

第三次提问,同学们的提问技能有了更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如下:1.问题表述更规范。2.已基本区分清楚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运用开放性提问来获取想要的信息。3.问题具有一定的情境性。4.问题的宏观性更强,能够勾连前后的情节来提问“为什么”。5.萌发对比意识,对人物的认识更清晰、深刻。6.思考多维度,不仅仅局限在人物形象,还向社会背景、情节发展变化、细节、写作手法、表现技巧、表达效果、选材、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多方面辐射,甚至有些同学从写作论文的细节及规范性方面进行提问。7.问题的深度不断提升。当然还存在问题:1.部分问题提得太泛太广。2.部分问题并没有基于文本本身进行提问。3.部分问题过分纠结于情节的细处,不能站在文本宏观的角度进行提问,为“提问”而“提问”。4.部分问题有效性不强,对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人物和主题等方面的益处不大。我提出如下建议供同学们参考:1.基于文本客观事实进行提问,而非过分地勾连其他文本的人物或情节,超出了自己的阅读范围和对问题答案的驾驭范围。2.端正提问目的,提问是为了更多维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主题,是为更好地开启下一次阅读之旅提供阅读支架。3.问题要提得简洁有针对性。

三、张爱玲小说选读专题阅读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提问技能对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参考意义

在张爱玲小说选读专题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教师将“高中学生要学会质疑提问(一)、(二)”作为学生学会提问技能的重点篇目。三次循环往复的提问技能训练,学生对提问这种学习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在提问中梳理之前学过的知识,发现之前学习过程中的遗漏,拓宽认识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疑问。短短一个月时间,同学们从不懂得如何提问,到掌握提问技巧,再到通过提问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宽自己的思维,无疑是一次阅读技法和思维的飞跃。而实践也证明,提问技能是可以在阅读中训练,同学们通过训练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些新的思维方式被学生接纳,不仅仅运用于文本阅读中,还将成为学生的元认知的一部分,运用于之后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如此点滴生成。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小论文的写作和成型,就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生成的小成果,也是提问技能不断提升的产物。学生基于提问来选择小论文的方向,建构小论文的结构,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将整个专题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火花有序地呈现。

猜你喜欢

金锁记倾城之恋
霞之恋
倾城
菊花之恋(外五首)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海之恋
微微一笑很倾城
不如不遇倾城色
不如不遇倾城色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