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西南大都会也
——浅谈方志时代的成都

2018-04-08唐任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皇城西南

唐任杰

身份证号:5101071987****1766 四川 成都 610000

正文:

成都自秦汉起有2300多年建城史,三国时为蜀汉国都,五代十国时为前、后蜀都城,文化遗存丰富。自古为我国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轼赞誉“成都,西南大都会也”。城市位于成都平原中部,体现了“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原则。

一、城市选址

成都选址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平原广阔。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坡度约为千分之四,平坦肥沃。其二,水源丰沛、交通便利。成都平原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等八条主要河流冲积而成,岷江进入平原后水势减缓,每隔3至5公里就有较大支流,使平原形成了四川省河网最稠密的地区。都江堰的修建,保证了约300万亩良田的自流灌溉,使成都“沃野千里,不知旱涝”。第三,气候温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第四,防御安全。盆地西部的边缘山地组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一定程度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令成都受中国历史上战乱影响较少,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二、城市格局

成都建设始于周末,古蜀国王开明王朝由华阳迁都于此,渐有了“一年成邑,两年成集,三年成都”之说。秦汉是重城文化的起源。因江山之势,依功能分区建数座城池,古称之为“重城”。成都从秦汉时期起,形制就是数城相接或数城相包的格局。明朝兴建三套城格局。成都朝向非正南正北,而是东北、西南向。明朝城中心修建皇城,方正规则且正南北朝向,以此形成了核心中的核心,也就是大城、少城、皇城的格局。清朝巩固封建文化与城市防御。到了清代,成都已完全接受了满族的统治,从嘉庆年间的方志地图来看,省城被金水河包围,四城门皆双重修筑,西南有城墙分隔,皇城位于最内核,外有城垣和护城河——这是古代城市最主要的防御手法。清代维满洲八旗兵驻防地,也称满城,满城的兴建使城市形态进一步发生变化。

清朝嘉庆年间会省城池原状及拟合图

三、城市交通系统

明清时成都因三套城格局有三种不同的交通系统:大城以少城为核心呈放射状态;少城和皇城的道路南北东西分隔明显呈格网状;皇城内秩序更严谨,中部以南北向大道贯通南北城门,后以东西街巷分格,两侧田垄小巷。如今成都交通系统为环线和放射型道路,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也受了三重城道路系统影响,可见古代成都的规划十分有预见性。

四、城市园林与文化

成都平原四周有许多山脉,泉水流自山上流淌而下,流入城中,形成了成都府独特的地理环境,城市内外还交织着河渠。在此环境下,成都园林一脉相承,山水交织,论其发展可大致分为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

秦张仪城成都,筑城之土取自城外,取土之处掘为几个大池。在大城北面有龙坝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几个池沼之间津流径通,冬夏不绝,以水面为主体的园囿逐渐兴建起来。这些池沼形成了成都地区早期的园林。唐宋园林史于摩诃池,后城西浣花溪一带也是风景秀丽的游乐区。杜甫草堂、草堂寺、浣花夫人祠等既有人文色彩又有自然风光的建筑群,吸引着千万游人。明清时期,成都园林的意境更高,在以水为主的自然风光中着重体现人文特色。城市这时已有寺观园林(佛教、道教寺观为主) 、祠宇园林(历史名人的遗迹为主) 、名胜园林等分类。其中,寺观园林以文殊院、青羊宫为代表;祠宇园林以杜甫草堂、武侯祠为代表;名胜园林以望江楼为代表。

成都文化始终围绕着一个基本内核:道,追求 “天人合一”。它既成就了成都文化的多元性, 也成就了成都文化显著而独特的个性特征——“集体无意识”。由于得都江堰灌溉之利,成都自古农业经济发达,在这样富饶的环境下,成都人养成了平和、包容、诙谐的心态,也是俗称的“喜欢安逸”。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皇城西南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潮”就这么说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Country Driving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