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养蚕记

2018-04-08晋中市榆次区第一幼儿园王文青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3期
关键词:吐丝蚕宝宝养蚕

■文/晋中市榆次区第一幼儿园 王文青

与春蚕初相识

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果果妈妈送孩子来幼儿园,手里提着一个神秘的袋子。一进教室,果果就兴冲冲地对我说:“王老师,我妈妈给咱们班带来蚕宝宝了,你看!”说着,我看见了一张毛头纸上密密麻麻的蚕卵。谢过果果妈妈后,我便开始给它们找“家”——一个大一点的空盒子,然后把它们放在阳光直射不到的转角桌上。今天负责值日的可可一来便开始擦桌子,摆放、整理物品,当他擦到转角桌时,惊讶地瞪大眼睛叫起来:“老师,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么多黑点点。”其他孩子们也闻声而来,围观这些“班外来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猜测这是什么,果果提高嗓门说:“我告诉你们,这是我妈妈带来的蚕宝宝,过几天就能长出来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将目光转向我,似乎在寻求答案。我冲他们点点头,他们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情,似乎很欢迎这些蚕宝宝的到来。

好奇、害怕与责任

接下来的每天早晨,孩子们来园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蚕宝宝出来没有。接连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洋洋像是发现了什么:“老师快来,我看到好几条小小的黑线,还会动呢!”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蚕宝宝出来了,我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全班孩子,并把它们放在投影仪下观察。所有的孩子兴奋的像捡到了宝贝,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们怎么才能长大?它们吃什么?除了桑叶还能吃别的东西吗?我们一起上网查阅了资料,孩子们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忙找桑叶,切好条带来班里。起初拿毛刷挑蚕的任务是由老师来做的,可可、果果、辰辰、琪琪这几个特别关注的孩子都会围在旁边静静地看,似乎每天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蚕宝宝报到、问好。就这样,接连几天后,小蚕越来越多,挑蚕的任务也变得艰巨起来。可可自告奋勇,要求接手这个任务,果果虽然有点害怕这软乎乎还会动的小虫,但毕竟也是天天看着它们长大的,她也开始主动照顾蚕宝宝。他俩一个负责挑,一个负责喂,精心地照顾着蚕宝宝,那个画面真的是很有爱。

走近,走进——再认识

随着蚕越长越大,吃的越来越多,每天收拾干叶和蚕沙的任务也多了起来,照顾蚕宝宝的队伍自动壮大起来。有的收拾桑叶渣,有的给蚕换盒子,有的铺叶子,有的倒蚕的粪便,有的在挑刚孵出的幼蚕,一道道工序,孩子们却从不喊累,每天都乐此不疲。很快,蚕一次次脱皮后长大了,白白胖胖的身体,可爱极了。抓住孩子们对蚕的兴趣,我开展了一节认识蚕的教学活动,因为蚕的数量很多,我让孩子们每人抓一条放在手里进行观察,一起观察和讨论。通过看、摸、讨论,孩子们了解了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活动后孩子们的话题还是蚕:“蚕长大了就能吐丝了。”“我们家有蚕丝被,可凉快了。”“蚕会变成蝴蝶,对不对?”“不对,你忘了,是毛毛虫变蝴蝶。”“那蚕最后变成什么呢?”……直到离园时,他们仍在关注这些问题。我想,今天晚上,他们和父母的话题也一定是和蚕有关的一切。

桑叶告急,蚕宝宝做客开心家

之后的一个早晨,可可爸爸送孩子来园,手里拿着不多的桑叶皱着眉头说:“小区的桑树上叶子太高摘不到了,外面的桑树又担心喷过农药。”我接过桑叶说:“没关系,我们再找找看。”我话音刚落,开心爸爸接话说:“不用找了,王老师,开心回家就说蚕宝宝可能吃了,我已经买了两包桑叶冷藏在冰箱,明天就带来。”听完这些话,我心里满满的感动,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家长群体,托起了孩子的兴趣和希望,我立马向开心爸爸表示谢意。开心却小声嘟囔起来:“可是,周末休息的时候,没有人喂蚕宝宝。”我接过她的话说:“是啊,怎么办呢?不知道周末有没有小朋友愿意把蚕宝宝带回家照顾两天呢?”她看着我,眼睛闪闪发光:“我愿意!”我笑着对她说:“好啊,蚕宝宝也一定很喜欢让你照顾。”这个周五,开心没有忘记她和蚕宝宝的约定,把它们带回家照顾。

揭秘蚕的吐丝过程,做茧成蛹

周一再见面时,蚕的肚子已经变得圆滚滚,身体也变得透明。我还发现,细心的爸爸给蚕换了个大盒子,并嘱咐说:“不再吃桑叶的蚕是就要吐丝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啊,孩子们养了这么久的蚕,终于能看到吐丝的过程了。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蚕吐丝的过程,它们胸部呈透明状,爬到角落,体驱缩短,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把自己包住以后,它在茧里就变成了蛹。当孩子们看到刚刚还在奋力吐丝的蚕变成一个个白球球时,终于理解了什么叫“作茧自缚”。在蚕变成蛹的过程中,我提议孩子们将蚕的成长过程画出来,并且要留下最后一个画面——它再次与我们见面时的样子。孩子们利用晨间活动各自记录着自己眼里的蚕,它们的生长过程,一幅幅的画面展示着他们各自的探究历程,我将他们的记录结果展示到探究区的科学墙面上,让他们能更直观地了解蚕的生长变化。

破茧成蛾——生命的意义

接下来大概十多天的时间里,蚕就这么静静地待在蚕蛹里,孩子们每天还是会过来看一眼,总是希望能再次见面。终于,第一只白色的蛾子钻了出来,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孩子们又一次兴趣高涨,想知道蚕变成蛾后又会怎样。第二天纸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像芝麻粒一样的蚕卵,蛾产完卵后就一动不动了。孩子们没有忘记把自己看到的蚕的一生完整地记录下来。

养蚕的经历结束了,孩子们知道了蚕的一生,从卵——幼虫——蚕——吐丝结茧——蚕蛾——产卵——死亡。蚕用尽所有力气破茧成蛾,换来了几个小时的飞舞,它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孩子们从养蚕的过程中更加明白:凡事只有自己亲自去实践,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性。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相信在养蚕的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蚕宝宝形态变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获得了探究体验的机会,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猜你喜欢

吐丝蚕宝宝养蚕
养蚕不易
高速线材厂吐丝管固定方式的改进
养蚕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蚕宝宝养成记
吐丝的蜘蛛与吐丝的蚕
蚕宝宝
小蚕儿吐丝
在养蚕中成长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