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2018-12-06徐淑雨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班杜拉斯金纳华生

摘 要:针对行为主义的兴起和转变进行了探讨,对由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再到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主要思想理论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行为主义;发展进程

自创立之日起,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便得以蓬勃發展,风靡整个心理学界。虽然后人对行为主义的评论各不相同,但是在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那么,行为主义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呢? 在兴起和发展之后行为主义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与兴起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安吉尔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的影响颇深,但华生对于机能主义关于意识的研究和内省法的宽容无法赞同。此外,巴甫洛夫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同时客观心理学思想出现,人们认为应把心理现象解释为客观而非主观的事物,进而解释为脑的物质过程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华生。《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宣告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导致了一场心理学界的重大变革。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城市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各种问题开始出现。这种社会背景催生出以实用为取向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开始由原本研究心灵所含内容转为探讨如何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华生的心理学的目标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这种思想极其符合美国当时的价值观,因此行为主义在美国迅速风靡。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的研究遭到了一定的批评。对于有人认为他是混淆了习惯反应和研究思维和态度等问题,甚至把对传统心理学的革命转而降格为文字游戏;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口头报告法被质疑为换汤不换药的内省法。华生对质疑做出了辩解无法改变学者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行为主义还是利用了自己所摈弃的认知因素。在此之后,以托尔曼、赫尔、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对华生的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改。

托尔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认知色彩,他用S-O-R公式取代了华生的S-R。该模式介于华生经典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之间,把符号、完形、期待和目标等明显带有认知色彩的概念融入进刺激和反应之间。

赫尔的行为解释原则借鉴了经典物理学的部分观点,即推—拉式因果关系。这种理论认为某种“力”或“媒介”发挥作用而促成了事件的发生,并且事件的牵引和后果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特定因素推动、拉动、提升或其他力量手段可以引起世界的变化。赫尔十分赞同这种利用物理学解释来自然事件的因果关系说,并致力于把该观点用于心理学中对人的行为的解释,探究个体行为的基本机制。赫尔的观点在短时间内受到大量的追捧,但是很快销声匿迹。

20世纪30年代,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确立了他在行为主义中的地位。1938年,斯金纳出版了《有机体的行为》,他在其中总结了许多的观点,并精炼操作行为的概念。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正在形成。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正在形成并且奠定了行为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因为他们依靠基础研究,他们也是行为的实验分析的第一步。在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界开展了第一个基于斯金纳心理学的入门课程和第一次行为实验分析会议。在1945年,斯金纳写了“心理术语的运作分析”,其中,第一次印刷,他将他的思想定义为“激进行为主义”,之后被称为操作心理学。1953年,他出版了“科学与人类行为”,这本书提出了对社会制度的解释,如教育和宗教。四年后,出版语言行为,但是遭到了乔姆斯基的质疑,斯金纳对此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革命的背景下行为主义已经收到了认知主义的影响,之后新的新行为主义中“认知”的重要性更加体现出来。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以班杜拉为代表,对传统概念做了大量的革新。通过对概念的扩充和更改,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实现了行为主义的变量和认知心理学的变量的结合,认知在其理论框架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这使得对个体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要变革。班杜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认知在行为产生中的作用,但他的研究重心依然是行为,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给认知更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行为主义支持者的相继离世,科技和思维的进步促进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失去了曾经的“霸主”地位。虽然行为主义辉煌不再,但是简观心理学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行为主义对当代心理学影响之深远,并且行为主义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 Amsel A.B.F.Skinner and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 Experimental Psychiatry,1992,23(02):67.

[2] Branch M N,Malagodi E F.Where have all the behaviorists gone?[J].Behavior Analyst,1980,3(01):31-38.

[3] Watrin J P,Darwich R.On behaviorism in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Myth and reac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2,16(03):269-282.

[4] Watson J B.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J].Psychological Review,1913,20(02):248-253.

作者简介:徐淑雨(1995- ),女,山东人,苏州大学2016级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班杜拉斯金纳华生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思自由
远程教育中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一种优化实践
浅议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聪明人
《福尔摩斯》