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行为主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4王子

魅力中国 2018年49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教学内容理论

王子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有效的刺激与强化的练习,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它的兴起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能够指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主要流派之一,其基本观点为: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反应概率的变化。2.反应有两种,即应答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3.学习应是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人类的思维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强化。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给与及时、正确的强化,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尽量避免用惩罚等消极强化,从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在对待教学内容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目的教学单元,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逐步让学生接受,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在理论部分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在理论部分的要求比较低,大多为了解和理解,少部分为迁移应用。我们知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解课程目标。分解课程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行为主义强调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描述目标。用行为来描述课程目标,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笼统化,使之易于操作,有利于发挥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分解课程目标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前一目标是后一目标的基础,后一目标是前一目标的深化和强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

2.分解教学内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小步子、程序化的。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使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时,应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人手,逐步解释“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等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自己举例加以说明,这样由具体到抽象,逐步上升至理论,从而把握知识点。

3.考核评价。理论部分的评价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对此部分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讲述、举例验证等方式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可以在某一教学单元结束后,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但教学过程中一般不采用书面考察形式。在评价时,要对评价结果给与及时反馈,达到及时强化的效果。

(二)在实践部分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学生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它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实践部分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信息素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就要求教师应准确把握在上机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刺激,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教师示范,给与学生外部刺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反应。那么,教师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就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详细示范操作过程,对重点、难点部分不仅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步骤加以讲解,还可以通过多次示范,以提高刺激程度,达到有效强化,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操作、语言、板书等方式积极强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外部刺激。

2.分解操作,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理论认为习惯随强化而发展,强化次数越多,质量越高,掌握越牢固。所以对《信息技术》的实践部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任务以促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好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表格”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制作课程表,从规则的表格学起,逐步学会加斜线表头、合并单元格等。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动手能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该是小步子、自定步调、及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女同学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允许部分学生“落后”。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应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对动手能力欠佳的学生,允许其不断的“试误”,接受学生按照自定的学习速度学习。

4.评价。实践部分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 (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作品与自己的期望值加以比较,做出合理的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自己学习的节奏,给自己定合适的学习步调。同时,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成就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加以强化。(2)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是学生之间进行作品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互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对照别人的作品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还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操作过程,互相反馈评价结果,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式。此过程中教师一般不予参与。(3)教师点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师迅速浏览每个学生的操作成果,指出每个作品的优缺点,及时给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到达及时强化的效果。并且可以选出若干优秀作品供其他学生模仿,提高学生学习信心,给与学生再次刺激。同时可以将优秀作品建立成资料库,在供学生模仿的同时,对作品被选中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教学内容理论
融合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互动式案例教学研究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